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引导青少年学习的中华古训
14287100000123

第123章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适用作文主题

贫穷、志气、苦难、磨炼、奋斗。

原典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清〕刘岩《赠人》

译文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都是从困苦和患难开始的。

故事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产,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桔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合。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次年,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涌如旧。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日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

大中祥符七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考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心得

困苦患难激发人奋起斗争,这就孕育了事业成功的因素。因此,当我们身处逆境中不要消沉,而要把它作为追求理想、实现宏愿的动力。

古训链接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刘安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范晔

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朱熹

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

——朱熹

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辟。

——张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