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曾国藩全书(第四卷)
14275000000013

第13章 总论声音

声音——闻声辨人的妙法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释解】

人的声音,跟天地之间的气一样,清者则轻而上扬,浊者则重而下坠。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变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这一切都与五音密切配合。观相识人的时候,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只要听到他的声音就能想象这个人,不一定非要见到这个人再确定他是否英雄。

【点评】

声音综述

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是气流冲击声带,声带受到振动而引起空气振动而产生的,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物理现象。人的社会属性,使人的声音又结合了精神和气质的属性。古人讲,心动为性——“神”和“气”——性发成声,意思是讲,声音的产生依靠自然之气,也与内在的“性”密不可分。声音又与说话者当下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大小、轻重、缓急、长短、清浊都有变化,这与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闻声辨人的基础。

各人的声音不同,有的宏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人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说的“声音若洪钟”,有的人生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古人对这些情况加以总结归纳,得出了一些规律。

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证明,声音的生理基础由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三大部分构成,声音发生的动力是肺,并决定气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的颤动体系统决定,音色主要取决于由口腔和鼻腔构成的共鸣器系统。声音是物体震动空气而形成的,声音是听觉器官——耳的感觉。声音的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的美丑之别,另有音高、音长之分。

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丹田,道家修炼气功的名词,在人脐下三寸处人们发声,源于胸腹气息冲击声带。一般人发声,多源于胸中之气,少用腹中气,这与歌唱者是有区别的。

歌唱演员音色圆润、高亢、洪亮,一方面是天赋特质,另一方面是艰苦的发声练习。发声练习要求用胸腹中充沛的气息冲击声带,并引领上行到眉宇间的共鸣腔,冲击共鸣腔,发出的声音才会洪亮悦耳,中气十足。没有经过发声练习的人,声音不圆润,沙哑,也不高亢洪亮,因此歌声如击败革,或者是有气无力,苍白。唱歌时所用的腹部之气,相当于丹田处,当用腹腰肌肉紧迫腹中气流,爆破式地冲击声带和共鸣腔,发出的声音就有洪亮悦耳的效果。

说话者如果气息发于丹田,经胸部直冲声带,再经由喉、舌、齿、唇,出来的声音与仅用胸腔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气度不一样,节奏不一样,效果也有悦耳与沙哑的差别。声带结构不好,发出的声音不会动听,但如果经由专门的发声练习,是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声音效果的。

丹田的气充沛,因此声音显得沉雄厚重,韵致远响,这是肾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体健壮,能胜福贵。同时,丹田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洪亮悦耳,柔致有情,甜润婉转,给人舒服浑厚的美感。

发于喉头、止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给人虚弱衰颓感觉,中气不足,也是一个人精神不足,身体虚弱,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

通过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才能,尚有许多未知的空白,而且可信度有多高,也未得定论,但其中的奥妙值得研究。基本原则并不是悦耳动听,洪亮高亢。曾国藩的要求是“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这几个字中的人生经验,实非语言文字所能详述,但从中是可以决断天下英雄豪杰的。

声音与命运

人类的声音,由于健康状况,生存环境,先天禀赋,后天修养不同等等而有很大差异。所以声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即人格修养),富与贫。

既然如此,那么声音便和人的命运有一定关系。但是如果说声音能够决定人的命运,则未免虚妄不实。成功的歌唱家,一般都有苦学苦练的经历,但是如果天赋不高,单靠苦学苦练,是不会成为歌唱家的,不过声音对人的命运的意义不能过分夸大。

古人历来重视声音,认为声音是考察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做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在五行分配上,相学把声音分为:

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

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

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

火声,特点是焦浊暴烈;

土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照胆经》指出:

金声:韵长清音响,远闻完润则贵,破则贱。

木声:韵畅条达,初全终散,沉重则贵,轻则贱。

火声:韵清烈条畅不濡,圆润而慢则贵,焦破而急则贱。

水声:韵清响急长,细则贵,重浊则贱。

土声:韵厚重,源长响亮,远闻则贵,近细则贱。

曾国藩承前人之说,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其声音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沉,由是清者贵,浊者贱,道理说得非常明白。

