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样跟孩子谈钱
14303400000053

第53章 让孩子体会挣钱难

如今,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在父母的宠爱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苦”。于是,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采取了一定的“物质刺激”。

田先生家住海西路,他的楼下二三百米处有一个商店,可是他下班后却不顺路买上东西,而是回到家中再让他10岁的儿子去买,报酬便是买完东西后剩下的零钱。由于有物质刺激,他儿子每次总是乐于效劳,并且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目前有不少市民也像田先生一样,对做了家务的孩子采取一定的金钱刺激,比如扫一次地给多少零花钱,洗一次碗再给多少零花钱。

那么,这种靠“金钱刺激”孩子做家务的做法可取吗?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阿尔泰副研究员认为:对这种做法不能全面否定,要视情况而定。

阿尔泰认为,孩子做家务要不要付钱,带来了一个观念问题。按过去的传统,家庭里兄弟姐妹多,做家务活是天经地义的。但现在家庭均为独生子女,在几代人的呵护下,不少孩子形成了一种只会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的情况。很多时候,其实是不少家长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以致十几岁的孩子连袜子也不会洗。

该不该给报酬?该不该有报酬?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纾

大人们认为——

杜茂时(教师):在我们许多人的观念中,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干不干家务无关紧要,爸妈给孩子零花钱是天经地义的,孩子通过干活收取报酬倒好像不太正当。其实,在市场经济时代,从小培养按劳取酬的观念是有积极意义的,应当把它作为一种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实践。家庭内部的亲情不应因此而冷漠,当我们为家务付出汗水后,父母在掏腰包的时候也应当露出欣慰的笑容。

刘利军:孩子要工钱尚需理性看待,家长如何应对极其关键。打击太大或鼓励太多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没有好处。理性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形成经济意识,但又不至于形成拜金思想。

林平顺:我赞成这种做法。其实这种做法在国外也很常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可以避免他们长大以后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和过分轻视,可以终生受益。

练洪洋:我是乐观的,从小养成权利与义务意识,对孩子成长及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徐继响:劳动是有价值的,自立意识也很重要,但父母孩子是“一家人”,西方的“付费家务劳动”并不值得照搬。

周明华:以精神奖赏来鼓励孩子们积极劳动,这已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当然,给不给钱,给多少钱,家长还得考虑到中国的文化心理背景。但是,有一点应注意,和孩子的商讨过程和最后的决定一定是家长和孩子在平等而积极的气氛中完成的。

孩子们则认为——

有些家长用给钱来刺激孩子进行劳动,但要视情况而定,劳动了,给点钱有好处,让他既知道劳动的好处,又体验到挣钱的不易,这总比让他把父母当成摇钱树,伸手就要钱好得多。王远宁(初二):我们班有个同学,寒假期间他家的小保姆回家过年,他就承担了家务劳动,打扫房间、洗衣服、上超市购物……什么都干,但他不是白干,而是“有偿服务”——一个月挣了爸妈的300块钱。他家经济条件很好,但他不是向父母伸手要钱,我很佩服他。可我的父母只是让我专心学习,从来不让我干家务,更不会花钱雇我干活。

黎莹(初一):我觉得,我们在空闲时帮父母干点家务劳动是尽义务,不应当收取报酬。父母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爱心,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我们干点活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回报,当看到他们欣慰的笑容时我们就应当满足了,这比金钱更宝贵。

梁祎(初二):去年暑假,我跟着妈妈一起到德国探亲旅游,发现那里有很多孩子都在给父母“打工”,不要说给自己家的花草浇水、除草要有报酬,就连临时看管一下弟弟妹妹也是按钟点收钱的。他们的父母认为,这是从小培养孩子通过诚实劳动来获得报酬。仔细想想,他们的观念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