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朝风云变幻
14312200000016

第16章 宋辽夏金元帝王(1)

赵匡胤

赵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人,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卒于宋开宝九年(976)。他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重新统一全国,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

赵匡胤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立下雄心壮志,企盼干一番大事业。后汉初,他加入郭威的部队,在拥立郭威代汉时,表现积极,逐渐得到郭威的赏识。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赵匡胤更受器重,到显德六年(959)柴荣病逝时,他已官居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大尉、殿前都点检,掌握后周的军事大权。显德七年(960)元旦,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契丹和北汉联合入侵后周,于是赵匡胤奉命率兵北上,队伍到达开封城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便驻扎下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大将赵普等人密谋,借口“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并将一件黄色的龙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戴他做了皇帝。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立即回师开封,要求军队不得剽劫百姓,将后周的小皇帝降为郑王,太后易称为周太后,并从皇宫迁出到西宫,同时对后周文武重臣一律采取优待措施。五代时,政权变动频繁,对那些大臣们来说,大都经过几个朝代,对于变换皇帝本无所谓,只要自己有官做,谁做皇帝还不一样呢?因此,赵匡胤几乎没有遇到后周的抵抗,便顺利地稳定了开封的局势。因为赵匡胤所领归德军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将新政权的国号改称“宋”,年号“建隆”。

宋朝建立之后,原后周的亲信势力李筠、李重进等人曾率兵反宋,但很快便被宋军击溃。后周残余势力铲除之后,宋太祖便考虑统一全国的问题,他制定出“先南后北”的战略,于乾德元年(963)开始,先后用武力消灭了荆南(即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基本上统一了南方。与此同时,他还派兵进攻北汉,削弱了其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为以后最终消灭北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赵匡胤非常重视政策和策略。每当调兵遣将之前,他总是亲自做出缜密规划,向主将面授机宜,布置妥当,由于他原是行武出身,作战经验极其丰富,他的这些指挥大体上都是正确的。同时,他严禁军队屠杀无辜人民、掠夺财产。攻下敌国领土之后,他立即下令废除各种苛捐杂税,维护正常秩序。因此,他的统一战争得到当时人民的支持。

为了确保全国的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再度发生,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的危险性,为了不使“陈桥兵变”的事件重演,即位不久,宋太祖便撤销了这个职务,把禁军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司,三司将领选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并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然统领禁军,但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却得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区,每隔几年调动一次,而将领们却不随之调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变成将领私人武装,从此结束了五代以来将领专横跋扈的局面。

“杯酒释兵权”。一次赵匡胤问赵普:“自从唐亡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争不止,生灵涂炭,是什么缘故呢?我想替天下息兵,为国家作长久之计,应当怎办?”赵普答道:“没有别的,只是因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罢了。要变也不难,只要稍夺他们的权力,管制他们的钱谷,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安定了。”此计立即为赵匡胤所采纳。建隆二年(961)秋,宋太祖预备下丰盛的酒肴,约请石守信等几位将领赴宴,席间他对诸将说:“不是你们出力,我没有今天。不过做天子也不容易,还不如节度使快乐,现在我没有一夜睡安稳过。”诸将忙问原由,宋太祖说:“谁不想富贵呢?一旦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难道容许你们不做皇帝吗?”诸将立即叩头请计,宋太祖便乘机劝他们交出兵权,同时赐给他们良田美宅以安度余生,这便是所谓“杯酒释兵权”。此后,宋太祖又将那些足以威胁皇权存在的耆旧宿将们的兵权逐一收回,集中于皇帝。

收回地方权力。宋太祖于乾德元年(963)开始,选派文官外出,代替军人掌握州郡行政,称为“权知军州事”,简称为知州,三年为一任期,期满另调他职。知州之外,另设通判(大郡设两人),也由中央政府选派,他有权过问州中行政,直接对中央负责,又称监州。州中命令,需知州和通判共同署名,否则无效。二者相互制约,谁也无法独揽政权。乾德三年,宋太祖又在各道设置转运使,掌管财政,同时监督地方官吏,从而将地方的财政权也收归中央。

分割相权。宋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宋太祖特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又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同时枢密使和三司使也设副使,以削弱正使的权力。这样,原本事无不统的宰相,只剩下不大的行政权力,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

