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列特维赞”号的故事应该从费城人查尔斯·克朗普说起,正是由于他在困境中坚持才最终取得成功,才能在30多年后获得俄国皇家海军第一艘在外国建造战列舰的合同。
查尔斯·亨利·克朗普生于1828年,是费城船厂创建人威廉·克朗普的大儿子。青年时代在海军学院学习了海军舰艇设计,1846年在他父亲的船厂里开始工作,1859年开始成为父亲商业活动中的重要帮手。
随后的几年里,查尔斯逐渐接管部分船厂的商业事务。美国内战时期克朗普设计了舷侧炮塔装甲舰的船体,内战时期美国只建造了两艘该型舰。之后还提出了建造相同的船体但改进船舷火力的装甲舰设计计划,但是美国海军的目光都被“班长”号铁甲舰所吸引,自然对他的意见不感兴趣。
费城船厂在战争期间只赢得联邦军队很少量的建造合同,不过当时人们没有料到战争后的20年间海军竟然没有任何订单建造新船!整个海军基本上停止了发展,主力舰只还都是内战时期或之前建造的。幸好费城船厂还接到些商船建造订单聊以度日。
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费城船厂唯一为美国海军建造的战舰就是1874年开工的“恐怖”号,理论上说是美国内战时期同名的那艘著名战舰的同型舰,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艘舰,这艘也是装备空气压缩炮的怪异舰艇之一。
转眼到了1878年,这一年克朗普遇到了一批正在美国船厂考察的俄国皇家海军官员,由于当时俄国正同土耳其作战,同英国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由于担心同英国也发生战争,俄国海军在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国寻找各种可以改装成为贸易袭击舰的商船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这些官员在费城船厂考察不久就买下3艘费城船厂已经造好的商船。
之后在费城船厂改造成辅助巡洋舰后加入俄国皇家海军。第4艘贸易袭击舰作为新舰开始在费城船厂建造。第二年查尔斯·克朗普在法国巴黎会见俄国海军部长时,这位海军上将对美国建造的这些舰只质量还是相当满意的。
威廉·克朗普死于1879年,查尔斯·克朗普成为船厂的总经理。进入19世纪80年代美国悄然开始了新海军的建设。约翰·瑞查船厂赢得建造第1艘新海军的钢铁战舰的建造合同。克朗普则得到了第二个,也是金额更大的合同,到1887年建造3艘舰艇。更多订单跟随而来,很快克朗普就展示了他在军舰设计建造方面的天赋。
克朗普在获得建造美国海军第l艘装甲巡洋舰“纽约”号的合同后,建议重新布置动力系统以增加军舰的水下防御,获得海军部的批准;“费城”号巡洋舰的动力部分也是克朗普设计的。说明其在舰艇设计方面尤其是动力部分设计还是很有天分的。
新海军的高速发展使得俄国皇家海军有机会重新了解这个造舰工厂。1893年巡洋舰“海军上将”号、“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睿恩达”号来到美国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哥伦布发现美洲300周年纪念活动。费城船厂负责维修这些舰船,一些舰队中的指挥官也借此机会顺便参观了这个船厂,其中就包括这支分遣舰队指挥官卡斯纳科夫。
这位俄国将军显然对船厂的效率和能力印象深刻,尽管当时船厂内5个船坞都停满了在建的船只,但是对俄国军舰的维修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当俄国舰队离开后克朗普仍然同这位将军保持着通信,借着这个关系也打通了和其他俄国海军高级官员之间的关节。
克朗普在战舰建造上的成就在19世纪90年代持续增长,费城船厂已经超过约翰·瑞查船厂成为全美国最成功的造船厂。截至1898年建造了那个时期美国全部11艘战列舰中的4艘,18艘巡洋舰中的7艘,两种舰只建造的总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船厂。除了这些之外,还为日本建造了“笠置”号防护巡洋舰,质量也是一流。但克朗普并不就此满足,他甚至有更大的梦想:将他的船厂建设成美国的阿姆斯特朗船厂!他曾经妒忌地说过:“阿姆斯特朗船厂不是造船的工厂而是海军的建造者!”妒忌之余又透出羡慕。
