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助你走向成功
自己来做自己的心理专家,简单地说,就是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复杂地说,就是让自己的意识里存在一个特殊的角色,具备精神中的“第三只眼睛”,理智地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动,找寻原因。就像西方传说中“守护天使”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在关键的时刻给自己提供智慧,帮助自己正确挑战繁复的现实,不至于迷失方向。
正是因为从编剧、导演,到演员、美工、音乐等每一个细节,所有的人都在探讨怎么才能将其深入人心,所以一场电影才如此撼动人心;正是因为教师深知怎样才能激发大家的兴趣,所以一节课才如此引人入胜,让所有的同学能轻而易举地掌握知识,却毫不焦躁;正是因为游戏的开发者一开始就抓住了玩家的心理需求,所以一个好的电子游戏才如此让玩家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甚至上瘾;正是因为音乐契合了人们的某种内心情感,所以一首美妙的音乐才如此使人忘却烦恼,百听不厌,近乎陶醉;正是因为图画唤醒了人们内心对美的需求,所以一幅精美的图画才如此赏心悦目,让人浮想联翩……可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和心理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即使你走进市场,买一件小物品,心理学也必不可少。之所以销售者要琢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者更要琢磨销售者的营销心理,是因为两者是“利益之敌”,以免谁忽悠了谁,自然心理学是需要懂得的。广告贴得满大街都是是在看谁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看谁能吸引住大众的眼球吗?是的。如果那些广告打动了你,你难道不会心甘情愿为之掏口袋吗?
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在家庭和睦与教育子女的家庭事务中,在人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中,不都是离不开心理学吗?所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你我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存在着心理现象。
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楣上铭刻着一句“智慧的人认识自己”的神谕,千百年来激励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自我。在当今社会,这句话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的诱惑、文化的冲突和激烈的竞争,每时每刻无不扰动着我们的心灵,使忧愁、焦躁、不安或愤怒冲击着我们。面对这些,人们会怎么办呢?尝试用各种物质的方式来调整。然而,实践证明:心中的忧虑并不是健身运动就能减轻;身心疲惫并不是旅游就能完全解决;安逸的睡眠并不是柔软的大床就能带来;夫妻的纷争并不是豪华的房间就能消除……
于是,人们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答案,渐渐地回归内心。在当今生活中,为了帮助自己化解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压力,有人提出,现代人需要学习一种能做自己的心理专家的生存技能。
二十世纪,为了应对压力造成的情绪困扰,英国著名心理专家艾理斯提倡人们通过阅读专业的书籍、组织小组探讨和做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来学习一套特殊、合理、健康的思维方法。他应该是最早提倡“学做自己的心理专家”的人,他提倡人们学习新的思维方式要像“学习一门外语”一样。
简单地说,就是让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变为健康的思维方式。比如,把同一只杯子让两人观察,一个人可能注意到杯子柔和的色泽,而另一个人则可能注意到杯子上微小的斑点。这两种观察方向是不同的,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后者的思维方式就可能有点悲观,而前者更为敏感的是事物积极的一方面,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乐观的思维方式。而这种观察事物积极方面的习惯正是需要我们自己训练的。不仅如此,还要学会观察与压力有关的现象,才能成为自己的心理专家。
例如,你最近不知怎的经常感觉胃疼,一般的反应应该是去看消化科医生,但是,经过审视自己的内心你就会找到原因:最近新来了一位苛刻的上司。这时候,你就该明白,治好胃病的关键就是如何处理好与上司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们不但要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还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知道心理问题并不是我们都能解决的,就仿佛人的身体,感冒了让自己在家休息休息,但生了严重的病就必须得去医院一样,适当地求人帮助,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有个清华大学的学生,曾有一段时间被“抑郁症”所困,严重的时候就想自杀,一看到窗户就想跳下去。正是因为他曾学习过一些心理常识,他懂得这种情形就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于是在短时间内求救于专业人员,很快就得到了治愈。
学习心理学,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如今,在欧美很多国家,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包括年轻的大学生在内的一些知识分子都很喜欢阅读。一些心理学类的书目,在这些国家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也总是出现。这些读者绝大多数是为了学习心理知识,促进自我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做心理咨询师。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学习这种健康的意识。
心理透视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同样重要。而认识自己还是最重要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合理地评估它,有助于消除心理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