“始于丹田”句是指声音中上佳者,应是始发于“丹田”中的。丹田,在人身脐下三寸处发于丹田的声音深雄厚重、韵致远响,是肾水充沛的表现。肾水充沛,身体自然健康,能胜福贵,因而主人福贵寿全。同时,这种丹田之气充沛,丹田之声宏亮悦耳,易引起共鸣效果给人很舒服浑厚的感觉。

不好的声音,则是那种发于喉头,止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这种声音气不足,给人虚弱衰颓的感觉,是肾水不足的表现,主贱主夭。

以人的声音来判人的命运,是否正确,尚可讨论。曾氏在文章最后说到,“不必一一合调”,那自是又有不合规律一说了。重要的还在于“闻声相思”,一个“思”字,说明识人仍不可呆板行事,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礼记》中谈到内心与声音的关系。《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外在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声音不但能与气结合,也能与音乐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所以:

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心平气和;

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声音;

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

这样不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有关这方面知识,《逸周书·视听篇》讲到四点值得研究:

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

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常流,不紧不慢。

《冰鉴》中所讲的是由人的音质和音色来判别人的命运,如能结合人的语言共同判断,应更全面。语言是思维的结果,由语言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这对一个人行事做法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话要说得妥当,事情要处理得当,就必须讲求一个“理”字。可是把一件事放在众人面前讨论,很难获得一致的看法。甚至有许多观点,针锋相对,互不退让,导致不欢而散。原来的讨论会到最后变成辩论会,甚至发生观点战。

为何会演变如此呢?主要因为人多、道理多。人一多,彼此材质不同,所持的观点就会不一样,甚至对立,所以说“木材异则情诡”;至于道理多,被此认为自己有理,如此很难沟通,所以说“理多品则难通”。

《论声》篇也对有专门研究:

夫人之有声,如钟鼓之响,器大则声宏,器小则声短。神清则气和,气和则声润,深重而圆畅也。神浊则气促,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故贵人之声,多出于丹田之中,与心气相通,混然而外达。丹田者,声之根也;舌端者,声之表也。夫根深则表重,根浅则表轻,是知声发于根,而见如表也。若夫清而圆,坚而亮,缓而烈,急而和,长而有力,勇而有节。大如洪钟腾韵龟鼓振音;小如玉水飞鸣,琴弦奏曲。见其色则猝然而后动,与其言久而后应,皆贵人之相也。

小人之言,皆发于舌端之上,促急而不达。何则?急而躁,缓而涩,深而滞,浅而燥。火大则散,散则破,或轻重不均,嘹亮无节,或睚眦而暴,繁乱而浮;或如破钟之响,败鼓之鸣;又如寒鸦哺雏,鹅鸭哽咽;或如病猿求侣,孤雁失群;细如蚯蚓发吟,狂如青龟夜噪;如犬之吠,如羊之鸣,皆浅薄之相也。男有女声音贫贱,女有男声亦妨害。然身大而声小者凶,或干瀑而不齐者谓之罗网。声大小不均,谓之雌雄。声或先迟而后急,或先急而后迟,或声未止而气先绝,或心未举而色先变,皆贱之相也。无神定于内,气和于外,然后可以接物,非难言有先后之叙,而辞色亦不变也。苟神不安而气不合,则其声先后之叙,辞色挠矣,此不美之相也。夫人禀五行之殂,则气色亦其五行象也。故土声深厚,而木声高亢,火声燥烈,水声缓急,而金声和润。又曰声轻者断事无能,声破者作事无成,声浊者谋运不发,声低者鲁钝无文。清泠如江中流水者极贵,发音浏亮,自觉如瓮之响声,主五福备。

诗曰:

木声高唱火声焦,

和润金声最富饶。

言语却如深瓮里,

水声圆急韵飘飘。

贵人声音出丹田,

气质喉宽响亦坚。

贫贱不离唇舌上,

一生奔走不堪言。

声大无形托气而发,贱者浮浊,贵者清越。太柔则怯,太刚则折。隔山相闻,圆长不缺,斯乃贵人远见风节。身小声雄,位至三公。身大声小,寿命折夭。声如破锣,田产消磨。声如火燥,奔波无靠。男儿声雌,破却家资,女人声雄,夫位不宁。

《太清神鉴》认为:人有声犹钟鼓之响,若大则声宏,若小则声短。神清气和,则声温润而圆畅也。神浊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也。