那个时期俄国海军都是在自己国家的船厂进行大型舰艇的建造,选择美国船厂建造战列舰最可能的解释是克朗普对当时国际形势和舰艇建造需求的了解。那时,英国在任何可能建造军舰市场上均占据着统治地位。日本的“笠置”号防护巡洋舰的建造只是出于亲善的考虑,日本还是会在他们信赖的英国船厂继续他们主要舰只的建造。克朗普的船厂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海军中没有建造机会。
另一方面,俄国是一个同法国结成大陆同盟对抗英国的国家,同时也是另一个高速发展海军的国家。与英国的长期不合使其不会向英国定购任何舰艇的。
1897年克朗普在杂志——《北美评论》上发表了名为新兴的海军力量的文章,他明确地在提示俄国领导人:日本在远东的海上力量快速增长,已经改变了远东地区力量的平衡。文章随后也被欧洲的报纸和杂志所转载,多少也触动了俄国人已经绷紧的神经。
远东的需要
克朗普的努力不是白费的,当然,除非俄国不需要国外建造的军舰。情况来源于远东海上力量的改变,面对惊人速度增长的日本海军,使得俄国特别的不安,尤其是在1898年俄国占领了旅顺,双方都开始视对方为一个潜在的敌人,早晚必有一战。
大清帝国在1894-1895年的日清战争战败,被迫割让辽东半岛,这个特许权引起欧洲国家的骚动,特别是圣彼得堡、巴黎和柏林的不满。之后俄国、法国、德国组成“三国干涉”:警告日本辽东半岛必须归还中国;给予朝鲜独立地位。由于没有能力对抗这三个欧洲大国中的任意一个,日本只有黯然退让。
日本的痛苦很快就变成了事实,日本人退出了辽东和朝鲜。不过为了赎回旅顺大清帝国又多付出了300万两白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愤怒的日本人立刻投入到新舰艇的建造上。日本新的造舰计划是到1905年完成6艘新建战列舰,包括2艘已经开始在英国建造的战列舰。6艘类似的战列舰将在远东水域成为压倒性的优势,成为东亚的海上霸主。
1898年3月俄国夺取了旅顺港,而且把已经开始建造的西伯利亚铁路终点站从沈阳延伸到旅顺,这引起了日本对俄国更加深刻的仇恨。俄国人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和韩国强烈的占有欲望。沙皇尼古拉二世无法控制自己对出海口的欲望,尤其是没有受到地理和强大海军封锁的港口。这位高兴的君主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努力没有白费,最终获得了不冻港!乌拉。”
但是旅顺这个不冻港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里没有强大的海军防御力量,俄国太平洋舰队实力此时并不强大。最大最现代的军舰就是装甲巡洋舰“纳西莫夫”号、“留里克”号,“俄罗斯”号;其他还包括防护巡洋舰“伏拉季米尔海军上将”号、“得米特里·顿斯基”和“帕米特·佐瓦”号。如果一旦发生战事,俄国的装甲巡洋舰搜索检查英国远东方面的船只,就会削弱乃至摧毁英国在远东乃至北美洲西海岸的海上贸易。为了应对日本海军的高速发展,俄国首先把在1895年开始建造的“佩特列维特”号,“奥斯利比亚”号调往远东,不过两舰属于那种可以在广阔的太平洋上长期巡航的二等战列舰,火力并不强大。
很快俄国人发现日本建造计划中装备305毫米主炮的战列舰比俄国在建的装备254毫米主炮的“佩特列维特”型战列舰强大得多。在没有获得旅顺港之前的1897年呈交的海军7年发展计划中,为了应付未来远东的威胁需要建造4艘新型战列舰,1898年3月22日沙皇的批复是额外再建造两艘战列舰,另外还为舰队建造16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完成这个庞大计划的时间竟然也是1905年。看来两个国家已经做好准备在1905年一战了。
不过计划是一回事,建造是另外一回事!俄国的波罗的海沿岸船厂已经装满了在建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俄国设计的舰艇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建造,而日本在英国建造的战舰可以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国外寻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建造战列舰,俄国海军早晚都要走这一步!
