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汉族,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生于弘治十六年。明代着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本邑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
俞大猷 (yóu)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府霍邱,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都督俞公生祠记》记载“原籍直隶凤阳霍丘县人,世泉州卫前所百户,以魁武科授正千户,累迁都督同知,虚江其别号云。
岁嘉靖甲子冬十月吉,赐进士出身、南京户部、山东清吏司立事、同安南洲许延用撰。”。俞大猷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学不辍。五岁时即在家乡濠市入塾读书,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十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其遗址即今泉州侨中),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十五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清源山至今遗有其练胆石(为练胆量,常登巨石下跳),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君恩山重”四个大字。
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及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所长。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王、林、赵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着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王宣以《易》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着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乃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成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二十岁时,父爱松死,家贫,被迫弃儒就武,袭世职百户,但并没有而中断学习仲尼之道,而是拨冗继续向理学名师虚心请教,或与同心旧友相互切磋,这在他与师友往来的书信中有着记载。即使蒙冤身系诏狱,俞大猷仍与同狱难友相互赋诗,讲理言事,张扬慷慨,一如平时。尽管戎马生涯十分紧张,但俞大猷对当时闽学和王学两大学派的激烈论战一直十分关注,积极直抒己见。
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写了一篇名为《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获第五名武进士,由承袭百户世职,升署正千户,守御金门所,放粮救济饥民,被称为“俞佛”。
金门是明代海防前哨阵地,洪武年间筑城,取“固若金汤”之义。莅任之后,俞大猷加强练兵与海防整饬,使得金门守备森严,沿海盗匪却步。他在旧城训练部队之暇,常到背城面海的城南对海滨胜地南盘山观海抒怀,在石壁上题刻“虚江啸卧”四个大字。后人作歌曰:“啸于斯,卧于斯,流芳百世肇于斯。”赞美俞公报效国家民族的宏大胸怀。石刻与文台宝塔相距约30米,现列为第二级古迹。“虚江啸卧”又叫“啸卧栖云”,是“金门八景”之一。俞大猷离开金门二十年后,他的门生杨宏继守金门,特借此构石为亭纪念老师,称为“啸卧亭”,并题联于亭柱上曰:“啸喝气雄吞宇宙,卧休神隐静风波。”
金门因是海岛,向来民风“剽悍嚣张”,难以治理。俞大猷主张文明建设海疆,他到金门后,微服走访乡老,并到泉州聘请名师办好书塾,“导以孝让,申以诗书”。百姓发生诉讼,他都倾心听取,让各方心平气和,讲明事实,然后教诲他们明白是非曲直。俞大猷在金门任职五年,百姓再没有官府诉讼,官府也不曾随意缉拿一人。
时倭寇为患,俞大猷向监司上书言事,陈述破敌良策,不被采纳。监司曰:“小校安得上书!”将其杖责革职。后来尚书毛伯温欲征安南,俞大猷“复上书陈方略,请从军”,颇为毛伯温赏识。因停止征安南,故也未曾召用。
金门人为表达对俞大猷的感激之情,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特地为他建造生祠,请金门后浦进士许南洲撰写《都督俞公生祠记》。碑石竖在旧金门城关帝庙侧,现移至金门酒厂路旁。碑高2.48米,宽0.99米。上面列名的还有广州守备杨宏举,掌金门事、泉州卫指挥使王国桂等。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朝廷在石窟河畔设武平千户所,隶属福建行都司汀州卫,遣重兵驻守。
就在这一年,或许是在某个落日黄昏,候、毛、古、董、叶、夏、桃等“十八将军”及“十八副将”率一千二百名士卒披坚执锐,策马扬鞭,千里长驱,进驻武所。浩荡的铁骑如疾风暴雨敲击在武溪河畔厚厚的红壤土上,卷起冲天尘土,遮没了夕阳,遮没了近山远山。
也就是在这一年,驻军开始筑城,至嘉靖十九年(1540年)遂大功告成。至此,老城、新城、片月城三城构连,首尾相应如常山之蛇,城高而厚,周长数里,外有大河天堑,又有九围十八寨星散四周拱卫,可谓固若金汤。
二年后,俞大猷任汀漳守备,而职责却在武平。据明代兵制,于总兵之下设守备,驻守城哨,地位次于游击将军。俞大猷走马上任之后,巡视武所城防,校场检阅兵丁,拜会同僚及乡贤耆老,召见部属……很是忙碌了一阵子,这些都是例行公事,其结果,这一方山水比想象的要好多了,俞大猷松了口气,于是,作读易轩,这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事。
彼时,俞大猷学得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又从剑术大师李良钦学剑,文韬武略,已渐露头角。在他守御金门期间,俺答部族大举入侵山西,俞大猷上书兵部尚书毛伯温自荐军前效力。或许是兵部尚书位高权重公务繁忙,或许是“小校”俞大猷身份确实太低微了些,毛伯温没有接见他,只是让宣大总督翟鹏试他一试。俞大猷纵论平戎战策,语惊四座,翟总督深为叹服,离开椅子向俞大猷一拜,说:“我不敢把您当一般武人看待。”俺答飘忽不定,剽掠足食后,又退走了。毛伯温擢升俞大猷为汀漳守备。
俞大猷离开金门,远离白帆点点鸥声长天和咸涩海风的喧啸,走入“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的汀州,再从汀州古城登船解缆,沿汀江顺流而下至回龙,走武北当风岭山道,在芦花飞落、枫叶似火、北雁南归、满途荆棘鹧鸪声中,俞大猷无缘立功塞外,壮志难酬,几许惆怅、寂寞,来到武所城。
彼时的武所,武溪河绿水荡漾,有舟楫之利,船帆云集,周边大宗山货,在此吞吐。由北方南迁的客家人,此时在闽粤赣边大本营已生根立足日趋稳定,诸边经济步入新的繁荣阶段。
这一年,明世宗移居西苑,一意修玄,权臣严蒿则以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擅权纳贿,结党营私,朝纲由此大坏;北方俺答等部,南侵愈演愈烈,威胁京畿,而明军兵则老弱,将则纨绔,兵甲不全,关防废驰;东邻日本此时却是战国时代,烽烟不息,浪人武士,集结海上,蠢蠢欲动,一场倭寇入侵风暴,随时可能袭击我国东南沿海自江淮达闽粤的绵长海岸。
俞大猷知兵,对时局了若指掌,北击俺答既成泡影,挥兵东南踏平海涛亦足慰平生,至于时起时伏的“山寇”作乱,武所城足以御敌,青锋剑锋刃犹在。遍读地方史志,时见郡守、知府、同知、巡道、通判、知县、训导、守备衮衮诸公题咏武平山水。宋丞相李纲曾于灵洞山作读书堂,有诗曰“灵洞山前曲曲开,白云深锁无人来。我今欲觅山中景,洞口无尘多碧苔”。而俞大猷则不着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