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精华(第一卷)
14264000000021

第21章 传世故事(4)

第四节 汉景帝平乱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后,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希望他们成为天子的屏藩。然而,新封的各国诸侯经过多少年惨淡经营,势力日渐强大起来,有些侯王便不再怎么恪守臣礼,有的甚至对天子宝座产生了觊觎之心。

汉高祖的哥哥刘仲的儿子刘濞(bì)曾经跟随高祖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因而被封为吴王。吴国地方广阔,统辖三郡五十三城;辖内物产丰富,鄣郡铜山蕴藏的铜,沿海地带出产的盐都很有名。刘濞便招聚天下亡命之徒,暗中偷偷地搞起铸钱制盐的勾当,这种隐瞒不报的行业不必交纳赋税,因而吴国的财政非常富足。

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刘贤入朝,得以侍奉皇太子饮酒博奕。刘贤为人骄横强悍,博奕时态度不恭,居然和皇太子争执起来。皇太子提起棋盘击打刘贤,失手把他打死。汉文帝命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吴国安葬,吴王刘濞生气地说道:“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长安葬在长安就是,何必送回来下葬!”接着又把遗体送回去葬在了长安。此后,刘濞日益不守藩臣的礼节,以有病为借口不去京师入朝。文帝知道他因刘贤事心怀芥蒂,称病不朝,常常责问吴国的入京使节。刘濞害怕文帝杀他,开始积极策划谋反。文帝也怕把他逼上梁山,便赏赐他倚几和手杖,恩准他年老不朝。刘濞这才放缓了谋反的步子。可是他在吴国内仍奉行施恩于民,收买人心的政策:因其地盛产铜、盐,故免去了百姓的赋税;对于自己出钱戍守的兵卒,给以相当于他应出的份额的金钱;每年还时常慰问有才能的人士,到他们的故里颁行恩赏;对从其他郡国逃过来的罪犯,一律收容并加以保护。如此四十余年,民众都愿意接受驱使。

太子家令晁错看到吴国势力日渐强大,几次上书文帝,劝说削弱藩国的势力,都未被采纳,而吴国日益横行无忌。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他又劝谏景帝道:“当年高祖刚定天下时,兄弟不多,儿子弱小,大封刘姓子弟,所以才封庶子悼惠王为齐王,下辖七十余城,封庶弟元王为楚王,辖四十余城,封其兄之子刘濞为吴王,辖五十余城。仅封此三人,就割去了天下的一半。现在的吴王以前因太子事怀恨在心,装病不朝,依法应予诛杀,但文帝不忍惩治,恩赐给他倚几和手仗。皇恩如此浩荡,他本应该改过自新。没想到他居然愈发傲慢骄横,到山中铸钱,煮海水为盐,引诱收容天下逃犯,图谋不轨。而今是削弱他,他也反,不削弱他他也反。如削弱他,他就反得快,祸患也就小些;如不削弱他,他就反得慢,但危害也就更大。”景帝采纳了他的主张,找了些借口,削除了楚王的东海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赵王的河间郡以及胶西王的六个县。

吴王刘濞怕景帝不断削除他的封地,就联合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反叛。景帝听说七国造反的消息后,派遣太尉条侯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发兵攻打吴、楚,派遣曲周侯郦寄领兵攻伐赵国,派遣将军栾布攻打齐地叛军,又派大将军窦婴屯后荥阳,监视齐、赵。

曾经当过吴国相国的袁盎与晁错关系极其恶劣,二人未曾在一个房间里说过话。晁错想趁七国作乱之机,逮捕袁盎,丞史以为不妥,晁错一时没有作出决断。有人密告了袁盎,袁盎惊恐不安,连夜去见老朋友窦婴,通过他面谒了景帝,劝景帝道:“听说吴、楚互相写信道:‘高祖分封子弟为王,给他们应有的土地,如今贼臣晁错却擅自迁过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所以他们才以造反为名,发兵西向,共诛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才肯罢休。如今之计,可只斩晁错一人,再派使臣赦免吴楚七国,恢复削夺的土地。这样的话,则兵不血刃而使双方罢兵。”景帝沉默了半天,终于做出了牺牲晁错的决定。过了十几天,景帝派中尉去召见晁错,中尉把晁错骗上车,拉到东市。结果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砍掉了脑袋。

但是,清君侧不过是吴王刘濞的借口而已,杀死晁错并没有使吴楚七国罢兵,正如刘濞对前去劝说他罢兵的袁盎所说的:“我已经成了东帝,还要跪拜谁?”于是他继续指挥军队,加紧攻打梁国。景帝设法以兵戎相见,让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领兵反击七国。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七国败北,七个国王被杀的被杀,自尽的自尽。晁错奉行的尊主卑臣、强于弱枝的策略在他死后取得了成功。

在此之后,谒者仆射邓先对景帝说道:“晁错担心诸侯强大,难以驾驭,所以请陛下削夺诸侯的地盘,借以提高天子的地位,这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计策。然而计策刚刚开始实行,晁错却突然被处以极刑。这种做法在朝内堵塞了忠臣的嘴巴,在朝外则替诸侯报了仇,下臣以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啊。”景帝听后,沉默良久,然后才说:“您说得对,我对此事也感到悔恨。”

(《史记·孝景本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