宋太祖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在制度上防止了分裂割据的重演。

开宝九年(976),宋太祖卧病在床,他的弟弟赵光义前来探望,有人从窗外看见烛影下二人交手的动作,又听到挥动斧头的声音。第二天早晨便宣布宋太祖已经去世,赵光义继承兄位做皇帝,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烛影斧声”。尽管“烛影斧声”并不能完全证明是赵光义杀掉了他的哥哥,但是从宋太祖当时年仅50岁,无论从身体状况上看,还是从医疗条件上看,宋太祖都还未到死亡之时,再加上宋太祖去世时,大儿子已经25岁,小儿子也已17岁,都未能继承皇位,几年之后,他们纷纷被迫自杀,由此似乎也能推断出正是赵光义害死了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将领们的跋扈,但他却没有能够防止皇族内部的篡夺,以至于莫名其妙地死去。

宋神宗赵顼

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死,立为太子不久的赵顼仓促即位,是为神宗。

赵顼即位之时,社会矛盾已经比较尖锐,宋初以来就出现的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愈演愈烈。宋初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有很多地方不适应社会的现实状况,百姓日生不满,小规模的起义也此起彼伏,因此必须在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才能有效地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宋仁宗其实已经发现这些问题,但在施行过程中,由于遭到强大的阻力,他在位时的庆历新政很快就流产了,主持改革的范仲淹也被迫下台。

血气方刚锐意求治的宋神宗赵顼下车伊始,就急于寻找一个能够全力帮助他改革的大臣作为臂膀。王安石就在这时脱颖而出了。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亲眼看到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曾给当时的皇帝仁宗上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仁宗没怎么看,未即位的赵顼倒看得很仔细,因而非常欣赏王安石。赵顼即位后,就把王安石召到身边。第一次召见王安石时,心急的赵顼就问他治国应当先作什么。王安石的一番回答令赵顼耳目一新,于是命王安石写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讨论北宋先帝的治国之道。

赵顼看后大喜,便于公元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相),并亲自督促王安石提出并推行了一整套新法。

改革命令一出,朝野大哗,新法中许多措施直接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改革,加上新法本身有许多不足,所以几乎各项新法都遭到强烈反对。而遭到反对最多的就是侵犯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免役法和市易法。一时朝野内外,反对声四起,就连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也站出来表示对反对派的支持。

在这样的局面下,赵顼有些动摇了,先后将王安石两次罢相,以平息反对的声音。不过,王安石下台后,赵顼还是将部分新法进行到底,其中改革官制与强化军兵保甲的制度成为改革的重心。由赵顼自己单独进行的改革被后人称为“神宗改制”。

赵顼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其富国强兵的目的非常坚决,但在抑制兼并这一点上,他遭到强烈反对后便往往虎头蛇尾,既想增加财政收入,又不愿损害上层既得利益,结果,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

赵顼除了推行改革之外,还不满北宋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因此与边境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多次战争,但大多是胜少负多,只有对交趾的反击战和第一次征伐西夏还比较重要。

位于现今越南北方地区交趾,不断在宋边境进行劫掠。公元1076年,赵顼派兵征讨交趾,将交趾打败,全部收复被交趾占据的邕州、廉州等失地。随后攻入交趾国内,交趾王李乾德眼看宋军就要兵临城下,赶忙奉表乞降。从此,交趾再不敢侵扰宋境。

公元1037年,赵顼派王韶率军进军1800里,占领了宕、岷、叠、洮等州,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这是自北宋开国以来宋对辽、夏战争中的空前大胜。但后来再对西夏用兵,北宋都以败而告终。公元1081年,赵顼趁西夏国王秉常的母后专权之机,兵分五路,共20多万兵力征讨西夏,大军深入西夏境内,直抵灵州(今旗灵武)城下。西夏军决黄河水将宋军淹没,并切断宋军粮道,结果宋军大败。此次战争,宋军有200多个将校阵亡,伤亡20多万士兵和民夫。消息传到朝廷,赵顼悲痛难忍,竟临朝大哭。从此,赵顼彻底丧失了先前的雄心,维持原来对西夏的和议,每年向西夏交纳财物。公元1085年,深受西北边境军事失败所打击赵顼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出生于公元1082年,是哲宗赵煦异母弟弟。赵佶自幼就对书法、绘画、丹青、骑射、蹴鞠,甚至豢养禽兽、侍弄花草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书画方面他显露出了卓越的天赋。但就是不喜欢宗室亲王日常学习的儒家经典、史籍。在赵佶4岁那年,母亲就随刚死不久的神宗而去,因此,缺乏母亲教育的赵佶行为逐渐轻佻放浪,与英宗女儿魏国大长公主的驸马王诜臭味相投。而赵佶即位后的四大奸中的高俅,就是王诜无意中送给他的。这高俅玩得一手好蹴鞠,但臭名远扬,因而受到王诜的喜爱。有一天,王诜命高俅给赵佶送蓖,正好赶上赵佶在园中蹴鞠,无意中将球踢到高俅身边,高俅遂显示出他过人的蹴鞠技术,因而赵佶将高俅留下,日见亲信,颇加重用。

