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14283000000011

第11章 刘邦项羽的蜜月期(2)

范增说这番话,实际是暗示项梁先要忍。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就派人去寻找楚怀王的后裔。

其实范增提到的楚怀王,是历史上一个相当搞笑的人物,简单说来,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就是被楚怀王气得投了江。

楚怀王时代,楚国的实力最强大,被山东六国推为纵约长,领导六国共抗强秦。于是秦国就派了纵横家张仪,来骗楚怀王,说楚怀王只要和列国断交,秦国就割给楚国六百里地。屈原劝怀王不要上当,楚怀王不听,真的和列国断绝外交关系。而后张仪又改口说,他答应楚怀王的,是自己的六里地,而不是秦国的六百里地。而后秦国再向楚国展开攻击,列国恨楚怀王不是东西,袖手旁观,把楚国搞得极为凄惨。

再后来,秦国又骗楚怀王去秦国友好访问,屈原阻拦未果,气得投了江。而楚怀王去了秦国,就被扣押了。不久楚怀王居然逃了出来,逃到赵国,赵国不敢收留,又逃到魏国,也不被收留。而后秦兵追上来,又把他给拖回去,楚怀王就活活气死了。

但是楚国人认为,楚怀王是有点傻气,但是他厚道、仁慈、讲诚信。秦国正是利用了楚怀王的这些优点,大耍流氓手段,害死了楚怀王,也害惨了楚国。所以楚国虽然亡国,但人心不服,认为秦国以流氓手段取胜,不是玩意儿。

总之,楚怀王在楚国人的心中,印象最深,已经成为楚国悲情的象征。倘立了怀王的后人为王,其号召力是无远弗届的。

大家找来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这可怜的王孙,正在给人家放羊呢。

立了楚王,第一个封的是陈婴,他被封为上柱国——这其实是项梁以前自认为被陈胜封的爵位。陈婴还得到了五个县的封邑。之所以封陈婴,是因为他没有丝毫利欲之心,两万人的部众说给项梁,就给项梁了,这种高风亮节,是谁也比不了的。正因为陈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人世间获取利益的最高法则了。

项梁把自己封为武信君。这个称号的意思是,他很能打,而且讲信义。

看大家都有封赏,张良坐不住了,就撇开刘邦,站出来要推荐韩国的公子韩成,要求项梁帮助韩国复国。现在六国已经恢复了五家,只有韩国还没有复国,这不公平。

项梁却不肯帮忙,但又磨不开情面,就耍了个小心眼,只给了韩王和张良千把人,让他们自己去夺回韩国的老地盘。张良和韩成去了,还真打下了一两座城,但秦兵大队杀至,结果韩王和张良,又沦落成为颍川地带的小股游击队。

接下来,秦将章邯大显身手,上演了一段精彩的个人秀。

秦汉残暴战

秦将章邯在击溃了陈胜的残部之后,随即挥师,去消灭魏国。

魏国这块地,是陈胜的老兄弟周市打下来的。周市起初是想打下齐地,但被齐地的田儋抢先一步,占据狄县复国。于是周市就打到了魏地,大家劝他称王,但是他很清醒,知道自己分量不足,称王只会死得更快,就扶立了魏王的后裔魏咎,周市自己做了魏丞相。

公元前208年六月,秦将章邯气势汹汹地打来,与周市战于临济。可怜周市起家于戍卒,起点太低,而章邯则是秦国文武全才的部级领导干部,双方的素质,不在一个层级上。结果周市不支,退入临济城。

魏王咎知道这次麻烦大了,就让周市去向楚、齐两国求救。楚国项梁这边,派来个叫项佗的人,看名字,应该是项梁的本家亲戚。而齐国是齐王田儋亲自率兵赶来增援。两国军队抵达临济城下,正在秣马厉兵,准备大干一场。不承想到了夜晚,章邯突然下令,每个士兵找根木棍,咬在嘴里,然后拎着刀子向楚齐两军的大营快速进击,这个叫衔枚疾走,是章邯发明的全新战法。