故贵人之声,出于丹田之内,与心气和通,汪洋而外达,何则?丹田者,声之根也。心气者,声之端也。舌端者,声之表也。夫根深而表重,根浅则表轻。

若夫贵人之声,则清而圆,坚而亮,缓而烈,急而和,长而有力有威。若音大如洪钟发响,音小似寒泉飞韵,接其语则註然而后动,与之言则悠然而后应。是以声之善者,远而不断,浅而能清,深而能藏,大而不浊,小而能新,余响激烈,笙簧宛转流行,能圆能方,如斯之相,并主福禄长年。

若夫小人之声,发于舌端,喘急促而不远,不离唇上,紊杂而断续,急而又嘶,缓而又涩,深而带滞,浅而带躁,或大而散,或如破鼓之声。或如寒鸡哺雏,或似孤雁失群,细如蚯蚓发吟,大似寒蝉晚噪。雄者如犬暴吠,雄者似单雁孤鸣。如斯之声,皆为浅薄也。或男作女声细者,一世孤穷;女作男声暴者,一世妨害。

古人关于声音与人的命运的关系:

雌雄声:大小不均,主下贱;

罗网声:干暴不齐,主贫贱;

声音太轻:主断事无能;

声音如破:主作事无成;

声音昏浊:主谋运不佳;

声音太低:主鲁钝无如;

声音太柔:主性格怯懦;

声音太刚:主早夭少寿;

声小身大:主凶而早夭;

声雄身小:主位至三公;

声如破锣:主家业难立,田产消尽;

声如火燥:主一生奔波无靠;

男人女声:主性格浮躁,家资破尽;

女人男声:主性格缺乏女性的温柔,克妨丈夫;

声音清冷如涧中流水:主大贵;

声音响亮如瓮中之响:五福俱备。

由声音取人

《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通过声音选取人。”《文王官人篇》“六征观人法”中有“听声处气”的办法。刘劭《人物志·九征篇》亦曾经涉及过声音取人之法。

《文王官人篇》认为:天地最初的元气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自然有各种声音,而声音有的刚烈,有的柔和,有的混浊,有的清脆;有的美好,有的丑恶,而刚柔、清浊、美恶都产生于声音本身。心性华丽夸诞的人,发出的声音就流宕发散;心性柔顺贞信的人,发出的声音就柔顺而有节制;心性卑鄙乖戾的人,发出的声音就嘶哑而丑恶;心性宽缓柔顺的人,发出的声音温和而又美好;贞信之气中正简易,仁义之气舒缓和悦,智能之气简练悉备,勇武之气雄壮直率。因此要聆听其发出的声音,据以判断气质的类型。

《人物志·九征篇》认为:容貌颜色的变化动作,是由于心气的作用,而心气的外在表现则是声音的变化。人的气息结合形成声音,声音和旋律节奏相适应,有的声音听起来有中和平缓的气象,有的声音听起来清雅流畅,有的声音听起来回旋荡漾。

人的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一样,各不相同。通过人的声音而判断人的心性气质,这样一来,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过声音判断其道德品行,即使婴儿小孩,精血虽未充实完备,但是其才气性情的美好丑恶,也很容易被有识之士看破。听声察音的说法,古人很少谈及,很难准确地解释,但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事实是:男人心性气质刚强,所以声音就舒缓粗壮;女子心性气质柔和,所以声音就温润和蔼、美丽媚人;年龄大的人心力已衰耗殆尽,所以其声音就松驰和缓;而婴儿幼童心气刚刚充实饱满,所以其声音就迅疾爽脱,其它的以此类推,也可以了解其大致了。

