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必须是温饱有关。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年轻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智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
心理透视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