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走近南京
中国古都文化有三大类型,一是以长安(今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文化;二是以建康(今南京)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文化;三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代表的渤海文化。在这三个类型中,长江流域的古都文化可谓是多灾多难,历史上的金陵王朝也都是短命的王朝。
南京兴起于东吴,盛于东晋,又经宋、齐、梁、陈四朝,历经二百七十余年,这段时间,应该是南京都城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此后,辉煌的都城因隋文帝杨坚的一道圣旨而遭遇了灭顶之灾——“并平耕垦”,金陵从帝王之都落到了农田菜园的地位。直到八百年之后,朱元璋夺取元朝江山,建立起大明王朝后才让金陵这块“帝王州”再现辉煌。
金陵,是故都南京的别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南京曾经有过四十四种不同的名称,其中最响亮的、最雅致的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别称莫过于“金陵”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习惯将古老的南京城称之为金陵。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是******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几句诗。“虎踞龙盘”四个字是对南京地形的描述。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像一个蹲着的老虎,东面有钟山,像盘曲的卧龙。所以,历来的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记载,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就赞叹道:石头虎踞,《哀江南赋》中说:“昔之“钟山龙盘,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唐代刘知几在·中解释说:
“《史通书志》“虎踞龙盘,唐代李白在中也说:
帝王表其尊极。”《永王东巡歌》“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可见,一词早已为人们认同。
“虎踞龙盘”
范蠡城,南京的源头
南京城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春秋末年,吴国就曾在今水西门内朝天宫一带,修筑了冶炼铸造作坊,就地取材,大量制造兵器和生产生活用具,并将这里称之为冶城。
战国初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命范蠡在今中华门外雨花台路西侧长干桥南筑城,称为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据此,南京建城二千四百多年。越城范围很小,城周围二里,但地理位置重要,越王就曾以此作为攻楚的根据地。越城北临秦淮河,南依聚宝山(今雨花台),控扼着秦淮河进入长江的孔道,地形险要,为越国与西边楚国争雄的重要据点,直到东晋、南朝时,越城作为都城南面的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在史书里常常被提到。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青年时期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公元前496年前后来到越国,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范蠡败,逃入会稽山,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一起辅佐越王拟定“兴越灭吴九术”。为了实施灭吴战略,范蠡跋山涉水,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帮助勾践实现了灭吴大业,被尊为上将军。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在我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中,由于一直都重农轻商,所以范蠡一生虽有辉煌的业绩,却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金陵之名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今苏州)后,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因为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就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在唐代的《建康实录》中,明确地记有楚威王是“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作为邑名。由于当年的长江还在清凉山的西麓下流过,金陵邑临江控淮,形势十分险要,所以楚威王选在这里设置金陵邑,想凭借长江天堑作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霸业。金陵邑是南京历史上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当时的金陵邑只是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性质上来讲,它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区治所性质的古城,是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当然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
关于“金陵”之名的来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盛行于民间的“埋金”之说。在这种说法中,被解释为,即。相传金陵“陵”“坟墓”“金陵”“埋金的坟墓”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而金陵岗据说在今幕府山西。在《景定建康志》“父老言秦(始皇)厌东南王气,中有这样的记载:铸金人埋于此。”上刻:不在山后,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曾立有一碑,“不在山前,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但又有人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只是诡称在山中埋金。这样,“遍山而凿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之,金未有获,而山之气泄矣”。此外,还有楚威王埋金之说,据说当时楚威王觉得南京“有王气”,甚恐,于是吩咐手下在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古称龙湾)埋金。《景定建康志》“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子熊商中有这样的记载:,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
“埋金”一说并不可靠,首先,这种说法有明显的传说和迷信色彩。其埋金的目的是为了“镇王气”,所谓“金陵王气”是指金陵的风水特征。而有关“金陵王气”的提法,最早也只能出现在三国时期。因此,无论楚威王还是秦始皇,都不可能“惧王气”“埋金”“陵”作“坟墓”仅指埋葬帝而生出之举。再者,义用时,王的地方,埋金的地方是不能称“陵”的。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国灭亡。秦统一全国后,改金陵邑为秣陵县(今江宁南秣陵),属会稽郡。
南京可以算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曾用名最多的一个城市,仅官方认定的就有四十四种之多,它们分别为:
先秦时期:越城、范蠡城、金陵邑、秣陵县;
秦汉时期:秣陵、宣亭县、石头城;
六朝时期:建业、建邺、建康;
隋唐时期:怀德县、费县、蒋州、江宁、归化;
五代十国时期:金陵、白下、江宁郡、升州、上元、升州大都督府、江宁县、金陵府、西都、江宁府;宋元时期:江南东路、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明清时期:京师、行在、陪都、南明、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江宁布政使、天京、南京府、金陵道;民国时期:南京、南京市政厅、南京特别市、首都特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