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庄家之死
1435700000001

第1章 序 言告别“恶之花”

假如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一场精彩纷呈、泥沙俱下的时代大剧,那么,资本市场便是其中最为黑暗、最为混乱的一幕,而庄家无疑是这幕邪恶戏剧中最无法无天、最恣意妄为的一个角色。与其他诸多类似现象一样,庄家这朵“恶之花”是一个制度性的产物。我在写作《大败局2》中科案例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一直到我写作此案的时候,关于这则故事的所有情节仍然是不完整的,也许它将永远如此的残缺。我将那些神秘的断点留在那里,其实,从这些断点出发,我们可以寻觅到另外一些也许更为血腥和神秘的丛林。”

当看到斯文的书稿时,我颇感欣慰。因为我看到他从那些断点出发,试图去挖掘和展示更多的东西,在本书中,他选取了7个资本系族作为庄家案例,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中国股市庄家文化的剪影。这个记录对于我们回顾中国股市的前世今生颇多裨益。

中国股市的诞生本身就存在诸多先天的不足。开始之初,股票市场就被定位成为国有企业融资服务和向国有企业倾斜的融资工具,使获得上市特权的公司得以靠高溢价发行从流通股持有者手中圈钱。也正是这个初衷使得股市注定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寻租场”,也让“庄家”这个赌场中的概念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股票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家只是应运而生,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必然产物。

首先,那些素质羸弱、因“解困”而上市的国有企业是庄家得以存活的第一要素。这些企业上市不久便再度陷入困境,因此沦为“壳资源”;其次,非流通股的存在让庄家们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和灰色的手段轻易控制那些企业;再者,监管机制的不成熟更是让所有无法无天的炒作手法满天飞。

也正是存在这样的特殊背景,庄家自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股市最流行的名词是“题材”,只要敢于想象、胆大妄为,就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在这样一个放纵的年代,金钱的诱惑以及资本的放大效应,让无数人心甘情愿地放弃所有的准则,中国股市因此成为最没有道德底线的野蛮地带。

至此,股票市场的本初意义已丧失殆尽。根据斯坦福大学刘遵义教授的研究,1999年和2000年前后,中国股市的股票年换手率达到400%,平均持股时间1.2年,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年换手率为30.2%,平均持股时间达3年。资本市场投机色彩的浓重直接造成上市公司行为的扭曲,使中国股市的融资功能极度萎缩,基本上丧失了实业型公司借此壮大的可能性。

也因为中国股市混乱的情况,企业界对此前流行多年的“资本经营”开始提出质疑。2001年,因一连串成功并购而当选该年度“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华润集团总裁宁高宁,在获奖演说中对“资本经营”痛下针砭:“中国企业界在过去制造了很多有害的词,‘资本经营’这个词是其中之最。你在所有的成功企业特别是西方的成功企业词典里,都找不到‘资本经营’这个词。”其对资本经营投机性的憎恶溢于言表。

也正是中国股票市场这种无序性和破坏性,其必然有终结的一天。从时间上看,只有等大家意识到场外资源耗尽之时,股市才会崩盘。然后,股市再慢慢重建,走上正轨。这无疑是个令人痛苦和纠结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实在毁坏了太多人。

“直到我写作此书之时,这些以庄家面貌活动于中国资本市场上的资本系族,绝大多数已经支离破碎,甚至完全消弭。然而在他们曾经有过精彩演出的舞台上,却留下一些发人深省的痕迹、一些今日读来仍有余味的细节,以及一些从股市出现直到今天一直存在的主题。”斯文此段,已经有悲欣交集之感。

这个过程幽暗、曲折且一言难尽,却仍需要有人记录。因这些现象,才显示出我们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中,要经历多少痛苦和磨折,才折射出人性在无节制条件下的黑暗与丑恶。然而这就是我们亲涉的历史,也是我们参与的生活,这个时代不论光荣还是耻辱,有担当者也只能奋笔疾书,为后世者存一记录。

斯文写作此书,从构思到搜集资料,费时甚多,从中可见其勤奋与认真。其视野开阔,文笔清丽,在年轻一辈中颇为难得。

是为序。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