楚齐两国的军队,正在香甜的睡梦之中,料不到秦兵大半夜不睡觉,一声不吭地突然摸了进来,搂头就是一刀,砍得楚齐两军大败,尸横满地,血流成河。齐王田儋被活活砍死,周市被俘,还有个楚将项佗,不知去向。

谁也料想不到,原本被人视为傀儡的魏王魏咎,这时候却焕发出人性的光芒,他派人与章邯谈判,要求章邯不可以屠城,不可以伤害临济百姓,而魏咎则以自裁回报之。使者几度往返,双方都在条约上签字之后,魏咎就坐在木柴上,点起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

历史还欠魏咎一个公正的评价,他是一位仁者,只为了保护临济的人民,不惜身入火窟。这等菩萨心肠,在这血腥的时代,让我们得以一窥人性的光明。

仁者死去,血腥气息再次湮没了这个时代。

魏咎化魂升天,他的弟弟魏豹逃奔到楚国,央求项梁替他主持公道。项梁给了他几千人马,让他回去再夺回故土。

齐国的援军,除了齐王田儋之外,还有田儋的堂弟田荣,田荣收拾残兵,向东而走,章邯尾随追击,在东阿县再次将田荣围住,准备全歼。担心田荣被歼灭会导致脆弱的齐国再度灭亡,由是东阿成为历史的聚焦点,项梁统刘邦、项羽、英布、蒲将军驱动大军而来。

这是地地道道的全明星阵容,刘邦项羽各自带部将冲杀;站在项梁身边出谋划策的,是范增和叔孙通;替大家上茶斟酒的,是兵法家韩信。人类历史上,再也拼凑不出这样完美的军队了,说这支军队天下无敌,绝对是谦逊之词。

东阿之战,战略方案如下:以项梁亲统诸军,以最勇猛的龙且为先锋,径取东阿。刘邦和项羽扫平东阿外围,以策应中路军的进攻。按理来说,刘邦和项羽的两支军队,应该按其隶属分为左右两路。但在实际战场,这两家明显有点太过于亲近,大多数仗都是混在一起打的。

最典型不过的,就是攻打蒙、虞二城。刘邦这边的战报称:曹参、周勃进攻蒙、虞二城,又在下邑西攻章邯,全部攻下,在袭击章邯的车骑部队时,周勃立了下等功。

从这个战报上,一眼就能够看出破绽。以当时曹参、周勃的能量,攻击蒙、虞二城还是可以的,但要说打下来,可能性不大。至于说到攻章邯,还要攻下,那就近乎天方夜谭了。

实际上,这些仗都是项羽打的。曹参和周勃,应该是被刘邦派到项羽军中的观察员。项羽攻下虞城之后,就在城中遇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美女虞姬,英雄难得,美女难求,值此兵荒马乱之际,两人也来不及登记,就直接相爱了。从此虞姬就跟在项羽身边,南征北战,东奔西走,再也没有分开过。

攻下虞县,项羽和曹参、周勃在下邑以西攻击流动的秦兵,袭击秦兵的车骑部队。这些秦兵都统一冠以章邯的名目,以强调自己战绩之辉煌。

此后周勃打东缗、打栗县,势如破竹。攻啮桑,周勃率先登城,再立战功。而曹参则走亢父,打下亢父之后,与周勃会于爰戚。这一次轮到曹参先行登城,于是刘邦封曹参为五大夫。

这一路行来,进步最快的是夏侯婴,他终于学会了车战,指挥兵车在东阿外围袭击秦兵。临战时他一车当先,驾车疾撞秦军,作战勇猛,刘邦大喜,赐给夏侯婴执珪的爵位。

在东阿城下的主战场上,项梁的先锋大将龙且,披坚执锐,勇冠三军。眼见这伙人如此凶悍,章邯知道遇到了强力对手,立即拔师西走,以避其锋。

项梁去追赶章邯,同时派项羽和刘邦去攻打城阳。

刘项二人,终于在历史上史诗般地大联手。我们知道,普天之下,恐怕没有人能够挡住他们的联手一击。所以城阳之战,史书上写得极为简单,我们知道的只是樊哙率先登城,表示在这场友谊赛中,刘邦未输给项羽。