钟子期听磬声

《论语》记载孔子在卫国时打击磬石,有人身背草编的筐子走过孔家门口,说:“这个击磬的人很有心事啊!”过了一会这人又说:“庸鄙浅陋啊!怎么那样固执呢?大概是没有人了解自己吧!击磬的声音深切激越,但表达的感情则是浅显平易。”《吕览·季秋纪·精通篇》记载:钟子期夜晚听到击磬的声音,感到十分悲伤,便派人把击磬人召来问道:“您击磬的声音为什么那样悲哀呢?”击磬人回答说:“我父亲不幸因杀人而被处死,我的母亲因此被罚为公家酿酒,我自己被罚作公家的击磬人;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母亲了!我思量着如何能赎回母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我自家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心中十分悲哀!”钟子期感慨地说道:“伤心啊!伤心啊!人心不是臂膀,臂膀也不是木椎、石磬,但是人的心里伤心悲痛,而木椎、石磬都有感应!”所以君子在一件事上精诚就能感通别的事物,自己有了真诚的感情就能感动别人,不一定要苦苦劝说。《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为渔阳百姓击鼓免过时,步履缓慢,容貌神态都大不一样,声音高昂激越,悲壮感人,听到的人无不慷慨感叹,悲愤不已。《晋书·王敦传》记载:晋武帝曾经召见时贤一起谈论声伎艺文之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众说不一,只有王敦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但气色十分难堪,说自己只知道击鼓作乐,于是挽袖振袍,挥椎击鼓,鼓声和谐激昂,而王敦本人更是神气自得,旁若无人。当时举座时贤之辈均为王敦雄迈豪爽的风度倾倒而赞叹不已。这四件事,两件是击磬,两件是击鼓,但通过击磬、击鼓表现人的心性气质是十分明显的。

【事典】

口吃善文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乃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年少时喜读书,也学习剑术。故父母给他取名犬子。他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最初因家中富有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汉景帝当时不喜欢辞赋,这时梁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有齐郡人邹阳、淮阳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结交上了。由于有病,辞官后旅居梁国。孝王让相如和这些读书人同住,相如得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值梁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家境贫寒,又没有谋生的职业。他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你长期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我这里来。”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一座城郭下的亭中。县令王吉佯装恭敬,天天都来拜访相如。初时相如还以礼相见,后便谎称有病,让随从去谢绝王吉的拜访。然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临邛县里富户多,像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他二人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当县令到达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上百人了。到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托病不肯前来。县令见相如未到,遂不敢进食,于是亲自去迎请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县令走上前去,把琴放到相如面前,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兴。”相如辞谢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这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名文君,新寡,很喜好音乐,所以相如佯装与县令互相敬重,却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很有风采。待到卓王孙家饮宴弹奏琴曲时,卓文君在门缝里偷偷窥视,心中高兴,特别喜欢他,又怕他不了解自己对他的爱慕之心。宴会毕,相如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与相如私奔,回到成都后,文君见相如家四壁空空。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大怒说:“女儿极不成才,我虽不忍心伤害她,但也不分给她一文钱。”有人劝卓王孙,但他始终听不进。过了好久,文君感到不快乐,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样子!”相如就同文君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的生意。并让文君亲自主持炉前酌酒,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工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到这件事,感到很耻辱,因而闭门不出。别人劝说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中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文君已经成了司马长卿的妻子,长卿本已厌倦了离家奔波的生活,他虽贫穷,但确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为何这样轻视他呢?”卓王孙不得已,只好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被财物。文君就同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人家。

过了很久,蜀郡人杨得意担任狗监,侍奉汉武帝。一天武帝读《子虚赋》而叹赏,说:“我偏偏不能与这位作者同时代呀!”杨得意说:“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是他写了这篇赋。”武帝很惊喜,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尚书给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意即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意即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故假借这三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景。赋的最后一章的主旨归结到节俭,借以规劝皇帝。

这篇赋写成敬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并任命相如为郎官。

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夺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地区,征发巴、蜀二郡的人达千人,两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他又用战时军法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惊恐。皇上得知,乃派相如去责备唐蒙,又告谕巴、蜀百姓,说明唐蒙所为并非皇上本意。檄文说:

告示巴、蜀太守:蛮夷自擅兵权,违抗朝廷,久未讨伐,常侵扰边境,使士大夫蒙受劳苦。当今皇上即位,存恤安抚天下,使中国和睦安宁。然后出兵北上讨伐匈奴,使其单于惊恐,拱手臣服,屈膝求和。康居、西域诸国也都翻译沟通语言,请求朝见,虔诚叩见,献上贡物。后大军直指东方,闽越之郡被其弟诛杀,接着军至番禺,南越王派太子婴齐入朝。南夷的君主,经常进贡和纳税,不敢怠慢,人人伸长脖颈,翘起脚跟,景仰朝廷,争归仁义,愿向汉朝称臣,只因路途遥远山川阻隔,不能亲自朝觐汉君。现在,不顺从者已被诛杀,而做好事者尚未奖赏,所以派遣中郎将前来以礼相待,使其归服。至于征发巴、蜀士卒百姓各五百人,只是为了供奉礼品,保护使者不发生意外,并非要进行征战以贻战祸。如今皇上闻知中郎将竟动用战时法令,使巴蜀子弟担惊受怕,巴蜀父老忧虑祸患。巴蜀二郡又擅自为中郎将转运粮食,这都非皇上本意,至于被征当行的人,有的逃跑,有的自相残杀,这也不是为臣者的节操。

