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去做事,则事半功倍。无计划去做事,则事倍功半。很多人抱怨自己做事效率低,抱怨自己该做的事没做,该重点做的也没有做,经常漏洞百出,遭受领导痛骂,却不知道原因何在?其实,是我们没有认真去计划做事。
有一个商人,在小镇上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到后来,他竟然失败了。当一位债主跑来向他要债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败的原因。
商人问债主:“我为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是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
债主说:“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你不是还有许多资产吗?你完全可以再从头做起!”
“什么?再从头做起?”商人有些生气。
“是的,你应该把你目前经营的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从头做起。”债主好意劝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是要把门面、地板、桌椅、橱柜、窗户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开张吗?”商人有些纳闷。
“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债主坚定地说道。
“事实上,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没有去做。也许你说的是对的。”商人喃喃自语道。后来,他确实按债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意成功了!
确定目标、制订计划,根据计划采取行动,这些步骤构成了人生的一条条轨迹。思考问题、制订计划等行为释放了个人的心志潜能,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使我们脑力和体力方面的能量得到增强。反之,正如亚历克斯?麦肯齐所言:“没有计划的行动是所有失败的罪魁祸首。”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绩。
有一次,总经理在中高层干部的例会上问大家:“有谁了解就业部的工作?”现场顿时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几秒钟后,才有位片区负责人举起手来,然后又有一位部门负责人迟疑地举了一下手;总经理接着又问大家:“又有谁了解咨询部的工作?”这一次没有人回答;接连又问了几个部门,还是没有人回答。现场陷入了沉默。
这时,总经理说话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抱怨其他部门?为什么我们对领导有意见?”停顿片刻,“因为……我们的工作是无形的,谁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平级之间不知道,上下级之间也不知道,领导也不知道,这样能把工作做好吗?能没有问题吗?显然不可能。问题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我们的工作‘化无形为有形’,工作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参加了这次例会的人,听了这番话没有不深深被触动的。
做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执行力的重要手段。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如果预先没有周详的计划,没有想好自己将要走的每一步,即使有再多么宏伟的目标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只有事前拟定好了行动的计划,梳理通畅了做事的步骤,做起事来才会应付自如。凡事三思而后行,事前多想一步,事中少一点盲点。只有做好规划,心中有蓝图,才能够临阵不乱,稳扎稳打地获得成功。
行动前制订周密可行计划的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尺度之一。计划越详尽,就越容易克服拖沓,越能积极采取行动。工作的最高目标之一,就是让自己所投入的心力、体力和情感获得最大的回报。
美国某公司董事长赖福林说:“你应当计划你的工作,在这方面所花的时间是值得的。如果没有计划,你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工作有效率的人。工作效率的中心问题是:你对工作计划得如何,而不是你工作干得如何努力。”
如果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所走的弯路消耗掉了,好不容易回到正轨上来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力气走下去了。所以,无论我们想完成一项什么样的工作,开始之前都应该先制订一份计划,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再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先后顺序,将它们写在一张纸上或者输入电脑中。这样我们可以随时看到每项工作,再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们。运用这种方法,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竟然提高得如此神速。
【工作禅】
计划的制订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今天所做的事情是为了我们有更好的明天。未来属于那些在今天作出艰难决策的人。
排好做事的顺序表,分清轻重缓急
不少人在工作中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分不清主次轻重。他们常常是拣了芝麻丢西瓜,虽然小事干得又多又好,但成效不大,因为那毕竟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真正重要的大事却常常被他们忽视,因为小事已经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在一次管理课上,教授先拿出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拿出一些鹅卵石往罐子装。当教授把鹅卵石装满管子后,问他的学生们:“这罐子是不是已经装满了?”“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的装满了吗?”教授笑着问。然后,他又拿出一些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又加了一些,直至装不进了为止。他又问学生:“这次是不是装满了?”学生们有些不敢回答了。最后班上有位学生小声说道:“也许没满。”“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吗?”“没有满。”全班同学这次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好极了!”最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中。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的同学们:“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中得到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一阵沉默过后,一位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点了点头,微笑着说:“答得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教授故意停住,用眼睛扫了全班同学一遍后说:“我想告诉各位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你以后永远都没有机会再把其他的东西放进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排序,建立好优先权。工作中,如果不能把握关键所在,常常是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执行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如果能够了解事物的关键所在,执行结果就会完全不同。确定工作的轻重缓急,然后,坚持按重要性优先排序的原则做事,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华勒是某商贸公司的销售总监,公司的2000名职员中有1400人从事销售工作,他经常忙得焦头烂额,似乎工作总是干不完的,要想找个时间度假更是不可能。华勒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触,就是整天都忙忙碌碌,累得精疲力竭。等到下班时,才发现自己所做的那些工作都是容易做的和无关紧要的,而那些棘手的但重要的工作往往拖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完成。
