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14294800000025

第25章 通讯(13)

杏花楼餐饮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员工已有400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4人,国家资格认证二级以上技师48人。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树起了做大做强的信心,他们明确地认识到:定位好,生意才火。在搞好现有经营的同时,放开眼界,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经过对牛肉面市场调查了解和对消费者口味变化的仔细研究,一个在全国开设100家杏花楼牛肉面连锁店的计划诞生了。这一计划从1999年开办的第一个牛肉面馆为标志,首先从武威城区开始启动。精明的杏花楼人在城里筛选了8处环境优良、利于开店的地段,近一年时间逐步开设牛肉面连锁店8家。武威南和民勤县城是他们向外发展所瞅准的两个地方,业已开设牛肉面连锁店两家。这些牛肉面连锁店在武威牛肉面市场上大显身手。杏花楼牛肉面这一品牌已被消费者认可和充分接受,并赢得好的评价。与传统的牛肉面相比,杏花楼牛肉面在价位、制作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既保留了传统牛肉面的特点,又有新的改进和大胆尝试。据总经理蔡鹤介绍,杏花楼牛肉面已有7种,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价位有9个,最高价位为100元,百元牛肉面为中西结合的早餐,膳食结构合理,深得消费者欢迎。

为了杏花楼牛肉面这一品牌,公司可谓下了功夫。各连锁店的掌勺人和工作人员都是经过考核精选的,平均年龄20岁左右,年轻有为,有一定专业学历和牛肉面操作技艺,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骨干力量。由于各个工艺划分较细,操作十分严格,各连锁店都敢于敞开大窗口,使消费者对牛肉面的制作过程能一目了然。这样一来,消费者放心,制作者更有信心,并利于监督,使经营者和消费者更能融为一体。目前,这些牛肉面连锁店及重庆老汤火锅河西特许店生意都很兴隆,为杏花楼餐饮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采访中,蔡鹤雄心勃勃地说,眼下他们正结合现有的连锁店开展更多更好的培训工作,为开设全国各地杏花楼牛肉面连锁店而输送人才,力争把杏花楼餐饮公司办成一家集生产、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知名餐饮企业。

(原载2003年5月7日《武威日报》)

重振雄风

——武威纺织厂采访录

武威纺织厂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厂长张新璞的带领下,激流勇进,面对纺织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从企业实际出发,果断提出了“改革、效率、开发、质量、成本、效益”十二字方针。他们在企业实施着一个个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抓改革,降消耗,上质量,促销售,使企业逐步摆脱困境、重现生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上半年工业总产值达2339.4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87%,实现利润22.52万元,而去年同期处于亏损;上交税金124万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8%。

从内部改革人手,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厂机关人浮于事的弊端,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合并机关科室,压缩人员,把后勤服务系统同生产系统剥离,成立了综合服务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仅工资一项公司就承担60万元,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成立了毛纺、麻纺、针织、机动四个分厂。在用工制度上,全厂实行了全员合同制和岗位合同化管理,职工均同企业法人签订劳动合同书,从而打破了干部和工人、正式工和合同工的界限。在此基础上实行“三岗”制,即待岗、试岗、上岗制度,使用工制度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在分配制度上,对各分厂都实行吨纱工资大包干,即厂里按照下达的生产任务,每月从质量和产量上核算工资,并相应地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计件工资制、工时考核等多种分配形式,工资不断向苦累工种和技术性强的工种倾斜,稳定了一线职工。

有效地引导广大职工当家理财、降低消耗。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给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此全厂上下以企业效益为中心,以降低成本为核心,大搞吨纱成本大包干,层层签订责任书,降成本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分解到每个职工头上。成本的超降紧紧同职工的利益挂钩,所以按基本工资的10%对成本超降给予奖罚。为严格控制成本,对分厂车间配置了专职成本核算员,对成本消耗一月一公布,改变了以前的先干后算状况,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上半年绒线用电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2.9%,绒线用标准煤下降32.8%;麻纱用电量下降26%,麻纱用标准煤下降40%。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个厂使出浑身解数狠抓产品质量。厂里制订了工序质量控制系统的具体办法和工序质量控制验收评分规则,使企业在质量管理中有章可循、可操作性强。积极开展QC小组和技术攻关活动,目前全厂建起QC小组15个,在6月份地区召开的QC成果发布会上,该厂的两个成果获优秀QC奖,一个成果获先进QC奖。同时该厂注重职工技术培训,对252名新工人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