那边疆郡县的士卒,听到烽烟高举、燧烟点燃的消息,都张弓待射,驰马进击,扛着兵器直奔战场,个个争先恐后汗流浃背;打起仗来,迎着利刃、冒着流矢,义无反顾,从没想到逃跑。人人怀着愤怒的心情,如报私仇一般。难道他们厌生乐死吗?难道他们不是名在户籍的良民而与巴蜀不是同一个君主吗?只是他们思想深邃,虑事长远,一心想着国家的危难,而喜欢竭尽全力去履行臣民的义务罢了。所以他们之中有的得到剖符拜官的封赏,有的分珪受爵,位在列侯,住宅排列在东第。他们死后将显贵的谥号流传后世,把封赏的土地传给子孙。他们做事非常忠诚严肃,当官也特别安逸,好名声传播延续到久远的后世,功业卓著,永不泯灭。所以贤德的人都能肝脑涂地,血液润泽野草而有所不辞。现在仅仅是承担供奉币帛的差役而到南夷,就自相杀害,或者逃跑被诛杀,死后也没有名声。其谥号应称为“至愚”,其耻辱牵连父母,贻笑于天下人,人的气度和才识不是相差很远吗?但这不只是应征者的罪过,只怪长辈们平时没有严格的教育,也没有认真地给子弟做表率。人们寡廉鲜耻则世风也就不淳厚了。今天他们被判刑杀戮,则是理所当然的事。

皇上担心使者和官员们就像那个样子,又哀伤不贤的愚民像这个样子,所以派遣信使把征发士卒的事,清清楚楚地告诉百姓,趁机责备他们不能效忠朝廷,不能为国事而献身的罪过,斥责三老和孝悌没能教诲之过,现在是农忙季节,一再烦扰百姓,已经看到附近县城的情况,担心偏山远泽间的百姓不能全听到皇上的声音,待这篇檄文一到,立即下发到县道百姓那里,使他们全都知道皇上的心意,切不可忘记。

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唐蒙已掠取并开通了夜郎,并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两年没修成,士卒多有伤亡,耗费钱财数以亿计。蜀地民众和汉朝当权者中多有反对者。邛、詨的君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得到很多赏赐,因而都想争做汉朝臣仆,希望比照南夷的待遇,请求汉朝委他们以官职。皇上向相如询问此事,相如说:“邛、詨、跡等都离蜀很近,道路容易开通。秦朝时就已设置郡县,到汉朝建国时才废止。如今要重新开通,设置为郡县,其价值超过南夷。”皇上认为相如说得对,就任命他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等,每人坐四匹马驾驭的传车向前奔驰,凭借巴、蜀的官吏和财物去拢络西南夷。相如等到达蜀郡时,太守及其属官都到郊界迎接,县令背负弓箭在前开路,蜀人以此为荣。于是卓王孙、临邛父老都凭借关系来相如门下,献牛和酒,与相如畅叙,卓王孙喟然感叹,把女儿嫁给相如的时间太晚,便把一份丰厚的财物给了文君。司马相如平定西南夷。邛、詨、跡、斯榆的君长都请求向汉王称臣。于是拆除旧关隘,使边境扩大,西边到达沫水和若水,南边到达牂柯,以此为边界,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詨。相如回京述职,皇上特别高兴。

相如出使西南夷时,蜀郡年高长者多半都认为开通西南夷没有用,就连朝中大臣也这样以为。相如也想向皇帝上书进谏,但建议业已由自己提出,因而不敢再进谏言了,于是就写文章,假借巴蜀父老的语气,而自己则来诘难对方以此讽谏皇上,并借此宣扬自己出使的本意,让百姓了解天子的心意。那文章写道:

汉朝建国已七十八年,美德高于以往六代君王,威武盛大,不仅万民受惠,就连方外也得余泽。于是皇上才下令使者西征,阻挠者顺应形势而退让,德教之风所到之处,无不迎风倒伏。因而使冉夷臣服,跡夷顺从,平定了跡,保全了邛,占领了斯榆,攻取了苞满。然后使络泽不绝的车马掉转车辕,起程东来将回京禀报天子,到达蜀郡成都。