后来,一次时间管理的培训,使华勒改变了利用时间的习惯做法。华勒发现,时间管理培训使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他再也不用每周工作50到55个小时了,也不用经常将工作带回家里去做了。现在,华勒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华勒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制订每天的工作计划。现在他根据各种事情的重要性来安排工作顺序,首先完成最重要的,然后再去做较为次要的。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使他更加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过去华勒从未写出要做的事情并将它们排出顺序,而现在华勒将需要做的工作列出一个清单:把应该由别人办的事情交代别人办,自己集中精力处理那些必须亲自做的事情。
过去,华勒往往将那些重要的、棘手的工作挪到有空的时候再去做,结果大量次要的工作占用了他几乎全部的工作时间。现在华勒将次要的工作移到最后处理,即使没有处理完他也不用太担忧,因为那些事情无关紧要。现在华勒对自己感到很满意,他能够按时下班而不会因为许多工作没有去做而感到不安。
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把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一天中你干事最最有效的时间来做,你就能花较少的力气,做完较多的工作。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尔斯?舒瓦普,向效率专家艾维?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的方法。
艾维?利声称可以在十分钟内就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六件最重要的事。”舒瓦普用了五分钟写完。
艾维?利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
这又花了五分钟。
艾维?利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是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利最后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您刚才看见了,只用十分钟时间——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一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五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人们普遍认为,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
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如果你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但会浪费许多时间,还有可能让你的努力全部“归零”。只有凡事分清主次,才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求得更大的回报。
【工作禅】
事有先后,用有缓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但做起事来井井有条,完成后的效果也是不同凡响。次序处理好了,不但能够节约办公时间、提高办公效率,最重要的是能给自己减少许多麻烦。
立即执行,不要拖延
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却感受着被窝里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懒在床上寻找各种借口。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五分钟,十分钟……
一位年轻的女士即将当妈妈了,她打算为即将出世的孩子织一身漂亮的毛衣毛裤。她在老公的陪同下买回了一些颜色漂亮的毛线,可是她却迟迟没有动手,有时想拿起那些毛线编织时,她会告诉自己:“现在先看一会儿电视吧,等一会儿再织。”等到她说的“一会儿”过去之后,可能老公快要下班回家了。于是她又把这件事情拖到明天,原因是“要给老公做晚饭”。等到孩子快要出生了,那些毛线还像新买回的那样放在柜子里。老公因为心疼老婆,所以也并不催她。后来,婆婆看到那些毛线,告诉儿媳不如自己替她织吧,可是儿媳却表示一定要自己亲手织给孩子。只不过她现在又改变了主意,想等孩子生下来之后再织,她还说:“如果是女孩子,我就织一件漂亮的毛裙,如果是男孩就织毛衣毛裤,上面一定要有漂亮的卡通图案。”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漂亮的男孩。在初为人母的忙忙碌碌中孩子一天一天地渐渐长大。很快孩子就一岁了,可是她的毛衣毛裤还没有开始织。后来,这位年轻的母亲发现,当初买的毛线已经不够给孩子织一身衣服了,于是打算只给他织一件毛衣,不过打算归打算,动手的日子却被一拖再拖。
当孩子两岁时,毛衣还没有织。
当孩子三岁时,母亲想,也许那团毛线只够给孩子织一件毛背心了,可是毛背心始终没有织成。
……
渐渐地,这位母亲已经想不起来这些毛线了。
孩子开始上小学了,一天孩子在翻找东西时,发现了这些毛线。孩子说真好看,可惜毛线被虫子蛀蚀了,便问妈妈这些毛线是干什么用的。此时妈妈才又想起自己曾经憧憬的、漂亮的、带有卡通图案的花毛衣。
在工作中,你是否有这样的习惯呢: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凡事都留待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这是一种明日待明日的坏习惯。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地拖延过。拖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重也有所不同。比如:琐事缠身,无法将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只有被上司逼着才向前走,不愿意自己主动开拓;反复修改计划,有着极端的完美主义倾向,该实施的行动被无休止的“完善”所拖延;虽然下定决心立即行动,但就是找不到行动的方向;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有着一种病态的悠闲,以致问题久拖不决;情绪低落,对任何工作都没有兴趣,也没有什么人生的憧憬。
喜欢拖延的人往往意志薄弱,他们或者不敢面对现实,习惯于逃避困难,惧怕艰苦,缺乏约束自我的毅力;或者目标和想法太多,导致无从下手,缺乏应有的计划性和条理性;或者没有目标,甚至不知道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另外,认为条件不成熟,无法开始行动也是导致拖延的原因之一。
孙岩是一位火车后厢的刹车员,他聪明和善,非常受乘客们欢迎。一天晚上,一场大雨突然降临,火车晚点了。孙岩抱怨起来:“这鬼天气!害得我要加班了。”
就在他考虑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逃掉夜间的加班时,大雨已经造成另外一辆快速列车不得不拐道,几分钟后也要拐到孙岩所在的这条铁轨上来。列车长赶紧跑过来命令孙岩拿着红灯到后面去。孙岩心里想,后车厢还有一名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在那儿守着,便笑着对列车长说:“老兄,不必那么着急,后面有人在守着,等我拿上外套就去了。”列车长一脸严肃地说:“人命关天,一分钟也不能等,那列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的!”孙岩微笑着说。列车长听完了他的答复后又匆匆忙忙向发动机房跑去了。但是,孙岩没有立刻就走,他认为后车厢里有一位工程师和一名助理刹车员在那儿替他扛着这项工作,自己又何必冒着严寒和危险,那么快地跑到后车厢去呢?他停下来喝了几口酒,这才吹着口哨,慢悠悠地向后车厢走去。
他刚走到离后车厢十来米的地方,就发现工程师和那位助理刹车员根本不在里面,他们已经被列车长调到前面的车厢去处理另一个问题了。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快速向前跑去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在这可怕的时刻,那辆快速列车的车头,撞到了自己所在的这列火车上,受伤乘客的嘶喊声与蒸汽泄漏的咝咝声混杂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