由于史书记述得过于简单,没人知道项羽和刘邦两人是如何配合的。但是他们合作的结果,却让许多人目瞪口呆——两人联手打下城阳,就进行了屠城。

《史记·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史记·项羽本纪》则是这样记载的:“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资治通鉴》卷八是这样记载的:“武信君独追北,使项羽、沛公别攻城阳,屠之。”

《汉书·高帝纪第一》是这样记载的:“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屠其城。”

这就没错了,四十九岁的刘邦与二十五岁的项羽展开的首轮愉快合作,就是血屠了城阳这座城。

这是项羽血屠的第二座城,第一座城是襄城。而且项羽在襄城时特别血腥,打破城池之后,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活埋,一个也不留。

城阳是刘邦血屠的第一座城,目前项羽二比一暂时领先,很快,刘邦就要再屠颍阳城,把业绩跟项羽拉平。

不服老啊,不要以为只有年轻人才会屠城,老年人在屠城方面,也是极有创意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诡异的问题,同样是屠城,而且是刘邦和项羽一起屠城。但屠来屠去,项羽落得个残暴不仁的坏声名,而刘邦却被尊奉为仁慈的长者,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疑心这是修史者的瞎掰,不敢言明刘邦其实也是和项羽一样残暴,并因此得出结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胜利者屠城,就是仁慈厚道,失败者哪怕不屠城,也照样是残暴邪恶。民国大家胡适更认为历史是个小姑娘,谁想在姑娘脸上抹几把谁就来抹,抹得姑娘面目全非。

但实际上,至少在屠城这个问题上,不是这样子的。

想明确这件事情上的分野,就必须要先弄清楚秦汉时代的屠城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秦汉之前是春秋战国,春秋是从公元前722年开始,到公元前481年结束,总计是二百四十二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黄金时代,而后进入战国时代。战国是从公元前48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总计是二百六十年。而我们的主角刘邦,他三十四岁之前,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三十四岁到四十八岁,是在大秦一统时代度过的。四十八岁以后,秦政崩盘,天下大乱,刘邦的人生才终于开始。

我们现在要问的是,春秋和战国,有何区别?为什么历史要这样划分?

史学家听到这个问题,会立即兴奋得两眼放光,马上会写无数本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胡言乱语。但实际上,春秋与战国的区别,不过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同而已。

怎么个不同法?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战争态势上。

春秋之前的战争,不叫战争,叫观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看打架。比如说,商汤灭夏,叫鸣条之战。双方都把兵力集中到鸣条这个地方,大杀一场,商汤打赢了,就夺得天下。而周武王灭商,则是牧野之战,同样是双方将兵力集中在牧野,大战一场,周武王打赢了,于是夺得天下。

仔细想想,就会顿生疑窦,咦,你商汤的主力去了鸣条,我不正好去端你老窝吗?为什么要跟你硬拼?

这么想的,就是战国的战争规则了,春秋时不能这么玩。围魏救赵是战国的游戏规则,如果有谁在春秋年间这么玩,就会被大家鄙视,就没法混了。所以虽说是春秋无义战,但这种无义,是指战争的目的缺乏正义性。但手段上,大家都要讲规矩,不讲规矩就会出局。

但等到了战国,战争规则变了,围魏救赵成为战争的常态。这时候你如果再将兵力集中到鸣条或是牧野,那就犯傻了,人家正好避实就虚,去抄你的后路,端你的老巢。所以战国年代的战争,远比春秋年间更血腥——春秋也不乏不守规矩、悍然攻城的情况,但这种事照例会受到国际公法的谴责。但同样的事情,在战国却具有了合法性。

而秦国能够成为战国时代的赢家,是因为秦国把战争的规则向着极端态势又推进了一步,让战争变得更残酷,更血腥。列国比不过秦国狠辣,所以输惨灭国了。

日本作家学者酒见贤一认为,秦国之所以将战争态势再向残暴推进,有可能是因为墨家的战术最终在秦国落地了。墨家只讲守而不讲攻,而这个守,是极限之防守,意味着要将民众转型为战争零部件。