这时有耆老、大夫、荐绅、先生共二十七人,严肃地前来拜访。寒暄过后便趁机进言:“听说天子对于夷狄之事,不过牵制他们不让断绝关系而已,而现在却使三郡士卒去打通夜郎的道路,至今三年尚未完成,士卒已疲困不堪,万民已生活不富足。今又开通西域,百姓劳力已尽耗,恐不能最终完成。这是受使者的拖累啊!我等私下为您忧虑。况且那邛詨、西跦与中国并列已经许多年,记都记不清了。仁君不能全凭仁德召来,势力强大的国君也不能全靠武力兼并,恐怕这种做法不见得行得通吧!如今割弃良民的财物去增加夷狄的财物,使汉朝可倚赖的人民遭受疲困而去事奉无用的夷狄。鄙陋之见的我们,不知所言是否正确。”

使者说:“怎么能这样说呢?如果照你所说,蜀郡人的衣着习惯、巴郡风俗也永不改变了。我最厌听这种说法。但事关重大,本不是旁观者所能理解。我行程急促详情不能细说,只能为大夫们粗略陈说。大概社会上一定要有超常的人,才会有超常的事情出现;有了超常的事情出现,才能创建异乎寻常的功业。异乎寻常当然会使常人感到惊奇,所以说超常的事情刚一出现时,百姓会惊惧,等到事情成功了,天下人也就安然太平了。

“从前洪水泛滥,百姓来回迁徙。大禹为此忧虑,遂阻塞洪水,挖掘河底,疏通河道,分散洪水使之东流入海,稳定灾情让天下百姓永保安宁。承受这样的劳苦,难道只有百姓?大禹终日思虑心神烦劳,却还要亲身参加劳作,累得手、脚生出老茧,身体瘦得没有肉,皮肤磨得生不出汗毛,他的功绩显赫于后世,名望留传至今。

“况且贤明的君主即位,难道只是委琐龌龊,被文法拘束,为世俗所牵制,因循守旧取悦当世而已吗?应有崇高宏伟的主张,开创业绩,传留法统,成为后世遵循的榜样。所以要尽力做到兼容并包,要勤勉思考使自己成为可与天地比德的人。况《诗经》写道:普天之下,每个地方都是周王的领土;四海之内,每个人都是周王的臣民。’因此天地之内,八方之外,皆逐渐浸润漫衍,如果有哪个有生命的东西没受到君恩的滋润,贤君将视为耻辱。如今疆界以内,文武官员都得到了欢乐幸福,没有缺漏。而夷狄是风俗不相同的国家,是与我们遥远隔绝,不同的民族地区,那里车船不通,人迹罕至,因而政治教化尚未到达那里,社会风气还很低下。如果接纳他们,他们会在边境做些违犯礼义之事,把他们排斥在外,他们也会在自己国内为非作歹,遂杀其君,颠倒君臣关系,改变长幼尊卑,父兄无辜被杀,幼儿孤儿被当做奴隶,被捆绑者哭喊着,一心向往汉朝并抱怨说:‘听说中国有仁爱之君,美德恩泽普及,万物皆得其所,现在为什么却遗弃了我们?”人们翘首提脚思慕不已,如久旱盼甘霖一样。就是凶暴之人也要为之垂泪,更何况当今皇上贤明,又怎可就此作罢?故出师北伐强大的匈奴,又派使者急驰南方,责备强劲的越国。四方邻国都受仁德的教化,南夷与西夷的君长像游鱼聚集,仰面迎向水流,愿意得到汉朝封号的数以亿计。故以沫水和若水为关塞,以牂柯为边界,凿通灵山道,在孙水源头架起桥梁。开创了通向道德的坦途,留下热爱仁义的传统。将要广施恩德,安抚和控制边远地区的人民,使疏远者不被隔闭,使住在边远不开化地区的人民得到光明,在这里消除战争,在那里消除杀伐。使远近一体,内外安宁,难道不是康乐之事吗?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遵奉皇上的美德,挽救衰败的社会,继承周代已经断绝的业绩,是天子当务之急,百姓既使有劳苦,又怎可停止呢?