谈判
在决定利用外国船厂建造战舰之前,海军技术委员会(The Naval Technical Committee,简称MTK)已经做了部分基础的工作。首先是在1897年冬天到1898年春,建议将新的战列舰排水量增加到15000吨,以对抗英国和日本的新锐战列舰,已经建成的“敷岛”级,其排水量达到了14650——14850吨。不过到最后鉴于经济原因和旅顺船坞的限制还是将排水量限制在12000吨以内。
由于“佩特列维特”级微弱的火力,海军技术委员会决定将“波尔塔瓦”号作为新战列舰火力标准:4门305毫米主炮和12门152毫米副炮。相对11000吨的“波尔塔瓦”级,新舰增加的排水量可以用于改善动力系统,将航速提高到18节,并且采用双轴驱动取代“佩特列维特”级的3轴驱动的布置。
在1898年年初,海军技术委员会制定出防护计划。作为“波尔塔瓦”号改进型必要的改进还包括可以在10节航速下达到5000海里续航能力。在决定了火力和续航力这些要求后便开始考虑在国外的船厂建造新战列舰,海军部也发出多份邀请来竞争,不过最初的计划并不包括查尔斯·克朗普的船厂,只有盟国法国和关系良好的比利时、德国的船厂。
克朗普通过他的欧洲关系得到俄国计划向欧洲的船厂定购军舰的消息。其实早在1897年2月,俄国海军部就已经在询问法国和比利时关于在远东建造一个完整船厂的报价,地点可能位于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是项总值3000万法郎的超大计划。不过随后不久俄国占领旅顺便抽走了这个船厂计划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建造新的战列舰。
最早具体记载俄国人计划是在1898年2月克朗普和中间人的书信中,当中提到克朗普将支付10%的佣金,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由此也可以看出克朗普十分重视俄国人的采购计划。而克朗普收到的回信显然使这位船厂主人激动万分:俄国人准备建造30艘驱逐舰,5或者6艘2500到3000吨的小型快速巡洋舰,1艘5000到6000吨大型巡洋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1座船厂以修造远东舰队的舰船使其不必返回欧洲进行维修。
通过中间人美国驻法大使的游说,以及克朗普自己和俄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联络,1898年3月29日克朗普以1878年为俄国建造辅助巡洋舰船厂代表的身份获得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俄国皇家海军官员宴会。宴会在4月9日举行,也就在克朗普和海军部认真商谈建造问题的前一天。会上克朗普也同当时的海军部长进行了会谈,这位将军最终同意了克朗普进行投标。
克朗普和他的设计人员开始就建造一艘战列舰展开讨论,准备以船厂接近完工的11340吨“依阿华”号为基础进行设计。选择“依阿华”号的原因很有趣:首先对克朗普来说这艘舰比较熟悉,因为此舰是在他的船厂建造的;其次是它有些类似俄国战列舰“波尔塔瓦”级,舷侧甲板上装备强大的二级主炮,而且能够在10节航速下航行4500海里,这些都符合俄国人的口味。
另一方面,由于俄国人坚持要求用“佩特列维特”级作为参考来设计“列特维赞”号和“波将金”号。海军技术委员会原本更加青睐于法国的船厂来建造战列舰,而且认为德国的克虏伯船厂和意大利的安萨尔多船厂建造质量也很好,两个国家关系也不错,也是可以的选择。自然对遥远的大西洋对面国家来的克朗普草案有诸多不满,谈判进行得很不顺利,克朗普和海军技术委员会有相当大的分歧,不过克朗普最终还是在俄国海军的高级官员的帮助下抢在竞争船厂谈判人员来到圣彼得堡之前就将建造预合同拿下。
经过克朗普和海军技术委员会协商后,新舰要求如下:排水量不超过12700吨,吃水不超过7.9米。武装4门40倍径305毫米主炮(2两双联),12门45倍径152毫米副炮,20门76毫米炮,20门47毫米炮,6门37毫米炮,两门63.5毫米行营炮。装甲为克虏伯装甲,主装甲带超过水线长度的2/3长,229毫米厚,上甲板装甲152毫米厚。航速18节。
克朗普获得批准可以比最初预定的12000吨的排水量增加700吨,但是其他的指标必须严格执行,尤其是18节航速,而且还必须以此航速维持连续12小时的航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克朗普提出使用尼克劳斯水管锅炉,俄国皇家海军使用尼克劳斯锅炉的舰艇只有一型,炮舰“卡波”号,其他类似舰艇都使用贝勒维尔水管锅炉。