赵佶在外面胡作非为,但回到宫中后,尤其是在向太后面前,赵佶装出一副知书达理的模样,对向太后极其敬重孝顺。向太后对他非常喜爱,因而在无子嗣的哲宗病死后,向太后首先就想到了端王赵佶,立即将赵佶招来灵柩前,宣布让他即位。赵佶就这样登上了皇位,成为北宋的第8个皇帝。

赵佶即位后,一向信任赵佶的向太后并不想干政,即使是在赵佶和众大臣的恳求下勉强听政了6个月,随后便还政引退了。善于在向太后面前演戏的赵佶,则表现出一副浪子回头的样子,退还了百姓王怀献给他的玉器,还赶跑自己在内苑豢养的珍禽异兽,又曾因出现日食而下诏求直言,俨然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

但向太后死后,赵佶就恢复了本来面目,首先将大奸臣蔡京召回朝廷,并于次年任命为宰相。从此,蔡京就伴随在赵佶身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极尽小人之能事,赵佶在位26年,蔡京任相24年,中间虽曾三次被罢,但旋罢即复,可见蔡京的会说好话使赵佶离不开这个马屁精。除了蔡京,赵佶身边还有童贯、朱励、梁师成等奸佞之徒。赵佶昏而不庸,虽宠信奸臣,但最高决策权却是一直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天下之事,无论巨细,全得由他亲自处理。

如果赵佶不当皇帝的话,倒也许会成为一个书法大家,丹青高手,或者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收藏家。他对这些收集来的古书画、彝器等潜心研究,还把收集到手的书法名画大多都重新装裱,亲自为之题写标签,以便保存。在装裱时,赵佶还有一定的格式,被后世称为“宣和装”,至今还可见到。他还命人将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并附上宫中所藏的各家作品的目录,编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为后世留下了美术史研究的珍贵史籍。赵佶还对所藏古彝器进行考证、鉴定,亲自编撰了《宣和殿博古图》。

赵佶从小就喜好道教,经常翻阅道教神仙鬼怪的书籍,对神仙的生活十分向往。再加上一些道士瞎猫碰着死耗子,竟然先是预言他当得天下,后又劝他将京城东北角塾高,以便多生儿子,这些预言倒都实现了,于是赵佶从此深信不疑,在他眼里,道士简直成了活神仙。一时间,道教风行全国,一些不小心坠落红尘的活神仙纷纷出场。

赵佶对道教越发痴迷,到后来竟然把自己也册立为“教主道君皇帝”。蔡京、童贯等朝廷大臣也都兼任了道教官职。就连朝廷要提拔侍从以上的官员,也得先由算卦的道士推算他的五行休咎,然后再正式任命。一时之间,恨不得天下男女都是道士,都是仙姑,然后齐声高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然后赵佶就得道升仙,到天上去瞎折腾去。

直到公元1121年夏,天降大雨,汴梁城内汪洋大海,煞有介事作法的林灵素被防汛的民夫打得屁滚尿流,再加上太子赵恒前来告状,赵佶这才赶走林灵素,才使得自己的修道活动稍有收敛。

赵佶性本轻浮,又正值风流年华,在忙于收集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钟鼎书画,忙于修道升仙的同时,赵佶还是忘不了凡间的儿女情事。

在赵佶的后宫中,充斥大量的美女,赵佶每日环游在石榴裙下,乐此不疲,先后宠爱过郑、王二氏,大小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等。这几个人各领风骚,人人都擅一时之宠。赵佶玩腻了后宫佳丽,又跑到宫外,打起了名妓李师师的主意。赵佶经常趁夜间溜出宫门,微服潜行,前往她家过夜。