“况且帝王之事本来没有不从忧劳开始,而以逸乐告终的。这样,承受天命的祥瑞,正是通西夷这件事上。如今皇上将要封禅泰山,祭祀梁父山,使车上的鸾铃鸣响,音乐和颂歌之声高扬,汉君之德上同五帝,下越三王。旁观者没看到事情的主旨,侧耳者未听到音乐之声,如同鹪明已在天空飞翔,捕鸟者还眼盯着薮泽,真是可悲啊!”

诸位大夫于是心情茫然,忘却了来意,也忘记了他们原想进谏的话,深有感慨地一起说道:“令人信服啊,汉朝的美德!这是鄙陋之人愿意听到的。百姓虽然有些怠惰,请允许我们给他们做个表率。”士大夫们惆怅不已,自动后退,拖延一会,辞别而去。

自那以后,有人上书告相如出使时,受别人的贿赂,因而丢掉了官职。在家呆了一年多,又被召至朝廷当了郎官。

相如口吃,但却善写文章。他常患糖尿病。他与卓文君结婚后,很有钱。他担任官职,不曾愿意同公卿们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借病在家闲着,不追慕官爵。他常跟随皇上到长杨宫去打猎。这时天子正喜欢亲自射杀熊、彘,驰马追逐野兽,相如上疏加以劝谏,疏上写道:

“臣子听说,万物中有的虽是同类而能力却不同,所以说到力大就称赞乌获,谈到善射就推崇庆忌,说到勇猛便称孟贲和夏育。愚臣认为人有不同,兽也应有这种情况。今陛下喜欢登上险阻的地方,射击猛兽,如突然遇到轻捷超群的野兽,在您毫无戒备之时,它狂暴进犯,向你的车驾、随从冲来,车驾来不及旋转车辕,人们也没机会施展技巧,纵有乌获和逢蒙的技巧,才力发挥不出来,枯朽的树木树桩也可变成祸害。这就像胡人、越人出现在车轮下,羌人和夷人紧跟在车后,岂不是很危险吗!即使是绝对安全无恙,也非天子应该接近的地方。

“况且清除道路然后行走,选择道路中央而后驱马奔驰,有时还会出现口中的衔铁断裂、车轴钩心脱落等意外事故,更何况在蓬蒿中跋涉,在荒丘废墟上奔驰,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而内心却没有应付突然事故的准备,大概出现祸患是很容易的了。至于看轻君王的高贵地位,不以此为安乐,却乐意出现在虽有万全准备而仍有一丝危险的地方,我认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

“大凡明察之人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能预见到它的出现,智慧之人能在祸害尚未形成之前就避开它。祸患本来多半隐藏在隐蔽之处,发生在人们疏忽之时。故谚语说:‘积累千金,不坐堂屋檐底下。’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却可以用来说明大事。望陛下留意明察。”

皇上认为说得很好。回来路过宜春宫时,相如献赋。哀悼秦二世行事的过失。赋的言辞是:

登上倾斜不平的山坡,一同走进高耸的宫殿。俯视曲江池弯曲的岸边和小洲,望着高低不齐的南山。山岩高耸空深,通畅的溪谷豁然开朗而空阔。溪水急流,注入宽广低平的水边高地。欣赏树木荫蔽的美景,浏览茂密的竹林。向东边的土山奔驰,提衣走过沙、石上的急流。缓步徘徊,路过秦二世坟墓,把他凭吊。他自身行事不谨慎,使国家灭亡,权势丧尽。他听信谗言,不肯醒悟,使宗庙被灭绝。呜呼哀哉!他的操守品行不端正,坟墓荒芜无人修整,魂魄无所归依,也无人向他祭祀。飘逝到极远无边的地方,愈是久远愈暗昧,像魍魉似的精魄升空飞扬,经过广大的九天远远逝去。呜呼哀哉!