克朗普采用尼克劳斯锅炉的原因在其日记中是如此说的:“海上力量不应屈从于专门的锅炉,现今的水管锅炉还处于发展试验阶段,并不完美,单一的锅炉会造成垄断,这样做在技术上是不明智的。”实际上克朗普拥护尼克劳斯锅炉的主要原因是其锅炉在美国地区有代理商!不过海军技术委员会全然不顾这些理由仍然拒绝使用尼克劳斯锅炉,最后还是在海军部长的直接干涉下才勉强同意。
“列特维赞”的基本设计来源于俄国皇家海军的需求胜于克朗普在美国海军战列舰建造上的知识。实际上“列特维赞”号的设计和同时期的美国战列舰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例如:主甲板后倾斜防护甲板起初并没有被美国海军所采用,美国海军直到1901年的“弗吉尼亚”级战列舰才开始采用。不过克朗普在设计中的作用不应被低估,至少他把航速和续航力提高很多,当时18节的航速属于高速,并没有多少战列舰能够达到,并且结构上的安排和船体都是彻底重新设计的。
在初步的设计获得通过后,事情的进展很快。1898年4月23日克朗普获得建造供应管理委员会关于建造l艘战列舰和l艘防护巡洋舰的合同,同年俄国在海外定造的军舰还包括德国克虏伯厂的5905吨的“阿斯科列德”号,伏尔铿厂的4艘6645吨级巡洋舰首舰“鲍卡伊尔”号以及希肖厂3080吨的“诺瓦克”号。5月2日克朗普承造合同获得沙皇的正式批准,巡洋舰后来被命名为“瓦良格”号。
合同规定巡洋舰20个月内完工,战列舰30个月内完工。另外取得的让步是试航时锅炉可以使用强制通风来增加输出功率,而之前俄国海军舰只试航时都是使用锅炉正常输出来进行测试。战列舰合同金额434万美金,巡洋舰合同金额213.8万美金。
建造
在克朗普和俄国合同签字后的第3天,美国和西班牙爆发战争。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成于5月1日将驻扎在菲律宾马尼拉海域的西班牙舰队歼灭,而此时克朗普正在返回国内的途中。当他在5月12日抵达美国后首先做的事就是向俄国海军发电报保证合约照常进行,不会受船厂中正在建造的美国最新战列舰“阿拉巴马”号的干扰,俄国舰只将严格按照合同时间完成建造。
由于合约要求30个月内完成战列舰,所以克朗普的工厂不能浪费任何时间。甚至在克朗普本人在离开圣彼得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口造船所用的原材料。最有趣的订货是1899年11月6日,还同俄国海军部签订合同,在俄国国内的工厂来生产甲板装甲,因为美国海军并没有生产和装备这种含镍的装甲板。
合同上明确写到试航的时候可以使用锅炉强压输出,也是海军部长对克朗普的让步,但是俄国皇家海军的工程人员并不喜欢强制通风的方法,他们仍然相信这样做会损伤锅炉。俄方代表则坚持要求试航时主机正常输出。克朗普仍然坚持遵守合同不接受这些意见,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不过俄方代表还是没有办法,最终仍然是克朗普获得胜利。
1898年底第一批工程设计图纸被送往圣彼得堡,同时船体开始在船台上开始铺设,船体编号300。不久俄国就将该舰命名为“列特维赞”号。在1899年7月29日开工时,船台上已经为其准备好整整1000吨的钢铁。不过建造过程中麻烦多多,其中1899年8月船厂爆发包括机械工人、锅炉工、铁匠等在内的罢工!罢工一直持续到1900年的春天,多少也影响了建造速度。
1900年10月23日,“列特维赞”号下水。下水后船厂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瓦良格”号的建造,这艘巡洋舰已经快到完工的时间了。1901年10月,由于俄国制造的主炮方面的困难,船厂没有安装主炮便安排“列特维赞”号进行试航。1902年1月17日船体在船厂码头出现倾斜,经过船厂人员测算得出正常排水量应该是12409.93吨,而设计重量为12745.56吨,并且重心超出93.3厘米。之后克朗普决定在舱底加水227吨,保持稳性。
“列特维赞”号有双层舰底,夹层位于机舱下方0.9米和305毫米主炮弹药库下方1.5米。舷侧舰体到机舱有4.5米煤舱作为辅助防御。“列特维赞”号有15个横向舱室,最中间的便是机舱。
武备
“列特维赞”号战列舰主要火力是装备在前后2座双联炮塔内的4门40倍口径1895年式的305毫米火炮。射速40——45发/分,每门火炮备弹77发。相对于日本和英国战列舰主炮的重型炮弹,俄国人的火炮采用发射较轻的炮弹,可以获得较高的初速和更好的穿透能力。对比英国1893年开始装备的305毫米Ⅷ型主炮和日本EOC G/G1型主炮,俄国人在中近距离上还是不差的。
