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选举权是公民有序进行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选举制度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缺乏竞选制度,选民对被选举人的了解程度很弱,因而直接影响了选举权的行使和选举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对选举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修改,增加有关竞选内容,增加选民对候选人了解的透明度,使选举过程真正能够反映和体现选民意志。并且,还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完善对当选人的监督和罢免制度,使当选人接受选民的监督和制约。除完善以上选举制度外,我们还应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扩大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范围和领域。比如,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选举、国家机关内部官员的民主选举、社会团体的真正民间意义上的选举等等。
(2)健全和完善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的制度方式,也是公民有序地直接参与政治的一种较好的活动方式。现代的听证制度可以渗透到立法、行政、司法等诸多活动之中。立法听证,就是各级各类立法机关对于将要制定的新法律、法规等,要邀请新法律所涉及的相关机构、相关人(包括公民)举行听证会,公民可以就新法律涉及的权利义务等问题,向立法者、新法律所涉及的相关机构、相关人提出问题,使立法能够在通过之前,就将一些可能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好,使立法更加增加它的透明度和适应性,有利于提高立法的质量和实施效果。行政听证则是现代听证制度的主干内容。在广泛的行政活动领域,对凡是与公民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政决策,都应该举行听证会,直接听取公民的意见,使决策做到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有利于政府的决策符合民意和接近民意,有利于政府决策的实施。它也是政府克服官僚主义,改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一个好方法。司法听证,实际上是一种证明案件事实的活动。司法听证的结果,可以根据听证的内容分别归属于不同的证据种类。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要举行听证,而只能对一些特殊类型的需要通过听证来弄清事实的案件举行听证。司法听证,可以作为供法院、法官选择的一种方式。对我国而言,以上三种听证制度都尚未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健全和完善听证制度,我们需要在法律层面做出努力,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使听证制度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3)完善公民对立法的参与制度。近几年,我国在扩大公民对立法的参与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其中,最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对法律草案的全民讨论。其次,是专家直接参与立法。尤其是婚姻法修改所进行的全民讨论,是中国立法历史上公民参与最多、最广泛的一次立法活动。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将全民讨论法律的形式逐步制度化。当然,并非所有的法律都要交全民讨论,而是将那些与公民利益直接密切相关的法律草案提交全民讨论。讨论法律草案的过程,是公民参与立法、参与政治的极好方式,是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意的过程,也是向公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
(4)健全和完善《宪法》第34条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出版自由权、集会自由权、结社自由权、游行自由权、示威自由权等公民自由政治权利法律制度。我们应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政治建设的高度,认识这些公民自由权利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加快上述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5)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申诉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要使这些制度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法律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有些城市如南京市开展的市长同市民的直接对话活动,也是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的较好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健全和完善公民陪审制度,发展和扩大公民的公益诉讼制度。陪审制度是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行使人民陪审权的重要制度;公益诉讼则体现了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怀和关心。这两种制度都是在司法过程和诉讼领域中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制度和方式。我们应该在制度层面逐步健全、完善这两种制度,使它们成为公民有序参与司法、参与诉讼的有效方式。
(五)在资源配置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
从上一章对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腐败发生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因此要控制腐败,就必须控制资源配置的过程,切断权与钱交换的途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任何人为地控制资源配置,不仅不会消除腐败,反而会增加腐败。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引入自发的客观强制力量——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
1.经济资源的配置: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
从反腐败的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应当着手进行五个方面的工作:
(1)要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要认真、全面、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市场竞争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法律原则,培育各种有形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净化市场环境,加大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要严厉惩治商业贿赂,维护市场秩序,减少腐败滋生的条件。
(2)要切实做到官商分离,切断权与钱交换的途径。党政机关所办经济实体必须与原单位彻底脱钩,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严防“翻牌公司”的再度出现,切实解决权力经商等腐败问题。此外。政府部门不得滥用职权限定他人购买指定的商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变相以权经商、谋取非法利益的问题。
(3)抓紧制定反垄断法,彻底打破行业垄断。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行政权力支持下的行业垄断是造成我国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目前仅仅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无法有效地解决行业垄断问题。必须针对我国行业垄断有政府支持这一特点,制定我国的反垄断法,通过立法采取一些特别措施,坚决取缔行业垄断。目前在严格规范垄断行业竞争行为的同时,要扩大垄断行业的开放力度,对有条件的垄断行业抓紧引入新的竞争主体,通过开放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减少过高的垄断利润,从而使得腐败在这些行业无利可图。
(4)改革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由政府控制的信息、政策、资金、资源、许可证、配额等市场要素,在发布、使用、配置时要确保对各个竞争主体的公开、公平、公正,不能搞“暗箱操作”。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考虑引进国外用拍卖方式分配政府控制的稀缺资源的做法,这种做法既公正,又可实现租金国有化。
(5)政府公共支出要引入竞争机制。要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进入市场等制度。要进一步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和政府采购工作。有形建筑市场必须与政府管理部门彻底脱钩,实现人员、职能分离;要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要分开设立等。
2.政治资源的配置:引入竞争机制,扩大民主参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
