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保健,中医将其称之为“治未病”,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中医养生理论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养生保健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和完善。
早在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都曾投入养生研究。他们的研究并不在一般摄养祛病的具体方法,而是把对养生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作为宇宙观、人生观的有机组成去探索深层次的精神修养艺术,设计自己理想的人生方式,并将以此去体验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所以中国的养生学问,一开始就处于很高的起点。
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伏羲画八卦,虽是历史上的传说,而集先秦时代医学大成的《黄帝内经》行世两千多年,确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融汇贯通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知识,以及众多流派的医疗经验,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这就使中医养生保健这门学问从一开始就纳入了独特的科学发展轨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理论称之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治未病”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有专家指出,中医治“未病”,养精调神是支柱、合理饮食是基石、强身健体是动力、科学用药是保障。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健康教育服务规范》中提出: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传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
有鉴于此,我们已邀请有关名老中医,组织开展了中医健康知识巡讲活动。最近,甘肃省健康教育所又组织编写了《中医养生保健歌诀》一书,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歌诀形式,从养生保健总论、调节情志、饮食疗法、运动锻炼、四时节气、居家生活、戒烟限酒、花疗药疗、常见病防治等多个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的精华,是一部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养生保健的实用性科普读物。我们希望这本科普书籍的出版发行,能为广大群众带去更多的健康知识,指导日常保健的实践。并能面向基层,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以此作为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开展健康教育的新尝试,进一步推进“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和“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健康服务。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