炮塔原本是和舰体分开的合同。克朗普最初希望最好是投标决定,当时还传出可能装备具有美国风格的主炮塔。但是在1898年7月举行的俄国海军技术委员会的会议上还是决定在俄国国内兵工厂进行制造,原因竟然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厂质量更好些!分解开的主炮塔在1901年10月运到船厂组装,这项组装工程也额外花费了船厂5万美元。
中型火炮群由12门仿法国加纳特45倍口径152毫米速射火炮组成。其中8门设置在主甲板的炮塔内,4门则在上甲板的炮塔中。火炮初速792米/秒,射速3到4发/分,备用弹药2400发。由于俄国士兵没有操作复杂机械的习惯,克朗普在副炮塔火炮射击前设置两道甚至三道保险,保证开炮前俄国士兵可以不受伤害。这样一来,使得火炮相对其他国家同类火炮射击速度稍微慢些。
重型反鱼雷艇炮群由20门50倍口径75毫米仿法国加纳特式火炮组成,14门安装在主甲板预制的开口中,其中4门位于每侧舰首到第1座152毫米副炮炮塔之间,最后1座152毫米副炮炮塔到舰尾间3门;另外6座同样位于上甲板,每侧3门,全部在上甲板两座152毫米炮塔之间。每门备有弹药325发。
轻型反鱼雷艇炮群由24门哈乞开斯43倍口径47毫米速射炮组成,每门备弹125发。上层建筑前后上各4门,另外的8门位于上层建筑的尾部。剩下8门中前后战斗平台各3门,另外的两门在桅杆平台。还有6门哈乞开斯23倍口径37毫米轻型火炮,位于舰桥两侧,每门备弹200发。另外也搭载两门63.5毫米行营炮,每门备弹200发。
虽然不适用但“列特维赞”号也装备6具381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水上,两具水下,装备有17枚阜姆产鱼雷。
“列特维赞”还可以搭载45枚水雷,并且装备有6具75厘米大型探照灯。
火控系统在试航返回俄国后安装。应用电动指示器刻度盘参数转换目标射程和参数,可由在指挥塔里的射击指挥员指挥单个火炮或全部火炮射击,比机舱呼叫的那种报话筒先进不少。距离测定是由千分尺,类似六分仪的设备提供,主要是通过敌舰上显著特征来估量角度,如水线到桅顶的实际高度已知,利用千分尺得到个角度就可以计算出敌舰的距离。以至于俄国海军舰只上都携带有记载的外国军舰不同特征高度的参考书。
和同时代的战列舰一样,“列特维赞”在设计中也携带有两艘三等鱼雷艇,通过艇首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鱼雷。共有5艘这样的鱼雷艇在新泽西州船厂建造。每艘都携带有艇首发射的鱼雷1枚和1门向前的小口径速射炮。历史上战列舰搭载的三等鱼雷艇战果不是很多,除了日俄战争时期日本“三笠”号有过击沉驱逐舰的经历,其他都是碌碌无为一生,只作为交通艇使用。
防护
“列特维赞”防御装甲全重3300吨,占正常排水量的25.8%。所有垂直装甲都是克虏伯强化钢加工而成,水平防御装甲则是哈维镍钢装甲。主装甲带位于机舱上方,厚达229毫米,延伸到船体边缘逐渐减少到127毫米;沿设计水线上方0.91米处长78米,高1.78米。在这之上是上甲板装甲带,厚度152毫米,高2.29米。上甲板装甲带和主装甲带长度一致。隔离舰头和舰尾部分的是厚度为178毫米的防护隔离舱。
主炮塔外部装甲厚127毫米,两门火炮中间保护装甲厚37毫米;上甲板火炮外侧装甲127毫米,内部是半圆形隔壁,厚37毫米。
首尾主装甲带和上甲板装甲带之间垂直位置也有51毫米均制装甲防护。舰首和舰尾的指挥塔也有76毫米装甲保护。305毫米主炮塔侧面和正面的装甲厚229毫米,顶部装甲厚51毫米,上甲板装甲带上的炮座厚203毫米,从上甲板装甲带到主装甲带之间的炮座装甲厚102毫米。指挥塔外侧装甲254毫米。
机械与试航
“列特维赞”的机械设备由两个三胀往式复蒸汽机组成,发计输出功率11767千瓦。蒸汽机气缸直径分别为97.8厘米,106.7厘米,233.7厘米,分别为放置高中低压力气缸。24个尼克劳斯锅炉在18个大气压下提供蒸汽输出。
海军技术委员会迫于海军部长的压力才接受的尼克劳斯锅炉,不过对于是否能够正常使用还是存在怀疑。“瓦良格”号装备的尼克劳斯锅炉在后来的使用存在大量的问题,熟练操作才可能达到设计航速。在仁川海战中,“瓦良格”号航速始终无法达到理想航速,因为30个锅炉中只有22个可以正常使用。美国海军后来使用的经验也是相同的,尼克劳斯锅炉最初装备在美国“缅因”号战列舰上,经过测试发现煤的消耗很大,在1910年的时候也更换了锅炉。“列特维赞”号唯一有记录的一次锅炉故障发生在返回俄国途中。
在“瓦良格”号的试航过程中,和“列特维赞”号相似的锅炉设备取得了巨大成功,航速出乎意料的高,所以克朗普和俄国方面对战列舰的成功也都抱有很大的期望。首次的动力和火炮测试于1901年10月在特拉华州外海进行。航速达到了17节,火炮测试也令人满意。随后“列特维赞”号返回克朗普船厂为正式的海试做最后的准备。
