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
[1]至柔:最柔弱的东西。
[2]驰骋:马在疾走。形容自由行走。
[3]至坚:最坚硬的东西。
[4]无有:无形的力量。
[5]无间:没有间隙的东西。
[6]是以:因此。
[7]不言:不空谈。
[8]之教:的教化。
[9]希:少。
【译文】
世上最柔弱的东西,却能在极坚硬的地方出入驰骋。因为空虚无有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中。所以我明白了研究无为之道有多么大的益处。这样,不用语言也可达到教化的功效,实施无为之道而能有所得益,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解读】
上一章老子提出强梁者不得其死“的观点,这一章又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主张,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老子一向贵柔,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老子》中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者道之用。”道家提倡要像风、水一样柔弱、谦下、宽容,看起来谁都能战胜它,一个指头就能戳透它,但最终以柔克刚,风能刮断大树,吹垮房屋,水能冲决大堤,淹没山陵。
老子有一位知识渊博,对许多问题都有奇特而独到的见解的老师,名叫常枞。一天常枞病了,老子去看望他。他俩便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常枞张开口问:“你看,我还有牙齿吗?”老子看看说:“没有了!”常枞吐着舌头问:“那么,还有舌头吗?”老子说:“有,有,舌头还在!”常枞问:“你懂得我的意思吗?”
老??说:“懂了,就是说,坚硬的已经掉了,柔软的还在。”常枞高兴地说:“好好!是这个意思。”
于是,老子在老师的启发下,指出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思想。很多人不同意“柔弱胜刚强”,老子便举例说,水最柔弱,但可冲决一切坚强之物。
女人柔弱似水,走起路来像被风能吹倒似的,但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有多少豪杰死在女人的柔情中,有多少好汉掉到情海里淹死了。一个赤裸裸的女人就是世界上最勇敢而无所畏惧的人。
有一种宝剑,你只要用一只小拇指就可以将其卷起,被称为“绕指柔”,但依然可以“削金断铁”,吹一口气就可以将毛发削断。
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这合了老子的那句话,“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只有完全地遵循“道”,完全地以客观规律为准绳,才能真正看明白世间万事万物的内在属性和相互关系,才能拥有正确的、从根本上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智慧,才能把“柔”做到极处,才能“驰骋天下之至坚”,才能实施“不言之教”,才能获得“无为之益”,才能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场合、以正确的方式与正确的对象开展正确的活动,从而获得最广泛、最长远的根本利益。――这才是“天下希及之”的啊!
【从政之道】
“猛男”受制于弱女
暴君殷纣王骄奢淫逸,无恶不作。《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刚强勇猛的男人,却被一个弱女子摆弄的唯命是从。史书记载殷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传说苏妲己是九尾狐狸精变来的妖女,非常淫秽狡诈残忍。有一次她和纣王站在楼上,远远看见祖孙二人挽着裤腿过河,爷爷步履稳健,而孙子在冷水中战栗摇晃。纣王问是什么原因,妲己说:“爷爷老成,骨髓充盈;孙子稚嫩,骨髓不满。不信你叫人敲断他们的腿看看。”
纣王果然令手下去喊来那祖孙,倒了血霉,二人都被当场敲骨验髓,虽说妲己说对了,两条生命也没了。又有一次,他们碰到一个孕妇,妲己说:“这个妇人怀的是男孩,不信你叫人验证。”这位昏君果然又叫人把那个孕妇肚子割开,还真的是个男婴,两条生命又呜呼了。经过这两次之后,纣王对妲己惟命是从,她便开始挑拨君臣关系,残害忠良股肱。纣王把三公重臣的九候剁成了肉酱,把鄂侯晒了肉干,拘囚西伯于?里。哥哥微子数谏不听,气得投降了周朝,叔叔箕子吓得佯狂为奴,只剩下最忠诚的叔叔比干在朝了。比干与妲己忠奸不同朝,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妲已便说:“比干心有七窍,不信你让人割开看看。”这一次纣王又让人把他叔的心扒出来了,人心只有四窍,何来七窍?纣王说:“妲己你这次说错了。”妲己笑而不言,她笑傻瓜纣王中了她的计而犹不知。朝中没有栋梁臣,全国人民怨声载道,纣王的死期不远了。周武王发兵伐纣于牧野,殷兵前徒倒戈,纣王跳火而死。
表面上看起来是天下最能的人了,最终却难过身体柔弱似酥的美人这一关。
曾国藩的转变
