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被人称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勋臣第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所以官爵比其他功臣要低。到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称号,封为诚意伯,俸禄二百四十石。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与世事多违逆,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为首的淮西派,并因多次直谏,逐渐失去朱元璋的欢心。因此在洪武四年(1371年),六十一岁的刘基请求告老还乡时,建立了大明王朝、坐稳了皇帝宝座的朱元璋,仅作了御诗道:“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并不作任何挽留,刘基便从此归隐于山中。
刘基平日饮酒下棋,吟诗作画,避谈政事,从不向人夸耀自己的功劳。青田县的县令曾经请求谒见刘基,刘基没有答应。这位县令于是乔装打扮为村野之人,前去看望刘基。到了刘家,刘基正在洗脚,让侄子把客人带进茅屋,准备做饭招待县令。县令这时才告诉他说:“我是青田知县。”刘基一听,惊讶地站起身,口中连称草民冒昧,然后告辞躲了出去,不肯再见面。
刘基隐藏踪迹到这种地步,却仍然逃脱不了恶运,终究被胡惟庸所害。
胡惟庸靠着李善长而得以官运享通。杨宪被杀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能,非常宠信他。胡惟庸也勉励自己,经常小心谨慎地承受皇帝的旨意,受到朱元璋的宠信一天天亲厚。他单独担任丞相几年,生杀予夺,有的根本不上奏皇帝就任意执行。朝廷内外各个官署呈上的密封奏章,胡惟庸必定先拆开来看,内容对自己不利的,就藏匿起来不上报。各地急于进取的人和失去官职的功臣武人,都争着奔走于他的门庭下,馈赠的金银、名马、珍奇玩物,数不胜数。大将军徐达十分忿恨他的奸邪,就向朱元璋报告了他的这些非法行为。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家的看门人福寿,让他诬告徐达,福寿向徐达揭发了这件事,徐达没有进行追究。刘基任御史中丞时,也曾对皇帝陈说过他的短处,因此胡惟庸一直恨他,总想找机会图谋刘基。
说刘基在家中隐居,闲暇时到数十里之外的谈洋去游玩。谈洋是瓯、括之间的空地,向南一直至福建界内,是私自贩盐之人的聚集之地,方国珍就是从那里开始作乱的。刘基觉得这地方的奸民不服从管理,又互相勾结作乱,或者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形势有迅速恶化的苗头,于是一回到家中,就写了一封奏书,请求设立巡检司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
刘基命长子刘琏到京城上奏这件事,刘琏奉了父命,不敢怠慢,连夜赶路,到京城正值皇帝早朝,刘琏便直接将奏书上呈给了朱元璋,事先没有告知中书省。朱元璋向时任中书省左丞的胡惟庸问起这事,该当如何处置,胡惟庸压根儿不知情,支吾着答不上话来。他下朝退回府中,越寻思越恼火,又衔着以前的怨恨,就找来刑部尚书吴云,口传面授一番。第二天,吴云上到殿中,便参了一本弹劾刘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基图谋强夺来作为墓地,为后代子孙求得福佑,当地老百姓不给,所以刘基请求设立巡检司驱逐老百姓。
朱元璋虽然没有怪罪刘基,但还是将信将疑,就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害怕受到不明祸害,便飞马赶入朝廷,当面向朱元璋谢罪,朱元璋却全然不问起此事,仅表面上安慰了他一番,刘基既不能辩白,又心怀恐,于是留在京城,不敢回去。
不久,胡惟庸做了丞相,刘基听到消息,非常忧伤地对家人说:“当初我劝皇上的话犹在耳边,让胡惟庸这个奸臣得势,日后一定会谋反作乱。假使我的话不应验,那就是苍生有福啊。”刘基由于忧愁愤恨,疾病发作。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于是在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亲自写了一封公文赐给他,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家乡青田。刘基到家病情愈加严重,在他弥留之际,把《天文书》交给长子刘琏,说:“这种书不是你等凡俗之辈看得了的,你要赶紧把它给皇上呈上去,不要让后人学习。”接下来,又对次子刘璟说:“做官处理政事,要注意宽大与严厉相济,不偏重于任意一个。当今之务在于搞好德政,减轻刑罚,祈求上天赐予百姓长命。各处险要之地,应与京城遥相呼应。我本打算作一封遗奏,但胡惟庸在位,即使呈上去也没有用。有朝一日,胡惟庸败落后,皇上必定会怀念我,如果有所询问,你就把这些话秘密启奏皇上。”过了一个月,刘基去世,时年六十五岁。
