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14317700000002

第2章 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史诗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它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在我国西藏、四川、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有上百位民间艺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

《格萨尔王传》蕴含着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那是公元1世纪前后至公元6世纪,这时正是藏族氏族社会解体至奴隶制形成时期,在藏区有互不统属的众多部落和若干小邦,相互之间兼并战争不断,人们饱受着战乱之苦。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都非常期盼能够有一位智慧与力量并重的英雄,拯救他们脱离这种生活,于是人们就开始想象有一位英雄人物的出现。到了6世纪初,从雅砻河谷崛起的吐蕃王,在青藏高原上征服了许多小部落,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的最强势力之一,人们看到了英雄的力量。于是,人们为了纪念自己钦佩敬仰的英雄,便把他们超人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再结合自己的愿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他们想象中的英雄人物—格萨尔。然后他们用口头叙述的形式把自己心中的英雄说了出来,唱了出来。

随着人们口口相传,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形成了藏族独有的重要艺术形式的史诗,这便是《格萨尔王传》。在《格萨尔王传》开头一段便说:

这时候,人间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妖魔鬼怪到处横行,各个地方差不多都被他们霸占着,善良无辜的老百姓遭受他们的欺凌和迫害,没有好日子过。

的确,这正是当时藏族地区奴隶社会的现实。与此同时,随着佛教传入藏族地区,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便为《格萨尔王传》增添了一抹宗教色彩。

在6世纪以前,当地藏族居民信奉着一种原始宗教叫“苯教”。苯教俗称“****”,是植根于西藏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巫教。苯教崇拜万物有灵,以动物为牺牲来祈福消灾,占卜吉凶,驱鬼辟邪。

传说吐蕃先王以苯教治理,直至7世纪时,苯教首领在赞普部落中,还保持较高的地位。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为了促进吐蕃的文明富强,他先后与唐王朝和尼泊尔联姻,迎娶了唐王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还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养着两位公主带来的佛像、经典和佛教法物等。

松赞干布还派遣了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后裔去印度留学,并仿效印度梵文,创造了藏文。松赞干布运用新创的藏文,翻译那些在印度留学贵族带回来的大乘佛经,开始了西藏的译经。

松赞干布还依佛说的十善法制定了法律,又规定了16条人道伦理法规,提倡人们信仰佛教。

到了赤德祖赞时代,就是704年至755年,佛教才逐渐在吐蕃境内传播开来。

在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经典中的人物故事、语言风格、价值观念等,对藏族的文学繁荣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所以在《格萨尔王传》流传中,关于格萨尔的身世,就打上了强烈的佛教和苯教色彩。

《格萨尔王传》中描述,据说在很久以前,在上方天国里,住着一位白梵天神。他的妃子名叫绷迥杰姆,他们夫妇一共生了3个儿子。大儿子名叫顿尕,二儿子叫顿雷,三儿子叫顿珠尕尔保。顿珠尕尔保是3个儿子当中最小的一个,他聪明英俊,智慧过人,诸般武艺,样样精通。

在此时,下界人间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妖魔鬼怪四处横行。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看到人间发生的这一切后,顿生怜悯之心,将所看到的一切报告给了白梵天神,请求派遣一位神子下凡拯救人间灾难。

经过反复考虑,白梵天神决定派遣3个儿子当中的一个下凡。大家都说顿珠尕尔保这个孩子虽然很小,却聪明伶俐,英勇异常,如果派他到人间降伏妖魔,必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白梵天神虽然同意派一个儿子下界降伏妖魔,但究竟派哪一个呢?心里还是犹豫不决。于是,他把3个儿子都叫到面前说道:我心爱的儿子们,你们3个给我仔细听着,现在下界人间,妖魔横行,百姓每天遭受蹂躏迫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3个都是我的心头肉,都像我的眼珠一般,哪一个我都心疼。

但是,现在人间百姓有了灾难,我们岂能视而不见、坐视不救呢?所以,无论如何,你们3个当中要有一位到人间去降伏妖魔,究竟谁去好,你们自己商量吧!

3个孩子听完父王的一番话后,就在一起商量起来。商量来商量去,除了相互推诿以外,谁也不愿自告奋勇。最后,顿珠尕尔保想了一个万全之策,他说:“我们用射箭、抛石子、掷骰子比赛来决定各自的命运吧!”