曾国藩刚当官的时候,是一个刚强、勇猛的斗士,处处表现一种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大丈夫气慨。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拜相入阁,而敢于与各种势力搏斗。他尊奉孔孟之道,一心一意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把“以天下为已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当作入世拯世的指南。有一个故事表明了他早年为官的这种指导思想。
一次,绿营兵在长沙火宫殿寻衅闹事,和曾国藩带领的湘勇打了起来,很明显,是绿营兵有意挑起事端。曾国藩闻之大怒,欲整治绿营兵,属下劝曾国藩忍下这口气,曾国藩不听,想借此整顿这股歪风。
绿营兵是归鲍起豹提督管制,曾国藩只是个帮办团练大臣,无权指挥绿营兵。绿营兵纪律松驰,战斗力不强,平时练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绿营兵的行径,曾国藩早就看不惯了,刚好发生了这个事情,曾国潘二话不说,举起了整顿的大刀。曾国藩大张旗鼓整顿了绿营兵后,结果事态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但和鲍起豹不和,也得罪了长沙的官员,曾国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连长沙的官场一起整顿,结果和长沙的官员也闹起了矛盾,最后,曾国藩在长沙站不住脚,被逼到了衡阳。当曾国藩兵败岳阳和靖港惨败险些亡命湘江的消息传到长沙官场时,不少人为之快活。
不久,曾国藩又来到了江西,在江西他仍采用在长沙官场那种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方法,曾国藩利用鸦片事件,参劾了江西巡抚陈启迈。陈启迈的巡抚一职虽然被免,但曾国藩因此得罪了江西官场上上下下的官员,曾国藩的处境不但没有好转,相反越来越恶化。江西官场联合参劾曾国藩。曾国藩在江西官场怨声四起,处处掣肘,无法立足。
正在曾国藩焦头烂额的时候,父亲逝世,曾国藩于是趁奔丧的机会逃离江西。回到家里,在家里奔丧的时候,曾国藩反思自己历年来的行为,想想,自己一心报效清王朝,而清王朝统治下的湘、赣官场却容不了他。他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对这一切,曾国藩感到很困惑,很迷茫。他想不通自己错在那里。
想了一年之后,曾国藩终于从老庄的思想里找到了答案,悟出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真谛。人都如此,我怎么敢不如此呢?做大家都做的事,人们则不会吹毛求疵了。
其实,这个曾国藩早就懂,只是他一贯奉行儒家思想,以刚克刚,把道家思想视为异途,男子汉大丈夫,要建功立业,怎能学消极遁世的老庄思想呢?曾国藩悟出的不仅仅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道理,而是悟出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即孔孟和老庄并不对立,入世出世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样既可以建功立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在给九弟和季弟的信中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娇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巳。”
从这信中就可看,曾国藩把儒家和道家思想混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做人的新境界。这种开始通人情,识时务的改变,为他以后的人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曾国藩奔丧期满后,奉命援浙,路经长沙,拜访左宗棠。左曾关系在此之前并不和睦,要在以前,曾国藩就会做出强硬的表示。但曾国藩这次放弃了强硬作法,离左家较远的地方就下了轿,既不穿官服,也没随从,徒步走向左家,左宗棠见状,十分尺讶,当天两人聊得很投机。自此,左曾关系又和好了。
以前,曾国藩看不贯湖北巡抚胡林翼讨好官文的姨太太,求得与官文的合作,觉得胡林翼太软弱,没有大丈夫气节。自从曾国藩把儒家和道家从对立位置放到互补的位置后,他就看到了胡林翼的高明之处。
从曾国藩的转变可以看出,识时务的重要性,纵观任何一个杰出的人物,都是有才华又识时务的人,不识时务,能成“小器”能成“中器”,但最终成不了大器,即顶尖的人物。
不言之教
春秋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为之风靡。结果导致了紫布价格的上涨,五匹白布竟然换不到一匹紫布。桓公见社会风气与物价已有不正常的波动,就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如今紫布变得特别的昂贵,可是,全国的老百姓却不愿意改变这种风气,你看,我应该怎么办?”
管仲说,您为什么不试着不穿紫色衣服,并对身边的人讲,您近来非常讨厌紫衣的味道。如果刚好有人穿着紫衣来晋见,您一定要说,稍微往后退一点,我讨厌紫衣服的难闻气味。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
当天,宫中的侍从就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第二天,都城之内的人没有人穿紫色衣服;第三天,全国境内也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