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定海之战与三总兵之死
这个时候主持江浙军务的,是原江苏巡抚、现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裕谦。
裕谦(?-1841),又名裕泰,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主战派一方忽悠劲儿最大的,除了林则徐,当数裕谦了,茅海建先生称其为“林则徐第二”。
定海第一次失陷后,原钦差伊里布主张和议,裕谦坚决反对,多次向道光上奏,强烈要求收复定海。广东沙角、大角失陷后,裕谦又上奏弹劾琦善,罪名一下子就给琦善捏了五个:张皇欺饰、驰备损威、违制擅权、将就苟且、失体招衅。细看这个密折,能发现诸多有意思的话。比如张皇欺饰罪里,裕谦说了两个原因,一是琦善夸大英夷的力量,二是夷人到琦善的地盘,宾至如归,琦善馈送夷人牛酒,山东浙江竟群起效之。可恨的是,山东巡抚托浑布奏报,犒师时英夷欢呼罗拜。
裕谦认为,英人腰腿毕直,见该国国王时都无法下拜,嘉庆年间,英夷来京,也因无法下跪而被咱驱逐,这不明摆着托浑布在说假话吗?再比如失体招衅罪里,裕谦认为,英人擅用照会,僭称公使大臣,琦善不加详察,居然称其为“贵公使大臣”,“以至外夷市侩,竟与天朝将相平行,大失国体”,倘海外各国都这样,天朝咋办呢?再说了,咱天朝在外夷面前,历来很牛的,现在独在英夷面前这么窝囊,其他大小西洋各国就会轻视咱的……“驶夷必先剿而后抚,自宋自明,边患不同,但要求申国威者,必忠义之臣,而不顾国体者,皆汉奸之辈,虑久远者,皆智勇之士,而苟图目前者,皆庸懦之辈。我朝二百年来,声威远震,四夷臣服,旷古未有。英夷不过奸商,其所纠合,不过是贩烟匪类,琦善屡奏,惟务夸张外夷,以挟制中国。奴才受恩深重,实在不敢坐视堕入奸匪之计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4-517页)
道光不傻,看了这密折,感觉裕谦是个好人、能人,便实行能者多劳战略,于是,藐视英夷、最能忽悠的主剿派二号人物裕谦,便被皇上重用了。1841年2月10日,道光撤了伊里布的钦差名号,着其回两江总督任上,改派裕谦接任钦差前往浙江,会同余步云专办攻剿事宜。还是那句话,击鼓传霉花,这霉花终于落到裕谦手中了。按时间顺序,裕谦算是道光派出的第四任钦差了。
1841年2月27日,裕谦到达镇海大营。此时,英军已退出定海。防守定海的乃是著名的三总兵:定海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计领兵3000余人。裕谦另给三总兵增兵1800余名,拔大炮50门,还与三总兵一道视察定海,加固防备体系。新官上任三把火,除了增兵与视察,裕谦最大的一把火是向主子表态:虽然夷兵一船一心,众船一心,有进无退,咱的兵一人一心,但臣已率文武官员在关帝庙前宣过誓了:“城存俱存,以尽臣职,断不肯以退守为词,离却镇海县城一步,尤不肯以保全民命为词,接受逆夷片纸。”(《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三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226页)看他的意思,这算是决绝书了,够条汉子,而英军最后也会成全他的。另外,仅从字面上看,裕谦这种主战派似乎不拿命民当回事。但是我分析他话里有话,他这话是有针对性的。前面说过,杨芳、隆文、奕山在广州投降,引起道光震怒,三个家伙找的借口就是“保全民命”嘛。于是裕谦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大耍二百五,我才不管什么民命不民命的,俺就俩字——死战,或者战死。最后他还真的这么做了。
作为林则徐第二,裕谦身在浙江,却不忘广东战事。1841年3月11日,他给道光上奏,建议广东方面悬赏杀敌,他与林则徐、怡良等的悬赏创意不同,他所悬赏的对象,竟然包含了夷人。他说:“探闻海外各国,因英逆滋事,贸易平常,无不同深怨恨。如欧罗巴、米利坚、佛郎机诸国,其势力亦与各逆相等。在天朝自不值明降谕旨令其帮助,而悬赏告示内,不妨声叙,无论兵民水勇汉奸及各国夷人,一体准其杀戮请赏字样。再出示晓谕各国,在皇帝君临天下,中外一视同仁,顺者抚之,逆者剿之。英吉利肆逆犯顺,现已调兵征剿,与尔等各国无干,尔等均准照常贸易。倘英逆胆敢恃强阻拦,致碍尔等生计,准尔等各国在外洋开炮轰击,或另用兵船,捣袭其国。