经过在布鲁克林海军船厂入坞后,“列特维赞”号在10月17日启程前往波士顿,正式海试的地点是美国海军安尼角线路。埃德温·克朗普,查尔斯的弟弟和工厂代表随船同行,在航行到波士顿途中小克朗普命令锅炉工使用了强制通风全速航行,这点并没有经过俄国官员的同意,也令他们大吃一惊!在这个暴风雨的夜晚航行中,最初的结果看起来也超过任何人的想像。《纽约时报》的记者是这样记载的:“战舰的速度很快,航行中有1个小时航速达到了19节,其他的时间也绝对不低于18节。”
不过事情不如想像中这么好!在10月21日到24日的进一步测试中,由于受到环境的限制,尽管使用了强制通风和精选的司炉人员,使动力系统的最大输出达到12585千瓦,大大超过合约要求的11767千瓦,但是俄国官员依照计算的结果却是:航速从未超过17.99节。经过争论计算的结果是“列特维赞”号的航速象征性地改为18.01节。
似乎是航行到波士顿的旅程中高速航行都归功于暴风雨中的狂风,狂风使“列特维赞”号的航速加快。克朗普和海军技术委员会关于航速的争论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海军技术委员会最终同意在“列特维赞”号返回波罗的海后再次进行海试。不过这第二次的海试并没有进行,17.99节就成为“列特维赞”号记录在案的最大航速。不过应该注意到得到海试结果的同时,海军技术委员会对“列特维赞”号在服役过程中是否能达到这个航速还是明显的怀疑,他们觉得实际的航速还要稍微慢些。
服役
“列特维赞”的名字首次在俄国海军中出现是在1790年俄国人俘获的瑞典62门火炮战舰“列特维萨”号时。“列特维萨”在瑞典语中的意思是正义。“列特维赞”号于1902年3月23日在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率领下正式加入皇家俄国海军。由于舰在到美国接“瓦良格”舰的时候出现了相当多的逃兵,“列特维赞”号上的全体士兵仅仅在服役前不久才从俄国坐船到达美国。这一年的4月13日“列特维赞”号离开美国返回俄国,中途停靠在法国瑟堡加煤。6月14日,在从瑟堡前往喀琅施塔得途中,舰上的一个锅炉水管爆裂,6名司炉工受伤,其中的3人后来不治,这也是“列特维赞”号在俄国海军短暂服役期间唯一的一次锅炉故障。
到达俄国后首先的工作是在圣彼得堡安装无线电设备。随后同“瓦良格”号巡洋舰前往塔林,8月6-8日作为俄国强大舰队中的一员参与了德皇威廉二世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会面。在塔林港内的军舰中,“列特维赞”号和“瓦良格”号舰身白色,其他军舰则全部是黑色,也使得两舰格外引人注意。这次会晤的结果是德国成功地把俄国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远东,而“列特维赞”号的命运也注定要前往远东防备可能的战争。
当“列特维赞”号在美国建造的时候,试验性质的海上加煤设备就已经安装在了舰上,夜晚航行时也可以使用。方法是在舰上的主桅使用绞盘和缆索连接到运煤船的前桅,将煤篮从一艘舰上传送到另一艘舰上,只是速度比码头装煤慢很多,应急的时候还是可以使用一下。1902年8月30日,“列特维赞”号测试了这一加煤设备,以老式辅助巡洋舰“阿泽拉”号作为运煤船给“列特维赞”号进行加煤试验。另外,还测试了“列特维赞”号给随行驱逐舰加煤。无疑测试获得了成功!第二太平洋舰队的10艘较大型的军舰后来也相继安装了这种传送装置。在离开波罗的海前往远东之前,“列特维赞”号将这套装备留给了战列舰“伟大的西索依”号。
11月13日“列特维赞”号同战列舰“胜利”号、巡洋舰“帕拉达”号、“狄安娜”号和“鲍卡伊尔”号离开利拉维港前往远东。不过分遣舰队并没有一起达到远东的旅顺:“列特维赞”号、“帕拉达”号在1903年5月4日抵达旅顺港,“狄安娜”号和“鲍卡伊尔”号则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
1904年2月8日晚,“列特维赞”号同“帕拉达”号在旅顺口外停泊地执行探照灯巡视停泊场的任务,也正是由于探照灯在黑暗中来回扫射引起日本驱逐舰的注意。“列特维赞”号的观察哨注意到两艘不明来历的鱼雷艇高速驶向本舰,立刻敲响警报器,但是为时已晚,22时35分(俄国时间)1枚来自日本第一驱逐舰分队的鱼雷命中了“列特维赞”号靠近港口一边的右侧船舷鱼雷舱,“帕拉达”号也被鱼雷击中,“帕拉达”号旁边的“胜利”号也被鱼雷击中。鱼雷在“列特维赞”号船舷上开了个220平方英尺的大洞,大量海水进入。鱼雷舱中的5名士兵阵亡,主机熄火。很快船体****11°;
