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样跟孩子谈钱
14303400000114

第114章 让孩子有团队精神

法国斯伦贝谢公司曾在北京大学召开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招聘会。面试官先将10名应聘者分成两个小组,假设他们要乘船去南极,然后要求这两个小组的成员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各自的造船方案并且做出船的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面试官则根据每一位应聘者对于造船方案的商讨、陈述和每个人在与本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制作模型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打分,从而选择合适的人才。

斯伦贝谢公司是一家从事石油勘探以及原油开采、加工及销售的大型跨国公司。之所以会出这样的面试题,斯伦贝谢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运用这种方法的最大目的是要了解应聘者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斯伦贝谢的面试官是这样说的:“在当今社会里,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他所能实现的仅仅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小部分。因此,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它要求企业分工合理,将每个员工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又辅以相应的机制,使所有员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合作。对员工而言,它除了要求员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作技能之外,还要善于与人沟通,尊重别人,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同他们合作,学会领导别人与被别人领导。”

可见,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人的成功基础之上的。

孩子要具备领导的基本素质,必须具备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1)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分享

如果孩子自私自利,凡事都只想到自己,遇事只会斤斤计较,这样的孩子是难以与人友好相处的,又怎么能谈得上与别人合作呢?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气度,要经常提醒孩子想到别人。

当孩子较小的时候,父母不妨对孩子进行这样的“分享训练”,如下:

当孩子手中拿着玩具时,父母可以拿其他的东西递给孩子,然后从孩子手中取走玩具。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孩子便学会了互惠与信任。

当然,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觉得分享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剥夺,而是增加了许多乐趣和利益。

(2)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

只有能够真诚地欣赏他人的长处,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讲,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双方长处的融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弥补。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矗因此,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思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任何人都要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

(3)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善解人意

关心他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对他人的关心是形成其合作能力的前提。父母在给予孩子关心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让孩子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

(4)父母要让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曾经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当一个活动的目标和手段是参与者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结果表明,合作组成员表现出更大的相互依赖感和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多玩一些合作性较强的活动。诸如过家家、共同搭积木、拼板等。另外,一些体育活动和游戏,如足球、篮球、跳皮筋、跳绳等,既有团体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更有团队内部的合作,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孩子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5)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合作的规则与技巧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合作中要既尊重他人,服从大局,又要有自己的立常当然,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不管是容忍还是迁就,随和还是让步,都要有一个尺度。在合作的过程中,既不能唯我独尊,只想着自己,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要充分顾及他人的要求和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做出一定的让步和牺牲,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立场与个性,努力争取同伴的信任和尊重。

(6)教孩子在竞争中合作

现代社会既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的竞争,又要求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同样,一个人如果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那么,他不仅在事业上不会有所建树,就连适应社会都很困难。

许多父母总是教孩子与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确实,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高兴的是孩子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种片面强调智力竞争,忽视合作精神培养的现象是很有害的。事实上,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会与人合作,对其将来非常不利。

专家认为,竞争会损害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而合作活动则能够帮助儿童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在进行合作时会运用的社交技巧有:倾听他人、解决冲突、支持及鼓励他人、轮流参与、向他人表达胜利的喜悦,以及向他人说明批评性意见的能力。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竞争心理。竞争的目的在于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