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治民主制度的第六个亮点乃是两党制的产生。1679年,英国议会内部因王位继承问题大争吵。争吵中,议会形成了两大派别:政府反对派议员和保皇派议员。国王查理二世解散议会,反对派不乐意,向国王请愿,要求召开国会,继续讨论,所以被人称作“请愿派”。保皇派认为是否召开国会乃是国王的特权,他们如此拍国王的马屁,被人称作“嫌恶派”。“嫌恶派”骂“请愿派”为“辉格”(Whig,苏格兰骂人语,意为“强盗”、“盗马贼”),“请愿派”就回敬对方为“托利”(Tory,英格兰骂爱尔兰人的语言,意为“爱尔兰的歹徒”)。这么对骂间,英国最大的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的前身——辉格党与托利党就正式诞生了。
英国政治民主制度的第七个亮点乃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的前身,是英国早期的小议会。内阁形成之初,国王一般指定财政大臣主持内阁会议。乔治二世的财政大臣沃波尔执政时,实行稳健外交,避免卷入战争,辉格党人对此不满,通过议会给沃波尔施加压力。沃波尔让步,于1739年宣布对西班牙作战,结果失败。议会借此攻击沃波尔,1742年,遭遇议会多次否决后,沃波尔辞职。沃波尔自动辞职成为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标志。所谓的责任内阁,就是内阁仅向议会负责,负不起责,集体辞职,创造此宪法惯例的,正是沃波尔。
英国政治民主制度的第八个亮点乃是两党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鸦片战争前夕,也就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第一次议会改革,虽然没有实现普选,但选民比例增加,向普选方面迈进了一步。改革还有三个附带性的结果:
一、托利党与辉格党分别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保守党的成立,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19世纪中叶罗伯特·皮尔任内阁首相时期,托利党发展成为保守党。另一种认为,托利党是于1833年改称保守党的;至于辉格党,也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19世纪60年代,辉格党土地贵族的代表、保守党的罗伯特·皮尔派分子,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基础组建自由党。另一种认为,辉格党是于1839年改称自由党的。我们这里都取第一种说法吧)。
二、一党长期盘踞政府的现象结束,两党开始轮流执政。多数党党魁理所当然地担任内阁首相,有权挑选阁员;内阁一旦失去议会多数的支持,或在大选中失败,则必须集体辞职。
三、英国的虚君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内阁首相成为国家实际上的最高首脑,国王统而不治,只负担仪式性的任务。多数党党魁作首相,决定了英国实际的最高行政领导必需是最优秀的;统而不治的形式,决定了英国国王即使是个白痴也影响不了政府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社会政治秩序虽然不能说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却可以说是当时情况下最不错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皇权政治的路径选择,以历史的眼光看,其发展可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汉时期,中国确立的是君主丞相制的政体。其主要特征是:皇帝排老大,丞相排老二。老大代表法律,老二代表法律的执行者。老大法律一下,老二就得执行,但是能找到理由的话,也可以不执行。除此之外,丞相在仪式上也享受了诸多尊荣。比如:拜相时,皇帝要施以大礼。在朝廷上,丞相甚至有与皇上一起接受百官叩拜的殊荣。皇帝在街上遇见丞相,双方必须下车互相施礼。丞相生病时,皇帝须到相府探视等。这种政体,其实就是君相之间的扯大锯拉大锯,相当于所谓的“两极格局”:不走这极,就走那极。不是君主专制,就是宰相擅权。所以中国这些时候发生的政治故事,不是昏君-奸相的二人转,就是明君-贤相的二人抬!
第二阶段,隋唐宋元,中国政府实行的是君主宰辅制。唐代时,丞相地位有所下降,特别是丞相由原来的一二人、三四人增加到七八人,甚至十来个人。中国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但弄十来个宰相,好歹也算是一种分权吧。分权后的丞相,表面上看依然很有面子,能与皇帝坐在一起,喝着茶水,讨论着国家时事。这种面子,乃中国士大夫最向往的一种境界:“三公坐而论道”。所谓的三公,乃是秦汉时期形成的一套最高行政官职。一般认为,秦及汉代前期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西汉晚期的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以及东汉的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中国丞相坐而论道的自在,让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不舒服,于是他玩了个小把戏。有一天,正跟丞相们说话的时候,他说:“我眼眼昏花,看不清楚,你们把奏折拿到我面前来。”丞相们不知是计,纷纷起身前去,预先安排好的内侍乘机把丞相们的座椅给撤掉了,中国丞相从此就站立起来了,再也没有了坐下的资格。
站着就站着,反正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大宋的丞相们依然能跟皇帝顶牛。比如,赵普就敢跟宋太祖拧脖子,赵普要给一个人升官,宋太祖坚决不批,回宫了,赵普就在后面跟着,站在宫门口不走,弄得太祖只好依他。问题是这种故事都有个前提:丞相们的主子,是个明君!否则魏征啦、赵普啦,小命早玩完了。这种体制,把政府的稳定与秩序建立在皇帝个人的道德品性之上,不妙!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确立了绝对君主制。始作俑者乃朱元璋。朱元璋一上任就大搞个人崇拜,以擅杀枉法罪杀掉宰相李善长、胡惟庸,并以此为借口废除宰相制。元璋自己要亲自处理政事,但总得有助手,于是明代出现内阁制度。这内阁与英国的内阁不可同日而语。明朝的内阁首辅玩得好了,就能把自己玩成实质意义上的权相;玩得不好了,不是被皇帝所玩,就是被皇帝身边的宦官所玩。依然停留在两极较量的状态,缺少英国国王、内阁、议会、选民之间的次递制衡,社会秩序仍然没有稳定可言。
大清入主中原后,学大明的小样儿,也搞内阁,内阁长官称为大学士,但不设首辅,就是怕出权相。内阁都干什么勾当呢?就是“票拟章疏”和“参与机务”。说穿了,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除此之外,康熙皇上还搞了个“衙门听政”。届时,皇上到乾清门上班,各部院大臣分班跪奏。跪奏完毕后,康熙把内阁大学士等高级干部留下来,君臣秘密议事,搞些“内参”什么的。比内参更邪乎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直到如今,这密折制度谁发明的,还是一个谜,有人认为原创者是顺治,有人认为是康熙。我觉得,还是康熙嫌疑大些,英明领袖嘛。所谓的密折就是受皇帝指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径发奏报人。起先,密折制度仅在皇帝亲近大臣和内务府官员之间流行,比如曹雪芹他家作为康熙家的包衣奴才,就可以密折言事,康熙甚至准许他们把乡下民谣(相当于现在的手机短信)发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