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段。药物的疗效与患者体质、药物质量、病原微生物及其他环境条件有密切联系。药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使用不当不仅产生毒副作用,还会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医药学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合理用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道德观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常决定着用药。因此,掌握用药的道德要求,是药物治疗的必然要求。药物治疗中的道德要求如下。
(1)认真负责。药物治疗要求有对患者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谨慎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既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能、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做到对症下药,合理配伍,又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种类、病程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药物、剂量,将药物的使用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对诊断不明的患者切忌滥用药物,尤其是在使用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时,应注意观察和询问患者的感觉,定期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症状,立即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2)谨慎用药。谨慎用药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因配伍不当而降低药品疗效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要注意用药的远期后果,不能为了追求近期疗效而盲目采用"大包围"的方法,致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不能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以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3)秉公处方。秉公处方就是要排除干扰,真正根据病情需要处方,不允许利用处方权牟取私利。尤其是在当前卫生经费紧缺、医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应当从防病治病的实际需要出发,不开人情方、大处方;更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滥用高价药、进口药、滋补药和一些与治疗无关的药物,尽力使有限的医药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4)注重疗效。注重疗效就是要调动患者的积极心理因素,提高用药的疗效。心理因素在药物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在用药时应积极调整患者的情绪,以保证药物应有的疗效。
(5)严格规定。要坚决抵制使用假、劣、变质、过期的药品,不得违规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以防止该类药物流入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在用药过程中,应随时接受药剂人员、护理人员和患者的监督,发现不当或错误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二)手术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有见效快、不易复发的优点。同时,手术治疗又具有不可避免的创伤性、特殊的技术性、较大的风险性和不可缺少的协作性等特点。手术治疗是一个过程,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都有相应的道德要求。
1.手术治疗的特点
(1)不可避免的损伤性。任何手术治疗,不论方案设计得多么巧妙,都是以一定的破坏性为前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手术治疗要有一定的伦理条件,手术方案的制订要实施最优化原则,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损伤等等。
(2)特殊的技术性。人们常说"外科医生一把刀",此话虽片面,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外科医生的能力与技术水平。手术的技术性强,难度较高,而不同手术的技术要求不同,由此,手术治疗充分体现了技术的特殊性。
(3)手术治疗的协作性。任何一台手术都需要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台上台下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较其他一些医疗关系更直接、更密切。重大手术要动用多科室、甚至全院的力量。协作是手术成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4)风险性。由于病情的多变,病人个体的差异,以及医学上存在的未知因素,任何手术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危重疑难病症的手术,病情更复杂、变化多而且快,风险很大,一旦发生意外或事故,将给病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2.确定手术的道德要求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家和医学伦理学的先驱者宋国宾在1932年就曾指出,选择手术有三个必要条件,即:非必要时不施手术,无希望时不施手术,患者不承诺时不施手术。
(1)手术必须确实需要。治疗方法很多,当其他治疗方法不能有效、或手术更能解除病痛时,有利于康复时,即手术在当前的条件下是最理想、最现实、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那手术就是必须、确实需要的。凡是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凡是手术后无生存希望,甚至可能加速其病情恶化与死亡的手术,或者尽管需要手术,但缺少手术条件等,都不宜手术治疗。否则,就违背了患者利益,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2)手术方案必须最佳。由于患者病情不同手术会不同,不同手术部位组织器官损伤程度、肢体残损、功能影响、整体效果等也会不同,因此,在确定手术时,必然会存在手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问题。方案的选择,必须是从患者利益出发,把手术的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损伤与并发症、全部治愈与部分治愈等反复比较,全面分析,权衡利弊。这就是手术对患者伤害最小,利益最大的选择过程。
(3)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当手术成为必要时,手术前主管医师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讲清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手术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等,待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履行签字手续后,方可进行手术。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突发性事故中的重度受伤者已处于昏迷状态,或者是无行为能力的人,又无法与其亲属或监护人取得联系,或者紧急状况下可能危及生命时,为争取时间、抢救生命,也可以打破常规,但应当作好相关的记录备查。
3.手术中的道德要求
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手术前精心制订手术方案,调整患者心理情绪,还在于手术操作过程,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道德要求。