舰长下令向相反方向的弹药库注水,倾斜随之矫正到5°。中雷后的45分钟后重新生火,不过进水仍有2200多吨。“列特维赞”号企图驶进旅顺港,但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推进轴被猛烈地震动所扭曲,所以“列特维赞”号只能乖乖地搁浅在“帕拉达”号身边。不过中雷后,所有俄舰和陆上炮台猛烈还击,迫使紧随的日本其他驱逐舰在较远距离发射鱼雷,没有给俄舰造成更大的损失。不过由于这次行动2艘战列舰均受到重创,俄国舰队主力舰只减少到5艘,并且还有1艘是装备254毫米主炮的二级战列舰,实力不如日本海军,之后一段时间基本上只能在旅顺口外一带活动而不敢正面交手。
“列特维赞”号停留在旅顺港的入口处,倒是可以预防对港口的任何偷袭了。2月23日晚到24日凌晨,日本第一次阻塞旅顺港行动中,“列特维赞”号的速射炮和探照灯对狙击日本的阻塞船行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列特维赞”号的探照灯一边瞄准阻塞船使其舰上人员无法观察前方情况,一边引导驱逐舰和舰上的火力猛烈开火,外围掩护的日本鱼雷艇无法接近,日本的阻塞船或被击沉或被逼自沉在航道外,只有广濑指挥的“报国丸”号在航道附近沉没,其他舰只没能完成阻塞任务。
3月8日,“列特维赞”号简单维修堵住漏洞后慢速驶进旅顺港,开始一段时间的维修。不久之后的27日,日军开始了第二次的阻塞行动,由于“列特维赞”号已经驶进旅顺所以只有值班驱逐舰和炮舰对阻塞船进行反击,效果不是很好,多艘船只在航道附近自沉,使得舰队出港航道十分狭窄,整个舰队出行时间更加漫长,之后的几次突围也正是由于出港时间长才被日本舰队发现,追击、阻截的。
由于旅顺大坞尺寸不足以装下受伤的“列特维赞”号,工程人员将木材做成大桶,安装在鱼雷炸开的洞上,用水泵把水抽出再将钢板一块块焊接。6月3日“列特维赞”号完成修理,重新加入战斗序列。由于旅顺陆路外围战况不利,俄军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逐步撤退,俄国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海军上将命令港内的舰队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军少将维特格夫下令将搬到山上要塞的火炮运回舰上,准备出航。6月23日凌晨舰队开始出港,首先是派出7艘驱逐舰击退监视的日本驱逐舰。中午时分“列特维赞”号随同舰队出航到外停泊场,由于驱逐舰发现日本海军布设的水雷而延误了部分时间。远处监视的日本巡洋舰也来到旅顺港外,发现俄国整个舰队已经出航,接着日本舰队主力从长山列岛的停泊场启航。下午6点俄国舰队前哨舰发现联合舰队主力,如果维特格夫不计后果乘夜暗突围,很有可能整个舰队突围成功,但是维特格夫未发一炮便全部退回旅顺港。回航途中“塞瓦斯托波尔”号战列舰还触发了1枚水雷,水线下炸开个大洞。这次突围以彻底失败告终。
随着日本陆军一步步的进攻,“列特维赞”号于7月14日率领部分驱逐舰、炮舰进入塔河湾,炮击日军,两小时后发现日本巡洋舰,担心日本主力舰队来袭,各舰开始撤退,在港口入口处“巴彦”号装甲巡洋舰触雷受到重创。
日本陆军进展迅速,7月底占领旅顺外围部分山头,日本炮兵将港口地区划分成格,开始向港内的军舰射击,舰队早晚要被炮弹摧毁。8月7日俄国沙皇亲自下令旅顺的海军舰艇突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次可不是远东总督的命令,而是沙皇的命令!
维特格夫怎么都得听令,真的行动要开始了!8月9日“列特维赞”号被7枚120毫米炮弹击中。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轻伤,停靠在旁边的l艘司令艇沉没,舰体水下部分也有弹孔。很快进水超过400吨,倾斜1°,第二天仍然有水渗入舰内。10日,旅顺的俄国舰队开始驶出港口。出发前舰队司令海军少将维特格夫允许“列特维赞”号一旦受创的话可以返回旅顺港。
8月10日爆发黄海海战,“列特维赞”号舰上还缺少两门152毫米、两门75毫米、两门47毫米以及6门37毫米火炮,这些火炮被作为防御力量部署到陆地上的防线中。旗舰“太子”号列在战线首位,“列特维赞”号紧随之后为二号舰,同行的还有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以及部分驱逐舰。舰队从早上4时30分开始出港,足足用了4个小时整个舰队才驶出旅顺港。11时30分,日本舰队的主力舰出现在俄国舰队前方,随着距离的接近双方开始互相炮击,由于推算错了俄国军舰的航速,联合舰队错过了俄国舰队,不过马上利用速度上的优势追上俄舰。16时30分战斗在平行航向上的两个纵队之间爆发!