起初,刘基在京城患病时,胡惟庸派医生带着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腹。这之后,一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图谋造反,并称是他毒害刘基,致其死去。涂节说汪广洋应当知道这些情况。朱元璋就询问汪广洋事情真相,汪广洋狡辩说:“我根本不晓得这件事。”朱元璋看他不肯招认,大发雷霆,在朝堂之上,当众责备汪广洋与胡惟庸沆瀣一气,合伙欺瞒,把汪广洋贬到了广南。押送汪广洋的船刚到太平,朱元璋又追想起汪广洋在江西时多方庇护奸人,在中书省任职时不揭发杨宪的奸诈,于是又追发一道敕书,命人诛杀了汪广洋。
刘基被害,这成为了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如今也是一桩悬案。不过,不露声色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大将军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地死掉的。徐达背上患疽疮很严重,经医治稍有好转,朱元璋忽然御赐给他蒸鹅,还命徐达的儿子徐辉祖亲自拿着敕书带到府上。患疽最忌讳吃鹅肉,徐达含泪将鹅肉咽下,密令身边的医生赶快逃走,免得被朱元璋当替罪羊。不久徐达便病重死去。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明朝皇帝对铲除那些功高震主的勋臣们不遗余力,而刘基之死只不过是开了一个头。
刘基有高尚的节操,每当论及天下安危,气势慷慨,正义表露在脸上。朱元璋一见他,就了解到他十分忠诚,任用为心腹。朱元璋每次召见刘基,都摒退其他人,密语多时。刘基也自认为得遇明主,可以申张自己多年的抱负,因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遇到紧急危难的关头,刘基往往奋勇上前,应对的计策在转瞬间就可定出来。朱元璋闲暇时召见刘基,让他论说君王之道,每次都洗耳恭听,常常称呼他为老先生而不喊名字,说:“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又说:“先生多次用孔子的话开导我。”刘基的一些运筹帷幄的话神秘莫测,外人不能详细得知,而世上流传的甚为神奇,也多是阴阳风角占卜之说,并非他的真正才能。
刘基的两个儿子分别是刘琏和刘璟。
刘琏从小熟读各种书籍,有很高的文才和德行。洪武十年,朝廷授任他为考功监丞,不久出任江西参政,后来遭到胡惟庸及其党徒的逼迫,坠井而死。
刘璟是刘基的次子,二十来岁就通晓各种经书典籍。刘基死后,朱元璋怀念他,每年都召刘璟与章溢的儿子章允载、叶琛的儿子叶永道、胡琛的儿子胡伯机,在便殿相见,亲切交谈像家人一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令让刘璟继承父亲的诚意伯爵位。刘璟推辞说:“我的兄长刘琏去世后,现在尚有一子在,不曾有一官半职,这个爵位应该由他来继承才合适。”听了刘璟的逊让,朱元璋很高兴,就让刘琏的儿子继承封位,任命刘璟为阁门使,并且告诉他说:“按照宋代制度,阁门使就是掌管谒见接待的礼仪司。我想要你旦夕侍奉在我的左右,以传达旨意作为职守,而不单单是礼仪的事。”
有一次,都御史袁泰上奏事情不实,皇帝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宽恕了他。袁泰当时昏头昏脑,竟忘记向皇上谢恩,刘璟就私下提醒他,让他赔罪。朱元璋后来对刘璟说:“凡是像这种情况,你就应该当面纠正,我虽不怪罪他,但也要让他知道朝廷纲纪。”不久,又命他同有关司法部门审查囚狱,昭雪了很多冤案和积案。
刘璟喜欢谈论兵事,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温州人叶丁香叛乱,延安侯唐胜宗奉命去讨伐他,军中大事多由刘璟决策。打败寇贼返回,唐胜宗当着朱元璋的面称赞刘璟的才略。朱元璋高兴地说:“刘璟真不愧是刘基的儿子。”
刘璟有一天与燕王朱棣下棋,两人争道,互不相让。朱棣生气地说:“你就不能对本王爷稍微谦让一点吗?”刘璟却一本正经地说:“可以谦让的地方就谦让,不可谦让的地方不敢谦让。”朱棣默不作声,一把推开棋盘,拂袖而去。后来,朱棣以“靖难”的名义起兵,刘璟回到京城,向朱允炆进献十六条计策,没有被听从。朱允炆命他参与李景隆军事,李景隆战败后,刘璟连夜逃跑,渡卢沟河时,冰裂开马蹄陷落,险些掉入水中。他冒雪行走三十里,儿子刘貊从大同赶来,在良乡遇见他,与他一起返回京城。刘璟又奏上《闻见录》,朱允炆仍然不省悟,刘璟于是回归故里。成祖朱棣即位后,征召刘璟,他假称有病不去,被逮捕到京城。见到成祖时,刘璟仍称呼成祖为殿下,并且说:“殿下百世以后,还是逃不脱一个‘篡’字。”成祖大怒,把他投进监狱,刘璟最后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