赵佶在位26年,生活的腐朽糜烂在历代皇帝中是少有其比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只会享乐的皇帝,竟也有些文治武功的想法。文治是不行了,但“武功”他还行。因为在蔡京建议下,赵佶派童贯带兵讨伐西夏,竟然取得了胜利,攻占了许多地方,逼得西夏低声下气地奉表谢罪。自从与西夏交兵以来,宋朝确实从未取得过如此赫赫的战果。赵佶洋洋得意起来,又打起了行将就木的辽国的主意。于是与金签订海上之盟,共同夹击辽,收复燕京。燕京是收复了,赵佶的“武功”倒也不小,但随后金大举南侵,赵佶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在叛徒郭药师的带领下,金军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久就打到了京师附近。赵佶此时再也风流不起来,吓得只想着逃跑,但主战派李纲的一席话提醒了他。李纲刺破胳膊,以血上疏说:“皇太子监国,本是典礼之常规,但如今大敌入侵,安危存亡在于呼吸之间,怎能仍旧拘泥于常规呢?名分不正而当大权,又何以号令天下,指望成功呢?只有让皇太子即位,叫他替陛下守宗社,收人心,以死捍敌,天下才能保住!”赵佶听后,想想也对,为保住面子,他绞尽脑汁找了个要当教主道君的借口,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赵恒,于是赵恒就这样登基了,即是后来的宋钦宗。在经过一番辞让后即位。赵佶尊号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龙德官郑皇后尊号曰“道君太上皇后”,居颉景西园。赵佶退位后,就带着嫔妃宠臣向南逃跑,直到金兵从汴京城下撤退,赵恒派人请赵佶回京。赵佶这才又回到汴京。随后,金兵又来攻打汴京,不久城破,赵佶和儿子赵恒等被抓获。等金兵在汴京劫掠一番后,赵佶和赵恒以及王公大臣贵族嫔妃等3000多人,被金兵押着往北而去。同行的,还有赵佶苦苦收集的大量古籍珍玩等等,也不知道这个亡国之君看了心痛不心痛!

赵佶被押到金国都城所在地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南),在穿着素衣拜见了阿骨打庙后,又拜见金太宗吴乞买于乾元殿,金太宗封他为“昏德公”。不久,赵佶和赵恒等九百余人,被迁到了韩州,金朝拨给十五顷土地,令他们耕种自给。

在以后的几年里,金人每逢丧祭节令总要赏赐给赵佶一些财物酒食,每赐一次,又总要赵佶写一封谢表。后来,金人把这些谢表集成一册,拿到设在边境的和南宋进行贸易的榷场一直卖了四五十年。

公元1135年春,这个风流大半辈子,到老来却受尽惩罚的宋徽宗赵佶,终于熬不到被接回南宋的那一天,客死他乡。公元1142年夏,赵佶的棺材终于被运到临安安葬。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872~926),即辽太祖,汉名亿。18世纪初统一契丹八部,控制邻近女真、室韦等族。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制作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推进契丹族封建化的进程。公元916年称帝,国号契丹。

在我国北方的辽阔草原上,曾经生活着一个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契丹族。契丹族的祖先是东胡族,东胡族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被北魏击败,就退到潢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以北的地区。唐朝建立之后,在这里设置了松漠都督府,进行管辖。

潢河和土河之间的地区水草丰美,树木繁盛,游牧在这里的契丹八部中的迭剌部开始强盛起来。迭剌部和中原接壤,很多汉人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逃到了这里。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迭剌人很快学会了冶铁、纺织以及建筑房屋等技术,成为契丹各部中最强大的部落。

公元872年,耶律阿保机出生在迭剌部显赫的贵族家庭耶律家。他的祖辈世代担任迭剌部的酋长,而且从阿保机的七世祖涅里开始,耶律家还世袭了契丹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夷离堇,阿保机的祖父、两位伯父和父亲就都担任过这一职务。夷离堇掌握兵马大权,地位仅次于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汗,还可以在对外战争中获得大量的财富和俘虏,所以,自从世袭担任夷离堇之后,耶律家族就更加显贵了。