日本舰队的火力集中射击旗舰“太子”号和“曙光”号战列舰,俄舰则集中火力射击东乡的旗舰“三笠”号。由于此时太阳开始落山,夕阳的余晖使得俄国舰队射击精度降低了很多。17时1发305毫米炮弹中命中了俄国旗舰“太子”号战列舰上下舰桥之间,维特格夫及数名军官士兵当场阵亡。
不过舰队仍保持原航向,“太子”号并没有将舰队司令阵亡的消息传给其他舰只。17时45分又1发305毫米炮弹击中“太子”号的指挥台,打倒了前桅,弹片炸坏了转舵装置。由于轮舵偏左,“太子”号失去控制脱离了战线。
“列特维赞”号紧随旗舰转向,后续舰只纷纷躲避,战线开始凌乱,日本舰队的火力全部射向“太子号”,“列特维赞”号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很快意识到旗舰的严重处境,转舵径直驶向日本舰队,试图吸引日本舰队火力,这样或许能为舰队争取时间继续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日舰开始集中火力射击“列特维赞”号,距离日舰4000码时,“列特维赞”号前主炮炮塔被炮弹命中,无法转向。接着指挥塔中弹,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重伤,不过辛斯诺维奇上校仍继续指挥战斗。
随后“曙光”号上的舰队副司令鉴于本舰受创严重开始转向返航。后来大部分的舰队舰只包括“列特维赞”号也随之返回了旅顺,而“太子”号则趁乱避开了日本舰队驶进了胶州湾。这次战斗中“列特维赞”号被日本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和装甲巡洋舰的203毫米主炮命中18发,其中水下两发,6名水手战死,包括舰长本人43人负伤。前主炮和两门152毫米火炮也需要维修一段时间。不过如果没有“列特维赞”号的出击,或许日舰的火力会给更多舰艇以重创,舰队的命运也不得而知。这次战斗也暴露出俄国人的决心还是不够,马上就要天黑,舰队还是有很大机会突围的。
剩下的时间里,分舰队没有太多的故事。很多舰上的轻型火炮被拆下用作陆上防御武器。包围旅顺后日本海军炮队就一直向港内舰艇射击,不过没有观测点只能把港口划分成格胡乱射击。10月1日“列特维赞”号被l枚279毫米榴弹击中。直到12月5日,日军攻占203高地后形势有了变化,在203高地上日军可以俯瞰整个港区,海军炮队开始对港内舰艇逐一瞄准射击了。279毫米攻城榴弹炮也开始发挥威力,港内残存舰只的末日来到了!“列特维赞”号很快就被多发榴弹击中,至少有l发击穿了锅炉舱。12月6日,终于沉没在港口西侧的浅水区。
1905年1月2日,“列特维赞”号的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代表海军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一年9月22日日本将“列特维赞”号打捞出水,并且拖往佐世保船厂。维修从1906年1月一直持续到1908年11月。舰桥上的战斗平台连同火炮被拆除;保留的轻型火炮也被日本制式的火炮所替代,尼克劳斯锅炉则被日本自己研制的高原式水管锅炉(尼克劳斯锅炉的小改进型)所替换。被重新命名为“肥前”号,随后编入佐世保镇守府。
一次大战爆发时,“肥前”号正停泊在佐世保军港内。1914年10月初前往艾斯奎茅加强那里脆弱的英国分遣舰队保护北美洲沿岸的商业活动。由于日本海军认为斯佩海军少将的亚洲分遣舰队正在朝这个方向开进,10月底时“肥前”号在航行途中绕过火奴鲁鲁以避开德国在当地的炮舰,据情报说德舰曾经在10月15日出现在那里。
1918年“肥前”号经常出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其他俄国在太平洋一带的港口,协助那些在俄国国内战争中参战的日本干涉军。1921年9月1日“列特维赞”号改为一等海岸防御舰。由于《华盛顿条约》生效,1922年4月,“列特维赞”号在佐世保港解除武装,最终在1923年9月退役,1924年7月在丰后水道作为炮术射击靶舰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结语
“列特维赞”号是那个时期的战列舰中性能比较突出的一艘,事实上也是美国的下一级战列舰“缅因”级的原型。美国海军采用这样的设计建造的最初意图便是它的高航速,只要保证高航速和最大的装煤能力即可。当时美国海军的战列舰最快也只有16节,所有提交的新舰设计中没有能够超过克朗普船厂提出的计划!尼克劳斯锅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有安装了它才可能达到18节的航速。
事实上“缅因”级在尺寸、外表特征上非常接近“列特维赞”号,确切地说更像是在黑海建造的“列特维赞”号改进型“波将金”号。更加强大的火力和低矮的后甲板,这些特征也一一在“缅因”级上得到体现。不过两者最大的不同,也是俄国海军和美国海军在防护装甲安装上的不同:“缅因”级主装甲带较薄,不过不包括向舰尾方向的装甲,舰尾没有水线防御装甲,而且还多装备两门152毫米炮。
这样,圣彼得堡俄国海军技术委员会所选择的样式最终出现在一级美国战列舰上,也算是另外的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