(1)关心体贴、服务周到。面临手术时,病人通常比较紧张和恐惧,并对医生有"生死相托"之感。对此,医务人员要关心和体贴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做好心理辅导,使病人情绪稳定,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态度认真、作风严谨。在手术中,要始终保持严肃态度、全神贯注,避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问题,以保持手术室内的严肃和安静,防止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差错。如果手术中发生意外,要保持镇定,不能惊慌失措。同时,要做到作风严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手术中急救药品应准备齐全、位置固定、标签清晰,并保证功能完善、安全运转;手术缝合前,要认真清点纱布、器械等,保证完整无缺、万无一失。
(3)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手术是手术医师、麻醉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等人员的综合技术活动,手术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参加手术的全体医务人员要以病人利益为重,一切服从手术全局需要,相互之间要团结协作,切不可为突出个人价值而搞技术垄断,或将风险推给别人,或对出现的医疗差错推卸责任。
4.手术后的道德要求
(1)认真书写手术记录。手术结束后,手术者要认真书写手术记录。书写应及时、准确无误,对操作细节、病理发现、意外情况、有无过失性脏器损害等,都要一一记述清楚。手术记录是对手术过程的真实描述,具有法律效用。手术记录要认真负责,这是手术的要求,也是对手术者道德品质的考验。
(2)加强术后观察和治疗。手术后应严密、定时、仔细观察病人各项体征变化,设法减轻术后切口疼痛,注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手术治疗的效果有一个体现的过程,只重视手术台上的工作,忽略术后的严密观察、精心治疗的做法是不符合医学道德的。
5.手术治疗的特殊道德
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手术与尊重病人权利是统一的,即医务人员讲明情况后,病人大都能做到知情同意,并配合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就是病人有询问了解病情,接受、拒绝或选择治疗与治疗方案的权利。但如果这种拒绝有可能危及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时,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耐心地给予解释,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处理。手术治疗中的特殊问题,要求遵循特殊的道德要求。
(1)病人丧失自主选择能力时,可以不考虑本人意愿,通过征得监护人或家属的同意可进行手术。所以,当病人拒绝手术时,首先要对其自主选择能力进行判断,而这种判断是病人的拒绝是否有效和医务人员应采取何种对策的重要依据。
在一般情况下,自主选择能力的丧失有两种可能:一是危重病人,这是从病症角度考虑的,主要是因外伤引起的休克、或重要脏器损伤引起的自主选择能力丧失。二是发育期自主能力不具备,这主要是从年龄角度考虑的。参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可以认为:10周岁以下的病人尚不具备选择能力,应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来知情同意并作出选择;对于16~18周岁之间,但已参加工作,已有劳动收入的病人或18周岁以上的病人,应认可其自主选择权,即由自己决定是否同意手术;对于在10~16周岁之间,完全依靠父母生活的,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征求本人意见,但最好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来决定是否同意手术。
(2)对因病理性自主选择权丧失的病人即精神疾病患者,应将选择权转移给家属、单位或监护人,让其在听取医务人员介绍后代为患者作出选择。这样既保护了病人的健康利益,也维护了病人的权利。
(3)对于具有自主选择能力的病人,如果拒绝手术治疗,则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非急诊手术,应先弄清病人拒绝的理由,然后针对原因,做更细致的工作,包括劝说、解释、陈述利害等。如果仍然无效,则应尊重病人的选择,放弃或暂时放弃手术,代之以病人可以接受的其他治疗方案,同时作好详细的记录,并让病人签字。对于急诊手术,当手术是抢救病人的唯一治疗措施时,则可以不考虑病人的拒绝,在征得其家属或单位同意后,可立即进行手术。
(三)心理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机体疾病的影响日益凸显,并受到广泛地重视,心理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1.心理治疗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病人从医生那里得到的不仅是医学的技术性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关怀。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心理治疗的机制是通过改变病人的心理活动达到治疗目的,具体地是通过影响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等来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治疗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都是在以信任为基础的一种良好人际关系基础上,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人际沟通,目的都是获得心理健康的效果。但心理治疗不同于心理咨询,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象不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或正在恢复或已康复的病人。二是手段不同。心理治疗是依靠医疗器械、药物等并通过专业途径来实现的;而心理咨询是靠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以知识、经验、能力等的综合应用来实现的。三是目的不同。心理治疗是为了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手段,目的是直接治疗;心理咨询是帮助对象改变认知、改善情绪等的一种方法,目的是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
2.心理治疗的道德意义
心理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出了重要的道德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疾病的预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使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有了崭新的认识。实践证明,健康的心理对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良好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将有利于预防疾病的产生。
(2)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人患病后,对主客观的认识及情绪都会产生变化,表现为自控力差,焦虑、幼稚、易怒、猜疑等。心理治疗可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和情绪,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树立与疾病抗争的坚强意志,促进早日康复。
(3)有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心理治疗正是适应这一转变,扩大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而采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还会伴随着对心理治疗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3.心理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心理治疗不仅是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而且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治疗的广泛应用必然要求道德指导,心理治疗应遵守以下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