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14254200000015

第15章 建功引退看准时机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第五

孔子谈论南容:“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总有官做,不被免职;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也没有遭受刑罚。”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感悟一点】

人的一生,都有水涨船高和水落船泊的时候,这不仅跟人自身有关,更是由各种外部因素决定的。因此,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和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对于人的生活、事业,乃至一生的命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真正的聪明人总是会让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结果一生顺风顺水。

谀臣变谏臣的裴矩

如孔子所说,“有道”或“无道”,都是一种世道,同时也是人所处的大环境,对于一般人,外界大的动荡往往会对他造成伤害,但倘若能认清局势变化加以利用,就能够像玩冲浪的人那样,随波起伏而不伤毫毛,并且“尽兴”地大获其利。由隋入唐的裴矩,就是这样一个“代代红”的人物。

裴矩一生侍奉过北齐、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共三个王朝,七个主子,他在每一个主子手下都很得意。

他看出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便想方设法挑动他拓边扩土的野心。他不辞辛苦,亲自深入西域各国,采访各国的风俗习惯、山川状况、民族分布、物产等隋况,撰写了一本《西域图记》,果然大得炀帝的欢心。一次便赏赐他五百匹绸缎,每天将他召到御座之旁,详细询问西域状况,并将他升为黄门侍郎,让他到西北地区处理与西域各国的事务;他倒不负所望,说服了十几个小国归顺了隋朝。

有一年,隋炀帝要到西北边地巡视,裴矩不惜花费重金,说服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酋长,佩珠戴玉,服锦衣绣,焚香奏乐,载歌载舞,拜谒于道旁;又命令当地男女百姓浓装艳抹,纵情围观,队伍绵延数十里,可谓盛况空前。隋炀帝大为高兴,又将他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裴矩一看他这一手屡屡奏效,便越发别出心裁,劝请隋炀帝将天下四方各种奇技,诸如爬高竿、走钢丝、相扑、摔跤以及斗鸡走马等各种杂技玩耍,全都集中到东都洛阳,令西域各国酋长使节纵情观看,以夸示国威,前后历时一月之久。在这期间,又在洛阳街头大设篷帐,盛陈酒食,让外国人随意吃喝,醉饱而散,分文不取。当时外国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出这是浮夸,是打肿脸充胖子,隋炀帝却十分满意,对裴矩更是夸奖备至,说道:“裴矩是太了解我了,凡是他所奏请的,都是我早已想到的,可还没等我说出来,他就先提出来了。如果不是对国家的事处处留心,怎么能做到这一点?”于是一次又赐钱四十万,还有各种珍贵的毛皮及西域的宝物。

裴矩个人是既富且贵了,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场讨伐辽东的战争便是在裴矩的唆使之下而发动的,战争旷日持久,屡打屡败,耗尽了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致闹得国敝民穷,怨声四起,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而当义兵满布、怒火四起,隋炀帝困守扬州、一筹莫展之时,裴矩看出来,这个皇帝已是日暮途穷了,再一味地巴结他,对自己会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要转舵了,将目标转向那些躁动不安的军官士卒了。哪怕是地位再低的官吏,他也总是笑脸相迎。他并且向隋炀帝建议:“陛下来扬州已经两年了,士兵们在这里形单影只,也没个贴心人,这不是长久之计,请陛下允许土县在这里娶妻成家,将扬州内外的孤女寡妇、女尼道姑分配给士兵,原来有私情来往的,一律予以承认。”

隋炀帝对这一建议十分赞赏,立即批准执行,士兵们更是皆大欢喜,对裴矩赞不绝口。纷纷说:“这是裴大人的恩惠!”到将土们发动政变,绞杀隋炀帝时,原来的一些宠臣都被乱兵杀死,惟独裴矩,士兵们异口同声说他是好人,得以幸免于难。

后来他几经辗转,投降了唐朝,在唐太宗时担任吏部尚书。《也看到唐太宗喜欢谏臣,于是摇身一变,也成了仗义执言、直言敢谏的忠臣了。

唐太宗对官吏贪赃受贿之事十分担忧,决心加以禁绝,可又苦于抓不住证据。有一次他故意派人给人送礼行贿,有一个掌管门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绢,太宗大怒,要将这个小官杀掉。裴矩谰阻道:“此人受贿,应当严惩。可是,陛下先以财物引诱,因此而处极刑,这叫做作人以罪,恐怕不符合以礼义道德教导人的原则。”

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召集臣僚说道:“裴矩能够当众表示不同的意见,而不是表面上顺从而心存不满。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这样,还用担心天下不会大治吗?”

裴矩的聪明之处在于善于“见风使舵”,但他这种转变是高智商、高水平的,是以准确把握人心趋势,细心揣测上司心理为基础的。当然,我们可以学他那种“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戮”的手段,做一个世俗的聪明人;但对于他助隋炀帝为虐的做法,则应加以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