简单说来就是,春秋时代的战争,百姓虽然饱受兵火荼毒,但战争本身与百姓并无关系。权贵打权贵的,老百姓过自己的日子,捎带旁观。而到了战国,百姓就被强行押到城池之上,充当防守的兵卒。而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将百姓关入笼子之后,百姓就彻底丧失了自由,沦为暴君战争的工具。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当刘邦项羽攻城的时候,面对的守城者,并非是城里的守将,而是百姓。

就拿被刘邦项羽联手血屠的城阳来说,当刘邦和项羽打来时,城里的秦军就立即拿来户口本,命令每户百姓出动壮劳力,登上城墙守城,与刘项作战。守军并不与刘项拼打,只是负责监督城里的百姓,如果有哪个百姓不跟刘项开打,守军就杀掉这名百姓的家人。这就是商鞅替秦国政改之后的最大成果,从此百姓沦为人质,为避免家人被处死,只能替暴君攻城略地。

所以,于守城的百姓而言,此城并不为自己所守。秦军在城里,自己就得替秦军守城。倘刘邦项羽攻进城来,自己仍然还得替刘邦项羽守城。谁输谁赢,都跟自己没有半点关系。谁来了,老百姓就得替谁干,户籍管理与居住地的固定,就让老百姓丧失了选择的自由。

所以刘邦和项羽就认为,既然这座城池与你百姓毫无关系,你就没必要非拼老命不可。象征性的,意思意思,能够糊弄过城里的秦兵,别让秦兵杀掉你的家人,就算是交差了。总之你完全没必要跟城外的人拼命。

但是城阳的百姓显然很敬业、很认真,他们既然站在城上,就跟刘邦项羽死磕起来,全然忘了自己跟城外的人无仇,忘了自己跟这座城无关。

百姓太认真,给刘邦项羽造成了较大的杀伤,这完全是没必要的事情。

刘邦和项羽联手血屠城阳,就是为了警诫其他地方的百姓。我来打时,你别太较真,太较真会有麻烦的。

所以,虽然刘邦和项羽都有屠城的记录,但屠城和屠城也有区别。刘邦屠城,是因为城里的百姓对抗太认真、太激烈,这不符合百姓的利益,所以刘邦屠城。而项羽屠城,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你较真不较真,先杀光了再说。

刘邦的屠城,是杀其对抗者。而项羽的屠城,则是滥杀无辜。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总之,替暴君干活,千万不要太认真,太认真会死得很难看。

李斯是只大老鼠

正值起义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又出了说不明白的糗事。

糗事出在齐国。前者,齐王田儋援魏,被章邯杀掉,只有田荣收拾残部逃回。回来后惊见齐国又有个齐王,是由田角和弟弟田间哥俩立的齐王假。田荣大怒,于是立即攻击新王假,新王假招架不住,就跑到了楚国,而田角和田间兄弟,去援救赵国,听说这事后,就留在赵国不敢回来了。

这时候项梁信心爆棚,他拥有一支最强大的武装,急切需要齐国配合出兵,牵制秦兵,也好让他一举打掉章邯。于是项梁要求田荣出兵,不料田荣却说:“除非楚国杀了齐王假,赵国杀掉田角和田间兄弟,否则我就不出兵。”

楚国不可能杀齐王假,赵国也没理由杀田角田间,结果大家就僵在这里,让章邯趁机休养生息,很快又恢复了战斗力。

节骨眼上,秦二世身边的宦官赵高,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就提了个合理化建议,杀掉李斯如何?

“为什么要杀掉李斯呢?”秦二世问。

“因为李斯谋反呀。”赵高回答。

“你说李斯谋反,有证据没有?”秦二世再问。

“证据这事好办,”赵高充满信心地说,“咱们秦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证据。”

于是赵高下令把李斯抓起来,严刑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