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1]为学:钻研学问。
[2]日益:日日有所增益。
[3]为道:钻研大道。
[4]日损:日渐精简。
[5]以至于:直至。
[6]取:管理。
[7]不足以:不可以。指不具备治理天下的资格。
【译文】
追求学问天天增益,离大道的距离越来越短。一步一步,最后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就无所不能了。治理天下必须无所事事,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解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学习的越多,与“无为”的距离就越近,最后就没有什么可以学的了,这是学问的最高境界。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很多知识,刚开始学的时候发现知识真多,比如项目管理,九个知识领域,无穷无尽的名词解释,不头晕才怪,但等你学完,才发现不过如此,顺着项目操作的流程看下来就简单了,所以到这个地步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没什么好学的了。而这个时候你对项目管理的把握已经“无不为”了。也如同武林高手的“无招胜有招”。
当然,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以至无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但即使这样,我们普通人也达不到。怎么办呢?做任何事情都要尽量接近“无为”。
日本著名科学家系川英夫在他所著的《一位开拓者的思考》一书中,讲了一段极富哲理的话:“人生的重挫酷似翻船,为使身体不致由水流动力紧紧地吸附于船底,造成窒息性死亡,就要落水后借助坠落的劲儿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然后再顺着水流浮出水面,以求摆脱葬身鱼腹的命运。人生处于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的环境并暗中积蓄力量。”
这里的“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看上去好像非常消极,一副听天由命,不再挣扎的样子,但却是死中求生的正确选择。如果不顾客观情势在坠水之后就拼命地胡乱扑腾一番,那倒会事与愿违,落得一个葬身鱼腹的下场。
一个是“无为”――不作挣扎,一个是“有为”――拼命挣扎。无为者生,有为者死。这就是“无为而为”的神妙。
“无为而无不为”,这几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当中,如果有人想无所不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一无所为。领兵打仗也是这样,有所取就要有所舍,有所攻就要有所守,贪心太大,必遭祸害。
无为而为,遂有另一层意思,即暂时的“不为”是为了长远的“为”;表面的“不为”是为了实在的“为”。“无为而为”有时候是客观形势逼迫着你收敛锋芒,藏而不露,以求安身立命、以得来日重图大业。这就是所谓的“韬光养晦”之策。
老子又说了:“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他认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统治者应该以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规正自身,人民就自然地回归于纯朴,社会就自然地趋于安定,自会呈现国富民安的太平世界。相反的,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有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作为,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所以,“无为而治”,其实是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
【从政之道】
晏子的无为而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位有抱负有才干的政治家,很想为振兴国家干一番事业。
一次,齐景公命他去治理东阿,晏子非常高兴,准备到那里去大展宏图。可是,三年之后,向朝廷告状的越来越多,景公非常恼怒,他将晏子召回来,要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毕竟是很有头脑的,他早已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为了保住继续施展才能的机会,他非常谦恭地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臣三年的时间,那时,人们必然会说臣的好话了。”
景公见晏子有知错必改的勇气,且言辞恳切,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又过了三年,景帝果然听到不少称颂晏子的话,他大为高兴,于是召晏子入朝,要予以封赏。不料,晏子却诚惶诚恐地不肯接受封赏。
