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鸡汤激扬人生全集
14305400000072

第72章 知足就是幸福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始,可以长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即提醒人们,千万不要贪心和贪欲,这会影响你自在宁静的生活。只有摒弃贪心和贪欲的人,才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只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许多忧愁和悲伤,让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从而尽享天年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大都是希望活得潇潇洒洒、快快乐乐的,谁也不想自己做“林黛玉”式的人物。然而,如果在人生的历程中把欲望企求得太高,认识不到愿望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适可而止是一种理智;或者对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不是好好珍惜,而是在利益面前没有止境,那么其结果不会比倒霉透项的人好到哪里去。一味去追求个人利益之所以后果可悲,是因为客观方面的荒漠不可逾越,自己却偏要拼命往里撞,朝里钻,其结局便可想而知了。这种失去理智的作为难免有令人心寒的一面,它是快乐的生活离其越来越远乃至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汉朝开国功臣韩信,权谋过人,又骁勇善战,屡立大功,被列为替刘邦打下天下的功臣之首。他因此当上了朝廷的大官,权柄很大,俸禄也很高,但他缺乏智者的情怀,一边享受着高官厚禄,一边又为高官厚禄所困扰,所羁绊,不时露出好争地位、争爵位的面目,因而为汉高祖刘邦所不容,抓住一些理由将他逮捕,关进了大牢。在牢中,他悲愤交加地说:“正像别人说的一样,狡猾的兔子捕尽了,猎狗就该下汤锅;天下的飞鸟射尽了,好弓箭就该收拾起来扔进库房;敌对国家已经灭亡,出谋划策的臣子们也该丧命。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我是该下汤锅了。”从韩信的这番话里不难听出,其悲愤欲绝中夹带着悔恨之意,可事已到此,哪里还有重新做起的机会呢?后来,韩信终于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何曾也好,鱼弘、韩信也罢,他们的官儿不算小,财产也不算少,但是由于他们对官爵、财产、享乐的向往没有止境,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没有边际,最终的下场都极为可悲。说句公道话,置他们于死地的尽管原因比较复杂,但他们所共有的那颗贪婪贪欲之心,则是造成他们无可挽回的悲剧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从古至今,有许多历史人物比他们要明智得多。这些人安于本分,安于拥有,因而使自己一身轻松,无拘无束,洒脱自在,避免是非,在人生中享受快乐与尊严。

晋朝人介之推是当时著名的贤人,他跟随晋文公长期流亡国外,吃尽了人间的苦果,也是国家的有功之臣。晋文公继位后,要奖励贤臣良士,可他却回归故里,没得到任何赏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知足而乐”的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以利自累”的人。

梁从诫先生1949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他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编辑,《知识分子》杂志社主编,《自然之友》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的经济条件甚好,收入不菲,但是他不追求物欲,不企望享乐,更不去过一种奢靡的生活,而崇尚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认为它是集众善之链,是一切幸福的中心。它使人通达、平静、知足、无累、快乐……

“勤俭历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翻遍《古文观止》,从孔子到五柳先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直是以‘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为荣的。”梁从诫先生回忆说,“抗战时期,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父母的经济收入又很微薄,日子过得很清贫。我记得上小学时,我一年有三季打赤脚或穿草鞋。特别是抗战后期,我母亲林徽因肺病已经甚重了,但她每日依然粗茶淡饭,还躺在病床上和父亲研讨著书立说。就是在那种贫病交加的条件下,他们写出了包括大部头的《中国建筑史》等多部书籍。他们崇拜读书、著书,因为他们崇拜它的力量。”

梁从诫先生无限兴奋地回忆他一生中得益最多的一段时光。“那时候,我的父亲和母亲的精神生活是那样充实,好像盛满了酒的酒杯。在我的记忆中,那段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我的父亲母亲有着十分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一是旷达乐观,其次是知足知止,从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物质利益,所以内心永远平静如水。这些高尚品德,培养了我后来对生活的追求。”

是的,直到现在,梁从诫先生对父母亲那一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仍心怀深深的敬意,并心向往之。因此,他和他的老伴依然住在50年代的一所老房子里,日常生活也过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有时儿孙们回来,包一顿饺子,吃一顿炸酱面,倒也心满意足、快乐无比了。

在梁从诫看来,当一个人内心坦然、心境平静的时候,自然也忘记了什么是身外之名,什么是身外之利了。诚如他所说:“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并不在于对金钱、利益占有的多少,而在于一个人对待生活的主观态度。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极大丰富,那么物欲就会变成很次要的问题了。”此言听来似乎有点平淡,但其中的意味是深长的。因为这是一种知足知止的境界,也是一种终身避免骚扰、获得持久快乐的境界。

心灵悟语

在人生的征途中,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过分,尤其是追求金钱、享乐的欲望太过分,那就是无异于自寻穷途末路,到头来必然是欲极悲来,悔之晚矣。所以,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时常知足的心态。因为,时常知足,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