注重营销策略,向市场要效益。首先,扩大销售队伍,销售人员由原来的41人增加到46人;其次,在新疆、深圳、广州、兰州、张掖等地有重点地成立和开设了工贸公司、办事处共12个,变坐商为行商,依靠“窗口”扩大销售;三是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使产品及时赶上和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原载1995年8月25日《甘肃经济日报》)

变迁

——古浪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纪实

景电二期工程的上马,使我省18个干旱县之一的古浪县大片大片的处女地逐步变为富庶美丽的“伊甸园”。

近3年来,全县累计投资2170万元,新修配套干支渠18.26公里,新修配套斗渠162.75公里;新增水地有效灌溉面积1.76万亩,新增保灌面积1.62万亩。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为农业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县粮食产量由1990年的7474万公斤增加到去年的11200万公斤。

建国以来,古浪县建成了大量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大多数农民都只埋头种田,不管水利,认为渠道是大家的,修不修都与己无关,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减退,水的利用率只有52%,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对此,县委、县政府相应地实施了一系列对策。最早的泗水乡修了9公里干渠,水的利用率提高了13%。这一举措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从此,从古浪河灌区起,农田水利基建由西向东、遍地开花。东端的景电二期工程由东向西延伸、辐射,形成两面“夹击”的农田水利基建局面。县上常设农田水利基建指挥部,各乡、村、水管处都成立了农田基建领导机构。从规划设计到质量检查,各环节分工负责。水利部门同乡镇、乡镇与村组层层签订管理责任书,实行双向承包,并制订了新平条田每亩奖售泡地水100立方米、化肥10公斤、柴油4公斤,下半年优先安排配套工程的奖励制度和到期完不成工程建设任务和质量,达不到技术要求的村组停供或平转议供水的处罚制度。在施工中抽调专人成立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按质检标准道道验收、层层把关,对施工人员实行技术承包,质量不合格者,每公里渠道罚款100元。对返工重建的施工队,要求赔偿工程总造价的1%。严格的管理使近两年良好和优级工程占99.3%,合格率达100%。

为了加快农田水利基建步伐,1991年起他们设立了田间配套建设基金,每方水加征0.05元钱作为田间配套建设基金,并以村为单位专户储存,专门用于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近两年共征集此项资金80多万元,用此新修田间配套渠40公里。

在农田水利基建中,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政策与科技的结合。在低压管道建设中,他们采用了内塑外护砼管波纹管、薄壁塑料管、管道与“u”型渠结合等低压管道输水新技术,首创了高密度、高强度,平面振捣、卷曲成型、施工简便的薄壳“u”型槽生产新工艺。

古浪的农田水利基建,将田间渠系配套工程与打井开发紧密结合,近3年共投资873.68万元,新打机井81眼,新增纯井灌面积7400亩。仅古浪五滩(白板滩、黄花滩、马路滩、四墩滩、旱石河台)新打机井4眼,开辟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井灌区,从南部干旱山区搬迁移民1900户、8000人,均已超过温饱线。

由于观念的突破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县人民农田水利基建的热情日益高涨。在近3年投资的2170万元中,国家投资只占667万元,地方和群众集资1503万元,仅“五滩”的打井、开发及搬迁群众集资就达1200多万元,人均1100元,群众投劳投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测算,每修成1米渠道,农民投入材料拉运费就在12元以上,这样修1公里渠就占拉运费1万元,但对此农民毫无怨言,把修渠变成了自觉行动。泗水乡下四坝村唐家庄组共有170人,而劳力只有60人,去年他们修渠道1100米,从夏收到封冻,整整干了几个月,为了田间渠系配套,除修渠外,还自己雇用大型推土机平地80余亩,把平均落差在0.4米以上的“牛肋巴”地块平整成平展展的条田,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载1994年3月29日《甘肃经济报》)

荣华雄姿

——记武威荣华工贸总公司

首次来到武威荣华公司采访,先目睹了淀粉厂宏伟的建设场面,荣华人新的奇迹就要在这里诞生。巨大的吊机伸背舒臂,凌空显威;隆隆的搅拌机声此起彼伏,回荡耳畔;4000多人的会战大军夜以继日,建设正酣,厂房等主体工程已初具规模。这家在全区乡镇企业执牛耳的大企业,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领导气魄大,建设规模大,项目起点高,施工速度快。

1986年,荣华人就高瞻远瞩,敢于在商海里扬帆破浪,在武威市东关建起了荣华商场和荣华五金商场。第二年的秋天,武威荣华工贸总公司正式成立。从那时起,荣华人一面苦心经营两大商场,一面又在编织着一个新的希冀。商道只不过是一座金桥,荣华人要通过这座金桥向工业的路子跨越。经过近4年的艰苦拼搏,1991年,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包装材料厂问世,紧接着又相继建起了塑料棚膜厂、中外合资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和一家面粉厂,从业人员达到563人,至去年底工业总产值达340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荣华人梦想成真,终于实现了新的飞跃。