齐景帝感到奇怪,就问晏子究竟是什么原因。晏子回答说:“第一次我去东阿,让人修筑道路,施行有利于百姓的措施,于是坏人责怪我;我主张节俭勤劳,尊老爱幼,惩治偷盗无赖,于是无赖怨恨我;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于是权贵们嫉恨我;周围的人如果有超出法度的要求,我就拒绝他们,于是周围的人责骂我。这些对我的恶语中伤四处传扬,甚至有人还在背后告我的黑状。这一次,我采取了顺其自然的作法。我不让人修路,拖延实施利民措施,坏人为此开心了;我轻视节俭勤劳、尊老爱幼,还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为此高兴了;权贵们犯法,我不依法惩治而予以偏袒,权贵们为此无怨了;周围的人无论有什么请求,我都有求必应,周围的人为此满意了。于是,这些人又都到处颂扬我,您也信以为真了。三年前,您要处罚我,其实我该受赏;现在您要封赏我,其实我该受罚。大王,这些就是我不能接受封赏的原因。”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深感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拜晏子为相,交给他治理全国的重任。后来,齐国实力大增,成为争霸天下的强国之一。
晏子前三年治理东阿,他所采取的政策应该说是正确的,但由于得罪人,面临着丢官免职的失败。如何挽救自己的仕途呢?晏子没有像平常人那样急于申辩,急于表功,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了错误”,请求齐王再给他一次机会。齐王果然答应了。如果晏子这时候就说自己是如何能干、如何如何地受了委屈,那么齐景公肯定不能相信,反而会认为他狂妄自大,自吹自擂。在这里,晏子隐藏了自己的才能,装成确实犯了错误的样子,便是用了韬晦之策。
第二次去东阿,晏子收敛锋芒,暂时放弃自己的治政之道,凡事都顺其自然,几乎是无所作为。但好名声却纷至沓来,如果晏子永远都这样下去,那他肯定成不了大器,而且日后那虚假的好名声终究是要消失的。
晏子之所以高明,就高明在他走这一步时已经看了下步。当景公要封赏他,他就乘机呈明了自己的心迹,讲述了自己的治政之道。这时候,有事实摆在面前,齐王非常信服,也乐于接受。晏子于是得到了治理全国的机会。所以,后三年的无所作为,隐藏着更大的作为。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不仅使得晏子在官位难保时,戴稳了原来的那顶“帽子”,而且还获取了高官厚禄。
【生活之道】
陈省身的“有为”和“无为”
2004年12月3号,陈省身――国际大数学家逝世,享年93岁。他是国际大数学家,就在死之前的一个月,国际小行星联合会特地把发现的小行星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我们总结陈省身的人生轨迹,有两个重要的闪光点,一是有为,二是无为。
他是怎么有为的呢?他说过,我一生当中只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数学。我那个时候学体育跑不过男同学,别说跑不过男同学,连女同学也跑不过,所以搞体育不行。但是我听音乐呢,听不懂哪个曲子美,哪个曲子不美,所以搞音乐也不行。最后我选来选去只能搞数学。
第一,恍恍惚惚的路他找到了,你看,他有所为,有所不为,体育我不能为,音乐我没这个才能,我干数学这一行。选择对了,干数学。他从20多岁干数学,一直到93岁去世,他搞了70年的数学,专心致志。他说,我一生就干一件事情。他从中国到德国,从德国到美国,从美国再回中国。他说,我一生就干一件事情,就是数学,其他什么名,什么利,我统统不管。
我们再看,他晚年从美国到中国来,在哪里?在天津南开大学,他就给自己住的房子叫“宁园”,这个名字非常???意思,他这样说,这老先生说得很深刻,这晚年说的:“我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只做我的数学。我现在这个住所叫宁园,就有这么个意思。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时间的事太多。”
陈省身先生对于名利看得极淡、极淡。2004年,他一次得奖,大家说说看,他得了多少钱啊?100万美元,陈省身非常地洒脱,这些钱对我没有用了,我要这些钱干什么?他都捐献了,捐献出去。
他还有一种“不为”,这种“不为”非常深刻。
1982年,陈省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他建立了一个数学研究所,他出任第一任所长。他管理理念是什么呢?他管理理念非常有意思,我做所长,我要管好这个所,我怎么管?他就这样说了,他说:“办这个所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要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这个理念就是“不为”啊。你看看,这种理念多超前!这种理念和老子是合拍的,老子是“无为而治”。自由――科学家研究一定要自由,自由才能研究出东西来。这是高级智慧,高级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