”看裕谦的意思,他甚至想用三十六计里的反间计呢,希望中国一方拨弄些事非,让各夷反目成仇,自相残杀,然后中方兵勇一上,全歼丑类。这想法未免因可笑而太可爱了些。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广东方面招募水勇。他说粤东方面传有一本手抄本,叫番鬼录。里面说了,中国之人,柔弱不善战,水师军器皆不中用,惟广东岸上干粗活的那些人和水中营生之人,还有把子力气。欧洲人都抵不上他们,若编为士兵,定为精兵云云。也许是为了促使皇上同意,裕谦还强调说,这些水勇,都是匪类,在广东被人称作“烂崽”。用他们去攻打夷人,可“收以毒攻毒之效,即间有伤亡,也不足惜。既不致有损天威,并可为地方除害”。(《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二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1页)
广东烂崽不好,那浙江本地的水勇如何呢?也不好,他对道光奏报说:“浙江之乡勇、水勇,亦不过羁縻匪类,不使内讧而已。”(《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三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266页)
唉,这就是天朝的林则徐第二,简直是一肚子坏水。烂崽们、水勇们若知道钦差大臣就是拿他们当炮灰玩,不知何感?反正裕谦殉国后,当朝大事褒奖,现在的史书,却没给他什么好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不过,林则徐对水勇也是这么个意思啊,所得到的好评却远远地超过了裕谦,林则徐仅是一时被贬,裕谦却只做了个永久的烈士,同是抵抗派,给人家的评价咋就差这么远呢?
为向江浙人民表明自己的抗战态度,裕谦在任内的重要动作如下:
一、处斩四名汉奸,传挂其首阶让士民观看。
二、定海上交一英国俘虏,他一反伊里布优待俘虏的政策,凌迟处死这俘虏。
三、取另一英国俘虏“两手大指连两臂及肩背之皮筋,剥取一条”,做自己坐骑的马疆(也许是和伊里布的合作过程中,浙江提督余步云发现优待英方俘虏会有好处,所以他建议裕谦对俘虏要好生养活,一是可以随时备讯敌情,二是可以并作别用。裕谦不听,并向皇上报告了自己的处置情况,遭到了道光皇帝的表扬)。
四、英军第一次占据定海,疫病死掉四百多人,统统埋葬在了定海。裕谦掘其坟,戮其尸,然后弃之大海。
裕谦如此,可能是在激励士气吧。问题是,自己的士气没有激励出多少,却激励出了英夷的士气,福建广东多次来咨,告诉裕谦,对于他虐待英俘一事,英夷会来浙报复的。于是他大力备战。与此同时,他还向道光建议重新起用林则徐参与浙江战事。认为林公“向为民兵所悦服,逆夷所畏惮,其一切设施,也能体用兼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二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040页)看来,裕谦想用林公吓英夷呢。道光还真听他的,马上令林则徐以四品职衔参与浙江战事,与余步云、刘韵珂协办镇海军营事务,虽然道光仍不愿原谅林公,余步云与刘韵珂上折言事,林公连列个名衔都不许可,但林公还是把自己整成了一军事专家,严格来讲是大炮专家。把自己从广东带来的《炮书》派上了用场,每日里演试大炮,忙个不亦乐乎。不过林公还算运气,没等到英夷重犯浙江,又在6月28日被道光下旨“从重发往伊犁”了。满打满算,他在镇海忙乎了一个月。离开也好,浙江战事的失败,就跟他无关了。更严重的是,他不离开,天朝的林则徐第一和林则徐第二可能同时被报销呢。
8月份,裕谦接到奕山、祁贡的咨文,得知英军将再犯闽浙。于是要求道光皇上暂停撤退江、浙两省防兵。这个小气的糊涂蛋皇上于8月19日批复如下:“如果逆夷别有思逞,断无先行传播透漏之理。著裕谦仍遵前旨,会同刘竟韵珂、余步云体察情形,于镇海、定海紧要处所,酌量暂留兵弁外,其余调防官兵,即著奏明裁撤归伍。……不必为浮言所获,以致縻饷劳师。”(《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二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29页)
傻皇上,聪明过头了,受够了中国《孙子兵法》的毒浸,只知道兵者诡道也,哪里知道西方人的游戏规则?西方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了骑士精神,双方变脸时怎么也得先递交战书才是正当,军事上搞偷袭,武术上搞暗器,仅是咱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