书城投资理财庄家之死
1435700000021

第21章 鹏润系:大而不倒(3)

如同《中国经营报》评论员王吉舟所说的那样:“黄光裕爱赌,于是他能把有限想象的产业整合嫁接到无限想象的资本运作中去。”2005年12月7日,黄光裕旗下的鹏泰投资开始入手上市公司“中关村”,对其进行股改重组。从2006年4月开始,鹏泰投资共计出资1.55亿元购入中关村29.58%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随后鹏泰投资又陆续注资,前后总计高达9

亿元。

到2007年12月31日,中关村通过清算债权等方式,将总计10多亿元的各种前期债务问题全部解决。2008年4月24日,经历了股改和新股东入驻的中关村公布了2007年业绩。业绩中显示,中关村已彻底摆脱了主营业务不明确、负债率高、新业务拓展不畅的困境,开始集中精力发展和扩大房地产业务。

在这一时期,鹏润系的发展战略已经从之前的“家电零售为主,金融产业为辅”,变成了“地产、家电、金融多业并举”。黄光裕借用其偶像李嘉诚的话来表述:“商者无域,互补互利。将企业的体系建立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商业体系。”

显然,这是一个规划得非常美好的未来,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黄光裕就有可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地区最伟大的商业人物。而从国美电器到鹏润地产的一干“鹏润系”企业,也都将随着这个目标的达成而基业

长青。

2006年4月17日,《中国经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国美天花板》的文章,文中指出:“黄光裕家族内部建立的各个企业混业经营机制,是中国非公企业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尝试。黄光裕的探索,也使国美成为中国民间第一家金融、实业混业经营的垄断巨头。”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王吉舟埋下了一个伏笔:“种种迹象表明,黄光裕的这一切布局并非事先精心策划,他只是随着商业灵感与生存本能一步步走下来,但在旁人看来,这是一个奇迹般的过程。而黄光裕能否不断突破天花板,达到新的高度,让我们拭目以待。”

黄光裕到底能不能突破天花板,在2007年前后看来实在是一个叵测的命题。尽管在2006年的一场风波中,黄光裕涉嫌经济犯罪,险些未能过关,但从整个鹏润系在2006年到2008年的表现来看,其业绩在不断地攀升。

2006年7月,国美电器宣布以53亿余元,以换股加现金的方式收购在香港上市的永乐电器。收购完成后,黄光裕任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晓任集团总裁。原永乐电器董事长陈晓在家电行业中沉浸多年,极富行业眼光与运作经验,由他来负责国美的日常运营,黄光裕便可腾出手来从事资本运作。

2007年12月,国美以36.5亿元全面托管大中电器。至此,鹏润系内的家电零售板块—国美电器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的报告显示,国美电器集团以1023.5亿元的销售额、1 020家店铺的规模再次位居第一,上缴税收10亿元,公司净利润达到23亿元。举目四海,再无一家电器零售公司能与其抗衡。从这个角度说,不论黄光裕商业品质如何,单就经营与商业成就而言,他也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

进入2008年,鹏润系仍然没有停下其前进的步伐。2008年,鹏泰投资共花费6.7亿元资金收购三联商社19.7%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至此,鹏润系下已经有香港上市的国美电器、大陆上市的三联商社和中关村三家上市公司,有实际经营业务的非上市公司数十家,关联企业更是达到了数百家之多。借助这样的实力,2008年,黄光裕以430亿元身家第三次荣登胡润“中国大陆富豪榜”榜首。

在某种意义上,黄光裕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触到了那块传说中的天花板。

43个涨停板引发的灾难

事实上,这块天花板是黄光裕自己“撞上去”的,而这一切的起因,还要从黄俊钦说起。

就在黄光裕在资本市场和地产界玩得风生水起之时,黄俊钦却遭遇了一场麻烦。在世纪之交的那场并购风潮中,黄俊钦也不甘寂寞地加入了进去。他看中的猎物,是一家名叫*ST金泰的上市公司。

这是一家十分倒运背时的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后,它竟然接连创造了两个纪录:一是上市不到半年即被重组;二是上市一年多即戴上“ST”的亏损帽子。不过,在流行买壳重组的年代,黄俊钦却对此并不在意。在2001年12月14日,黄俊钦与*ST金泰原大股东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书,约定以1.02亿元受让*ST金泰26.99%的股份。“过户”后黄俊钦的新恒基成为*ST金泰的第一大股东。

黄俊钦的算盘是,只要把这家企业买回来,用资产重组的法子将其稍加改造,一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可是,在真正进入之后,黄俊钦才惊讶地发现,金泰这家公司实在是一个烂到了家的空壳,其主营的医药业务非常糟糕。为了将其扶上马,黄俊钦先后投入了1.25亿元为它装点门面。然而其除了在2004年略微赢利之外,从2002年直到2006年,*ST金泰几乎年年亏损,所有的财务报表都需要黄俊钦填钱来修饰。更可怕的是,*ST金泰频频爆出债务问题,由此引发的官司接连不断。在新恒基入主后的数年时间里,金泰竟然先后打了100多场官司,每一场金泰都是被告,且绝大多数都以败诉告终。

鉴于这样的情形,黄俊钦根本不敢像黄光裕一样,将优质的资产板块置入其中,唯恐债权人将其瓜分。比这更糟糕的是,在亿安系、中科系、德隆系一一破灭之后,中国股市也进入了长达数年的熊市行情。因此,在长达5年半的时间里,作为大股东的新恒基不但没能从*ST金泰享受到一星半点好处,反而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到处帮其救场。

假如这场大熊市一直持续下去,哪怕再多持续一年半载,那么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黄俊钦会主动选择割肉,扔掉这个糟糕的“壳”。如果情形真是那样的话,日后黄氏家族的悲剧便很有可能不会发生了。可是,偏偏在黄俊钦就要放弃这壳的时候,中国股市长达4年的熊市之旅结束了。

进入2006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全新的繁荣时期。由股权分置改革引起的上市公司重组浪潮席卷股市,掀起了一波重组、炒作的新高潮,股市行情也随之节节攀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俊钦决意博上一次,用炒作的方法也好,用重组的方式也罢,都要让*ST金泰重振雄风。于是,他通过一些媒体放出风声,声称*ST金泰即将发生实质性重组。在这样的消息刺激下,从2007年3月6日开始,*ST金泰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到15%,随即进入长达4个月的停牌阶段。

根据后来发生的事情判断,在停牌期间,黄氏兄弟应该达成了一个默契的协议:由黄俊钦的新恒基出面进行重组,由黄光裕坐庄进行炒作,负责将股价拉抬上去。

2007年7月9日,*ST金泰在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将面向新恒基集团进行定向增发,发行价格为每股3.18元。为了应对此局,黄俊钦几乎把新恒基旗下所有的地产类资产都注入到了上市公司中。

此消息一出,*ST金泰立即开始了疯狂上涨,从每股3.16元一口气涨到每股26.58元。至2007年8月30日,以连续42个涨停成为中国股市18年来停留涨停板时间最长的一只股票。*ST金泰的股价在短短两个月内竟然翻了6倍有余,黄俊钦的个人账面资产也因此一度高达1 500亿元。

*ST金泰在两个月内,涨幅高达741%,除了当年德隆系老三股、亿安科技的百元大股之外,这样的景象在中国股市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就在*ST金泰股价疯狂上涨的同时,业界的分析师与股评家们纷纷认定,这是一波人为炒作的行情,其中必定有庄家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