阿保机从小就落拓多智,与众不同。到他的伯父释鲁担任夷离堇时,阿保机已经是一个魁伟勇武、气宇不凡的年轻人了。他弓马娴熟,力大无穷,而且足智多谋,胆识过人,部落里的人都很敬畏他,即使是担任夷离堇的伯父释鲁,遇到疑难之事也经常向他请教。夷离堇是部落联盟首领之中的一个肥缺,部落中经常发生争夺夷离堇的激烈斗争。释鲁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创立了一支名叫“挞马”的侍卫部队,任命阿保机把任这支亲军的首领,并命令他率领军队征讨四邻的室韦等民族,扩大契丹族的势力范围。阿保机以出色的军事才能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威震契丹诸部。

后来,契丹贵族蒲古只的三族子孙发动叛乱,杀害了释鲁。契丹可汗痕德堇授命年轻的阿保机领兵平叛。阿保机依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率领精锐的挞马亲兵部队,迅速击溃了蒲古只三族,平定了叛乱,阿保机因此被任命为夷离堇。仅仅一年之后,阿保机又升任于越,总管军国大事,并继续担任军事首领夷离堇。这样,整个契丹族部落联盟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阿保机一人手里,他已经超过可汗痕德堇,成为契丹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这一年,阿保机刚刚31岁。

阿保机被推举为夷离堇之后,奉命专事征讨,担负起进行对外战争、开疆拓土的大任。公元901年,阿保机率军攻打室韦等部族,俘获很多奴隶和财物。公元902年,阿保机又率领十几万军队攻占代北的9座城池,俘虏10万人口,送到龙化州,垦荒耕种。公元903年,阿保机东征女真,南伐河北,一直攻到蓟北。公元904年,阿保机又率领军队进攻黑车子室韦。室韦首领向唐朝的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求救,刘仁恭派养子赵霸领兵数万进攻契丹。阿保机探听到赵霸已经率军北上,就在桃山下埋伏精兵,并收买了一个室韦人谎称是室韦首领派来的向导。赵霸信以为真,结果被引入了阿保机的埋伏圈。契丹伏兵四起,万箭齐发,唐军措手不及,全军覆没。阿保机乘胜追击,大破室韦。

此后,阿保机不仅在契丹等族声名赫赫,还威震中原,名扬四海。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听闻了阿保机的威名,也在公元905年派人来和他结盟,想借助阿保机的力量对付背叛的刘仁恭。阿保机也正在寻求外族的支援,于是痛快地答应了李克用的要求,和他约为兄弟,并随即发兵进攻刘仁恭据守的幽州,大获全胜。这次战役的胜利,更加引起了中原藩镇对阿保机契丹势力的注意,他们纷纷来和阿保机结盟。阿保机的声望日益提高,赢得了契丹人民的景仰和爱戴。

公元906年,契丹可汗痕德堇去世,临死之前,推荐阿保机继任可汗。这时,阿保机已经掌握了契丹部落联盟的军政大权,公元907年,阿保机通过部落联盟选举的仪式,设立祭坛,祭告祖先天地,正式继任可汗,成为名副其实的契丹族领袖。阿保机继任可汗之后,开始改革契丹族的一些旧制度,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他首先废除了部落联盟选举制,实行君主世袭制。按照契丹族旧制,契丹八部的大人每3年要召开一次大会,推选智勇双全的人担任可汗,于是经常有旧可汗退位、新可汗登基的情况。而阿保机却想废除部落联盟制,将契丹族统一为一个奴隶制的国家。于是他采纳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仿效中原汉族正期,实行君主世袭制。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阿保机又从契丹备部挑选健壮勇武的兵士,建立了自己的侍卫亲军“腹心军”,顾名思义,这是一支阿保机的心腹部队,他任命自己的心腹之人统领这支军队,使它成为自己统治权力最可靠的保障。

阿保机继任可汗之后,还继续进行对外战争,扩大契丹的地盘和势力。他先和朱全忠、李克用等中原藩镇势力结成友好关系。当时,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多次兴兵北上,骚扰契丹部族,契丹人深受其害。阿保机继任可汗的第二年,就趁********兄弟内讧之机,发兵南下,占领了营州。后来,李克用之子李存诩攻破幽州,消灭了刘氏的势力,替契丹除去了一个劲敌。南部边境的威胁解除之后,阿保机得以集中兵力和精力征服契丹后方的各少数民族,他连续出兵,先后击败了室韦、乌丸、奚等部族,占领了东到渤海,南到幽州,北越潢河,西越松漠的广大地区。阿保机在契丹人民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可是,就在这时,契丹族内部发生了叛乱。