至高无上的追求,使荣华人在经济的海洋里从没停泊过。他们紧紧抓住全区“三个大办”的契机和市场需求,正在建设着一项更大的项目。投资1.3亿元的淀粉厂已完成工程量的60%,进入攻坚阶段。为什么要不断地上规模、搞大工业呢?总经理张严德说:“短、平、快项目固然好,船小掉头快,但船小毕竟经不住大风浪。搞企业抓工业必须上规模上档次,这样才能形成优势,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这个项目就是在全省乡镇企业中也是数得上的。按正常建设速度建成得花3年时间,但按目前的进度,可望在今年10月底建成,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奋斗目标。为确保工程质量,他们特聘请了15名高级工程师蹲点把关、严查细检。他们在项目建设中,已把企业正规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纳入计划,抢先一步抓人才培训。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在武威市职业中学开设了12个培训班,对年龄在18~25岁的800名青工进行岗前轮流培训,还将在天津大学等处培训近60名质检人员。发展乡镇企业离不开高科技人才,于是他们制定了大学生进厂在正常工资的基础上再调高两级和在各岗位重用的政策,至今已有100多名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到淀粉厂上岗工作。

这个项目的设备和工艺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属一流,建成后可新增产值1.8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在武威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史上将写下灿烂的篇章。在荣华人的目标里,这个项目建成后,要继续在淀粉的深加工上做文章,实现到本世纪末完成总产值5亿元的宏伟目标,构筑真正的荣华雄姿。

(原载1995年5月31日《甘肃经济日报》)

同“马流感”搏斗

2月6日,即农历癸酉年腊月二十六,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置办年货,过年的气氛已十分浓厚了。然而,天祝县哈溪镇、大红沟乡和古浪县古丰乡的农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已悄悄地降临。

我区20年不遇的马属动物(马、骡、驴)流行性感冒(简称“马流感”),最先在上述3个乡镇发生后,迅速蔓延,至2月24日,已扩展到天祝县、古浪县、武威市的30个乡镇、174个行政村,病畜达3.6万多头匹。截至目前,3县市已死亡牲畜40多头匹,而疫病仍在蔓延。

我区去冬今春气候干燥,加快了病毒传播。牲畜患病后,出现咳嗽、体温升高、上呼吸道发炎、食欲减退等症状。春耕在即,疫病流行,病畜不能使役,势必影响春耕生产,农民心急如焚。

2月18日,地区接到古浪、天祝疫情报告后,由地区畜牧中心的一名副主任带领两名畜牧工程师,立即深入主要疫区调查疫情,指导防治工作。随后,地区有关部门向各县市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迅速组织干部群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马流感”发生后,天祝县委、县政府迅速做出安排,紧急动员全县干部群众投入扑灭疫病的战斗。在去年严重受灾、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县上仍拨专款5万元,用于调运药品。全县畜牧兽医部门已调运价值25万多元的药品。

3月3日,记者赶赴古浪县采访时,该县23个乡镇的186个行政村已相继发生了“马流感”,病畜达24750多头匹,占全县马属动物的42.3%,已死亡23头匹病畜,其中发病最早的古丰乡死亡11头匹。面对来势猛、传播快的“马流感”,古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家领导放弃春节休假,进行安排部署。

古浪县畜牧兽医站的全体干部职工正月初二就投入紧张的救治。该站抽调11名技术人员到疫情严重或技术力量薄弱的乡镇帮助工作,还在偏远山区建立了3个流动门诊,哪里疫情重就搬到哪里。两名站长分头跑武威、兰州调运药品,全站通过自筹资金、赊欠药品,先后组织了20多万元的药品。

十八里堡乡兽医站负责人陈超平,一位60多岁的老汉,不顾年老体衰,动员全家人帮他救治病畜,在兽医站上过大年。

古丰乡畜牧兽医站站长柳国福跑遍了全乡的沟沟岭岭,与县站的两名技术人员一起,从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十一共治疗病畜600多头。

3月4日上午,在古浪泗水乡畜牧兽医站双塔分站门前,记者看到该站兽医正在为八九头病畜喂药。站长刘祥告诉我们,这两天病畜还少了些,正月十二三的时候,每天都有五六十头病畜来此诊治,他和助手忙得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