(1)扩大民主参与。近年我国在政治资源的配置中已逐步引入了竞争机制,如公开招聘、公开考试、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这些措施对遏制腐败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这些措施由于实行的范围较窄,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扩大参与首先要扩大参与的主体数量。实践证明参与竞争的主体的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决定了竞争的质量及竞争结果的质量高低。当前要进一步扩大公开招考的范围,允许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不仅行政机关的公务员要通过公开考试录用,其他机关的公务人员也要通过公开考试录用;不仅公务员要通过考试录用,机关中的工勤人员也要通过公开考试录用;不仅一般公务员要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中的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也要通过考试录用;不仅中层干部要公开招考,部门负责人除人大选举决定的人员以外的人员都要通过公开招考选拔。在这一点上。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化。另外,在各级人大和政协中,要逐步扩大社会其他各阶层参与的数量,如私营企业主、民主党派、律师等。
(2)在选拔程序上要充分体现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在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对一般公务人员要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完善考录制度,尤其是要完善面试这一环节,防止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对领导干部的任用,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民主推选而不是领导任命、公平竞争而不是“暗箱操作”的人事任免制度。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实行任前公示制度,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要慎用,在用人问题上实行纪委一票否决。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中以及人大选举、决定干部的任用程序中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当前主要是完善候选人的提名程序,扩大提名范围;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中的差额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竞选,允许进行实事求是的竞选宣传。
(3)要严肃查处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打击组织人事工作中的不正当竞争。为此,要加强对于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对党政领导干部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促进干部考察预告、差额考察、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顺利推行;要实行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等;要严厉打击选举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防止贿选;要认真清理和查处党员领导干部的假文凭、假证件,制止各种针对领导干部的乱办学、乱发文凭;防止各种公开考试中的泄密行为,严厉惩处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4)要建立淘汰机制。完善的竞争机制应当包括淘汰机制。以往竞争机制之所以没有建立好,关键是缺乏淘汰机制,没有淘汰机制,就使竞争的效能大打折扣。工人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下岗,干部没有理由在政治市场的角逐中不下台。建立淘汰机制就必须实行领导干部的任期制,打破终身制,实行引咎辞职制、弹劾制,特别是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要及时将其从公务员的队伍中清理出去,剥夺其继续违法犯罪的资本。总之,在政治资源的配置上引入竞争,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用人问题上的各种不正之风。
(六)建立现代公共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遏制和消除因管理不善而产生的腐败问题。因此,当前应当针对腐败问题产生的管理因素,改革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方法,堵塞腐败问题产生的漏洞。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开性和开放性,改革政府机关、执法部门、司法部门从计划体制沿袭下来的封闭的工作方法,普遍执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的公开办事方式,规范权力的运用程序,防止和克服幕后交易、越权行事、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腐败问题。二要在分权和制约的原则下,合理设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使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若干程序、步骤和环节,形成由几个部门共同把关,使单个部门、单个人不能形成权力垄断,减少以权谋私的机会。如应在金融部门推行审、贷分离,税务部门实行征、管、查分离,工商管理部门实行审核、收费发证分离,对企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强化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等,在这方面税务部门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三是要把政府的管理职能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利益彻底分开,在精简机构、裁撤冗员的基础上,保障各级政府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从而全面推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的制度,确保政府职能部门正确行使自己的管理权力,防止滋生“三乱”和其他腐败问题。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基础上,要逐步确立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新体制。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主要有四种含义:一是政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政府,它不是对某一类人或某一类地区服务;二是政府公平地对待企业和公民,公平对待不同类型的每个企业和公民,为解决所谓“先天不足”问题,政府应该对“弱势”企业和公民提供特别帮助;三是政府要以尽量公开的方式运作,接受公众监督;四是权力不能进入市场,政府要让利于民,不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公共政府的职能定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做到如下几条:
第一,在政府行政功能上,建设服务型政府。公共政府要求政府为管理对象服好务,是一种功能上的服务型。服务型政府要成为政府工作的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放松或取消进入限制为重点,保证国内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大力整治市场秩序。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在教育、文化、居家、社保、安全等方面认真履行职责,大力扶持各类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市场和居民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促进服务功能的完善。
第二,在政府行政职能上,建设效率型政府。公共政府要求政府改善服务效能,大力提高运行效率。转变政府行政观念,把提高效率作为检验行政效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正确处理条块关系,以责、权、利的统一重构条块管理的新体制。转变运行方式,把重事前管理,转为事前、事中管理并举,取消企业准入的各种不合理前置条件;从重审批,转为重管理和服务,要从全面监管为主转向重点监管为主;从运动式、随意型的大检查大清理转为日常的、规范式的间接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加强对行政运行职能的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也不能是“等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再去解决”。
第三,在政府行政机制上,建设创新型政府。建设一个能解决新问题的、高效率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需要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首先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活力和效率。政府是一种自然垄断性组织,垄断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可能导致低效率,因此只有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精神,才能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