阿保机对汗位继承制的改革,引起了许多觊觎可汗之位的契丹贵族的不满。他们多次发动叛乱,试图推翻阿保机的统治,夺取契丹的最高领导权。公元911年,一些契丹贵族,甚至包括阿保机的4个弟弟和他的养子,在利欲熏心的辖底的怂恿下发动了叛乱。阿保机闻讯之后,立即命心腹大将耶律曷鲁率领“腹心军”前往平叛,叛乱者束手被擒。阿保机宽大为怀,对他们从轻发落,希望能够争取他们的支持。可是,这些人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在公元912年,趁阿保机出征在外的时候,发动了第二次叛乱。阿保机避开了和叛军正面交锋,绕路回到本部,争取了多数贵族的支持,使叛军不战而降。阿保机再次忍让,对叛乱者不予追究。很快,这些贵族又发动了第三次叛乱。这一次,阿保机决定严惩不贷,他平定叛乱之后,处死了很多叛乱首领,公元915年,契丹八部大人趁阿保机征伐室韦凯旋而归之时,设下埋伏,逼迫阿保机退位。阿保机无奈,只得交出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公元916年,阿保机在妻子述律平的建议下,请八部大人来盐池犒劳他,趁机全部杀掉了各部大人,清除了阻碍他的旧势力。

平叛战争的胜利,使阿保机的统治地位变得不可动摇,也为他建立奴隶制国家铺平了道路。

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诞生了,契丹开始进入文明社会。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阿保机就是辽太祖。阿保机建国之后,就开始创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各项制度。

为了消除叛乱的隐患,阿保机首先任命了一些他信任的人掌管军国大事,还将人多势众的迭剌部一分为二。他还对南北两大部落集团北府和南府实行新的行政管理,北府宰相由后族把任,南府宰相则由皇族担任,南北宰相同时成为里帝的重要辅佐大臣。阿保机又在各地设置节度使、招讨使、防御使等地方官,还规定了各级官员的品级次序,比较完善的统治机构开始逐步形成。

随后,阿保机采纳了汉族土人韩延徽的建议,在临潢建立城西楼,后来又建立了上京,作为郡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有固定的郡城,就是从此开始的。

阿保机又设置执行法律职能的决狱官,并制定了契丹族的第一部法律“决狱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阿保机还大力加强军事力量,他扩大了皇帝侍卫亲军的力量,削夺了原来各部夷离堇的兵权,使他们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大臣。

阿保机还很注意发展契丹文化,他命耶律突吕不等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创造了数千个契丹文字,契丹从此有了文字,结束了结绳刻木纪事的年代。阿保机还大力推行汉族文化,中原的战乱,使大批的汉人流入安定的契丹国避难。在上京临潢府,汉人竟然占人口的1/3。汉族人民的到来,给契丹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阿保机也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对其进行保护。他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推进契丹发展的步伐。他还在新建的都城修建孔庙,以及佛寺、道观,并亲自拜谒孔庙,表示了对儒学的重视。文字的创立和对汉族文化的引进,大大推进了契丹族自己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契丹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过阿保机多年的苦心经营,一个初具规模的契丹政权在北方草原上建立起来了。契丹族迅速超越了其他少数民族,强大兴盛起来。

契丹政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军事集团,阿保机并不满足于仅仅统治相对荒芜的北方草原,他一直觊觎富饶的中原地区,想夺取河北,挺进中原。他称帝之后,多次发兵南下,试图进占中原。阿保机还西征回鹘、突厥、党项等族,东征渤海,使这些部族都先后归附了契丹,大大开拓了契丹的疆域。这时,契丹的强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原诸国,于是,契丹开始成为中亚以及其他一些亚洲民族,甚至部分欧洲民族对中国的称呼。这正说明了当时契丹政权的强大兴盛。

公元926年,阿保机东征渤海,凯旋班师途中,病逝于扶余城。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戎马一生,南征北战,领导契丹人民建立起自己的强大政权,完成了契丹族从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他还开创了契丹国的各项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巩固了新生的奴隶制国家。阿保机还让人创造了契丹文字,对推动契丹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作为契丹人民的英雄领袖,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发展,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