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14

第14章 随身带箱的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以后又改名为中山。广东香山(现中山)县翠亨村人。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领袖。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哥哥孙眉早年赴檀香山做雇工,后来经营畜牧业,逐渐发展成为华侨资本家。孙中山12岁时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进人意奥兰尼男子中学读书。

刚入学时,学校教师全用英语教课,孙中山一点也听不懂。他小时候在家乡除了务农,只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等书。现一下子要适应新的环境是很困难的。

但孙中山有一种韧劲,每天仍然按时去上课,耐着性子坐在那里听“天书”。下课后,别的同学休息、活动去了,他却坐在教室里从英语字母开始学起,一边写一边读,渐渐地,他掌握了一些单词,能用日常口语和同学对话了。他还是不放松,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和同学对笔记,遇到弄不懂的问题,他虚心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由于勤学苦练,孙中山在听、说、读、写几方面进步很快。对此,他并不满足,他还进修汉语,广泛阅读书籍,尤其喜欢看华盛顿、林肯等人物的传记。

中学毕业时,孙中山取得了优异成绩,英文语法考试获全校第二名。夏威夷国王亲自参加毕业典礼,给他颁发了奖品。奖品是一些书籍,孙中山非常喜欢。

1883年孙中山回国,1892年在香港雅丽医院附设的西医学院毕业。他投身革命后,读书的兴趣更浓。有人问他最喜欢什么,他说:“除了革命,就是读书。我一日不读书,就不能生活。”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个大书箱,稍有空隙,就拿出书来读。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彻底暴露了他的反革命面目。这时,孙中山正在日本考察,听到消息立即返回上海,号召国民党人兴师讨袁。7月,国民党人发动“二次革命”,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失败了,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

一路上,孙中山随身带了六只大皮箱。登岸时,日本警察紧密地注视着他,怀疑他的箱子里装有什么禁品。一直到岸上,他们看见孙中山不慌不忙地找了一块干净的地方,然后打开一只只箱子,将里面受潮的书打开来晾晒。日本警察一看,里面全是书,不理解地摇摇头走了。

有一年,孙中山住在上海。有一天他上街去办事,见到路边有一家书店,他就让随行的人在外面等一下,说看看就出来。随行的人在外面左等右等还不见他的踪影,怕出意外,忙进去看看,谁知,孙中山正为挑选的一大堆书发愁,看见随行的人走进来,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我正愁一人搬不出去呢!”

因为书太多,孙中山只好雇一辆马车运回去。上车以后,孙中山才发现所带的钱全都买书了,车费只好让随行人为他先垫上。

还有一次,孙中山从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一个住在上海的美国人死了,书籍要全部拍卖。孙中山看了这批书的目录后,决定全部买下来。书运回来三个月后,孙中山要离开上海到广州去。秘书在整理书籍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很多书孙中山已经读过了,上面有他写的不少批注。

名师点评

孙中山是个政治家,他爱书、读书,却不是那种尽信书的人。他反对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反对死读书,或者将古人的解释再解释一次,“你一解释过去,我一解释过来,好像炒陈饭一样,怎么能够有进步呢?”崇拜他的戴季陶有过这样一番评价:“我们读书是弯着腰去接近书,中山先生则挺着胸膛在读书,合于他的需要的便吸取之,不合于他需要的便等闲视之。我们是役于书,而他则是役使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