两个哥哥欣然同意了他的这个办法。经过激烈而紧张的比赛之后,下凡的使命便落在小儿子顿珠尕尔保的身上。顿珠尕尔保的母亲知道此事后,便告诉儿子人间不像天国这样幸福。先下去看看,如果确实很苦,就另外找人顶替。于是顿珠尕尔保就变成一只鸟,离开天国,飞向人间。

顿珠尕尔保飞到了一个大地方,这个地方名叫岭尕尔,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原,草原上散布着牧民们居住的黑牦牛帐篷,犹如天上的群星散落在地上,这是一个景色非常美好的地方。

但是,这里居住的人们却生活得非常悲惨。他亲眼目睹岭尕尔到处妖魔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使他十分震惊。

于是,顿珠尕尔保快速飞回天国,向父母禀报了他在人间所看到的一切,表示下决心要到人间,为民除害,为百姓造福。

他向父王索要了各种武器,有盔甲、弓箭、战马、鞍具、帐篷,父母还给他准备了卜卦、预言、下凡降生地点、投胎母亲、烧茶做饭的妻子等。

住在莲花光宫殿的莲花生大士,开始为神子顿珠尕尔保寻找投生父母的种族和门第。他看到藏区有6个原始氏族,即竹贡居如族、达隆噶司族、萨迦昆氏族、法王天氏族、琼波鸟氏族和乃东神氏族,这些种族虽然高贵,但是,土地、庶民和教化之土等都不适宜顿珠尕尔保的生长。

莲花生大士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噶竹董三族、色穆冬三族和白扎达三族,发现其中的穆布冬族,祖上出自玛桑念神,这一族中有一个国王名叫曲拉潘,他有3个儿子,长子名叫戎查叉根,次子叫晁同,幼子叫僧隆。

在这3个儿子中,唯有幼子僧隆贤德善良,心地宽宏,品性温和,血统纯正圆满,曾是位大菩萨的种姓,所以就把僧隆选为了神子顿珠尕尔保投胎人间的父亲。

莲花生大士认为神子顿珠尕尔保的生母应该来自龙族,而顶宝龙王有一个女儿,她是地遁空行母,可以设法把她招到人间,去做神子的生母。

同时,莲花生大士还让光明佛母投胎到人间,去做顿珠尕尔保在人间的妻子。还让全身武装的战神九兄弟,也一并跟顿珠尕尔保投胎到人间。

另外,莲花生大士还赐给顿珠尕尔保一匹马头明王加持过的宝马,这样就能保证顿珠尕尔保在人间的事业顺利完成。

莲花生大士这样全面考虑以后,对神子顿珠尕尔保说道:“你要到荒芜的雪域藏土,去教化那里难以调教的众生,我要给你指明一切缘起的条件,请你牢记在心!”

神子顿珠尕尔保听了莲花生大士的教诲,便立下了誓言:

抑强扶弱,惩处妖魔,拯救生灵,做黑头人的君长的。

从此,神子顿珠尕尔保在天界死去了,开始投胎人间。这个转世投胎到人间的神子顿珠尕尔保,便是后来的格萨尔。

从萨格尔投胎转世的这部分可以看出,他是释迦佛的弟子,是莲花生大士的遣使,他有高超的密宗修持功夫,是人神之间唯一的结合体。

因此,他的智慧、英明全有赖于佛的启示。由此看来,佛教对《格萨尔王传》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苯教对格萨尔的影响体现在宇宙观上。在《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是作为天界中白梵天神的三王子、中界念神的后裔和下界顶宝龙王的外孙出现的,其血统之特别高贵,跟苯教的宇宙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苯教把世界分为了天界、中界、下界三个部分。天界住的是天神,中界住的是地祇,下界住的则是龙神。这三种神灵以不同的方式主宰着人类自然界中的一切。

而格萨尔正是集天神、地祇和龙神于一体的人,所以才能够带领将士四处讨伐妖魔,建立一个祥和的国家。因此,苯教对《格萨尔王传》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10世纪初,西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原来割据一方的吐蕃大臣,又积极开展复兴佛教的活动。不过,这时兴起的佛教,在与苯教进行的长达300多年斗争中,开始互相吸收和融合,并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形成既有独特地方色彩,又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的地方性佛教,即藏传佛教。

总之,在藏族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佛教与苯教都对《格萨尔王传》的创作、流传和发展产生过影响,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都在这部史诗里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宗教意识使格萨尔王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史诗也因此带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