相如被授官为汉文帝的陵园令。武帝既赞美子虚之事,相如又看出皇上喜爱仙道,趁机说:“上林之事算不上最美好,还有更美好的。臣曾经写过《大人赋》,未完稿,请允我写完后献给皇上。”相如认为传说中的众仙人居住在山林沼泽间,形体容貌清瘦,这不是帝王心意中的仙人,于是就写《大人赋》,赋中写到:

世上有大人,住在中国。住宅满布万里,却不足以使他稍微停留。哀伤世俗的胁迫困厄,便轻飞去远方漫游。乘着赤幡为饰的副虹,载着云气上浮。竖起状如烟火的云气长竿,系起光炎闪耀的五彩旌旗,垂挂着旬始星做为旌旗的飘带,拖着彗星作为旌旗的垂羽。旌旗随风飘扬,逶迤婉转,婀娜多姿。揽取欃枪作旌旗,旗竿上缠绕彩虹做绸带。天空深远暗淡无光,狂飙涌动,云气飘浮。驾着应龙象车曲弯有度地前行,以赤螭、青虬为骖马蜿蜒行进。有时龙身屈曲起伏,昂首腾飞,恣意奔驰,有时又曲折隆起,盘绕蜷曲。时而摇头伸颈起伏前进;时而举首不前;时而放纵散慢,自我放任;时而昂首不齐。有时忽进忽退,摇目吐舌,像趋走飞翔之鸟,左右相随;有时龙头摇动,屈曲婉转,如惊兔奔跑,如屋梁相互依靠。或缠绕喧闹到路上,或飞起跳跃,奔腾狂进,或迅速飞翔,相互追逐,疾如闪电,突然明亮雾气消除,云气散尽。

……

相如献上《大人赋》,皇上特别高兴,飘然有凌云天的气概,心情好似遨游天地之间那样爽快。

相如遂因病免官,家住茂陵。皇上说:“司马相如病得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假果不这样,以后就散失了。”遂派所忠前往茂陵,可相如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再敬献给天子。天子惊异其书。只见书上写道:

上古开始时,由天降生万民,经历各代君王,一直到秦,沿着近代君王的足迹加以考察,聆听远古君王的遗风美名,繁杂而纷乱,堙没而不称道者,数也数不尽。能够继承舜、禹,崇尚尊号美谥的,封禅泰山而稍可称道者,只有七十二君。顺从善道行事,没有谁不昌盛,违逆常理,失德行事,谁能生存?

于是大司马进谏说:“陛下以仁德抚育天下百姓,凭借道义征伐不肯顺服者,华夏诸侯皆愿进贡,蛮夷皆持礼物来朝天子,美德和功业与往初的圣君一样。美好的功德政绩普遍融洽,瑞兆变化众多,应验的时期相继而来。并非是初次呈现。我想大概泰山、梁父山设祭坛是希望天子到来,加封尊号,以此与前代圣君比光荣,上帝降恩和福是准备用成功荐告上天,陛下谦让而不封禅,是继绝了上帝、泰山、梁父山的欢心,使王道礼义缺失不全,群臣对此感到惭愧……前代圣贤所以能永保伟大名声常被称颂的原因,就在于封禅之礼,应命令掌故把封禅大意都禀奏陛下,以便阅览。”

于是天子感慨说:“好啊!我就试试看吧!”天子认真思考后,归纳了公卿们的议论,询问了封禅的详细情况,记述恩泽的博大,推衍符瑞的富饶。于是写了颂歌,说:

“覆盖我的苍天,云朵悠然飘荡。及时普降甘霖,其地可以遨游。雨水滋润万物,一切生物无不受益。好谷一茎六穗,何不蓄积收获?

“降雨把大地润泽,不但鄗濡我一人,而且广泛散布。万物熙熙和乐,既怀恋又思慕。名山当有显赫地位。盼望圣君到来。君王啊!君王!为何不行封禅之礼……”

司马相如已死五年,天子才开始祭祀土地神。他死后八年,天子终于第一次祭祀中岳嵩山,然后又封泰山,再到梁父山,禅肃然山。相如其他著作,如《遗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没有收录,收录了他在公卿中尤其著名的作品。

司马迁说:《春秋》能推究到事物的极细微处,《易经》原本细微却能解释得浅显易懂,《大雅》说的是王公大人却能德及黎民百姓。《小雅》讥刺卑微作者的得失,其流言却能影响朝廷政治,所以言辞的形式虽然不同,但其和柔的教化作用却是相同的。相如的文章虽然多数是假托的言辞和夸张的说法,但其主旨却归于节俭,这同《诗经》讽谏之旨有何不同?扬雄认为相如的华丽诗赋,鼓励奢侈的言辞与提倡节俭的言词是一百比一的关系,这就如同尽情演奏郑、卫之音后,却在曲终之时演奏一点雅乐一样。这不是降低了相如的辞赋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