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转心术
14243300000002

第2章 宽广的心(1)

如果能够不拘泥于那些繁文缛节 ,停止恶言谩骂 ,远离虚仁假义 ,那么心灵的空间就会豁然敞亮 ;如果不再抱着惯常的恐惧感来拼命保护我们狭小的心 ,就等于是给内心腾出了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 。

如何同描水述中“月心、”镜?中如花何,才我能等得凡知人心的中肉所眼想 终?究“无心缘”一就如睹其真貌。即便是享有特权的外科医生,手舞飞刀,剖腹探囊,所能见到、触摸到的也只是心的皮囊,而无法感知心中的神秘世界。请试试抛开其他,单单描述“心”,你会发现难于上青天。“心”有双腿,能走路,例如:“我的心在奔跑”或“我的心只是在随便转悠”。心伶牙俐齿、能言快语:“噢,天哪,我都干了些什么?”“他总是这样,榆木脑袋什么时候才能开窍?”心能够用各种方式让我们麻烦缠身,使我们确信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他人的瑕疵无限放大,让我们觉得对方实难容忍。心的运动趋势是不由自主的——它总是自言自语、孜孜不倦地追逐思想、感觉和感知——永远如此。

当谈到正念和正念禅修的体验,除了隐喻,没有其他更恰当的方式可以描述它们。乔治·拉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理论巨著《肉体的哲学》中这样描述道:

若不用隐喻将其概念化,想用其他缜密的方式来思考或谈论心灵是根本做不到的。无论何时,当我们试图抓住核心思想,得出正确结论,对事情真相又不甚了解时,都可以利用隐喻来理解自己的心所做的一切。

这里暗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你的心灵与身体是合而为一的。三百多年前,哲学家笛卡尔所宣扬的身心二元论堪称经典,却晦涩难懂。诚然,身心二者对正念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在禅修过程中,你会注意到身体的当下感受,并从这样的体验中提炼出形象的隐喻,借以描述和理解正念的含义,从而更加贴近自我内在。所以说,正念能帮助你挖掘无穷的智慧,进而深入实相,不再为身心二元的假象所惑。

心和正念的隐喻能帮助你更亲近体验的本体——我们的身,也即是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念修习是一种明智选择,可以让心灵深处的情感自然流露。

甚至“正念”(Mindfulness)这个词本身就是隐喻化的。或许可以解释为“充满内心”(Full of Mind)?或“心中空空如也”?事实上,“正念”这个词本身源自一个隐喻,它将心比作容器:我们能将事情“放进”心里;逆耳忠言能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你绞尽脑汁想记起某个人的名字,“脑袋却可能一片空白”。

本章将提供各种角度的思维方式,来帮助你理解捉摸不定的心。

1.讲故事的心

你有用言语思考的习惯吗?会经常在心里的阴暗角落,自言自语或对他人喋喋不休吗?当然,你肯定有过这种经历,人人皆然。若是将基于现实生活的这些言语稍微添油加醋,便可成为长篇小说。这就是我所说的“讲故事的心”。

区分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心和“讲故事的心”大有裨益。前者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后者是虚幻、扭曲、重复的,几乎令人作呕。“讲故事的心”最热衷的消遣就是“妄下结论”。

下面这件事,是我带领一小群学员进行为期八周的禅修训练时发生的,正是“讲故事的心”运作的范例。静修是在周六和周日进行。周六过得不错,大家在一天的静坐和行禅之后,还讨论了一会儿。周日早上,我早早来到办公室,满心期待大家的到来。可是直到过了预定时间,仍然没有人露面。我开始着急起来,那“讲故事的心”也蠢蠢欲动、按捺不住了。

“噢,不,他们肯定是对昨天厌烦极了,否则今天不至于连个电话通知都没有就罢课。”“我肯定是把大家逼得太紧,他们受够了禅修这玩意……”然后我的思绪源源不断、没完没了。接着,现实又回到我的眼前,我那深思熟虑的心开口发言了,它提醒我:“你还没打开前门哪!”于是我立即开门,箭一般冲出去,竟发现大家正聚集在办公室前门的走廊里,兴高采烈地交谈着。

正念思维将在你和“讲故事的心”之间搭起爱的桥梁。“讲故事的心”使人脱离现实的概率是99%,我们会多次发现它在作祟。

比方说,当你正专注于呼吸禅修时,可能突然之间就发现自己已经迷失在杂乱的思绪中。不过意识到这点后,你的呼吸就会复归平和、稳定。

只要训练自己学会掌控“讲故事的心”,留意心如何不由自主地陷入那种奇特的迷离状态,就不会再轻易被控制,也能化解每日的紧张压力。结果,你会全然地生活在当下,而不会沉湎于虚无的故事中。

2.四层楼的心房

为了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对病人解释“心”是什么,我创造了一个“四层楼”的概念,用以说明正念如何能帮助我们改变消耗自己大部分时间的“引力中心”,从“第四层楼”下到“底层”。

第一层楼,坚实地立在“地面”,代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的感受——也即感官和大脑从生活中获得的种种信息,在此安住。

第二层住着感知,也即心从感受中过滤得到的信息。在这一层,大脑能很快辨认出心所过滤出来的信息,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存放。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大脑独有的,即使是变形虫都能够进行基本的归类。归类是一种简便有效而灵活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否则大脑内的信息就要泛滥成灾了。

我在教室里解释这一层时提到,当人们第一次走进教室,会立即意识到椅子的存在,由此顺势落坐。他们所见的物体符合心中对“椅子”类别的特征描述,而且他们不必去观察椅子的颜色及形状(这属于第一层的感受)。

在进行这种有效、灵活的分类之后不到百万分之一秒,感知在“情绪”和“价值”方面,会被分别贴上愉快、不愉快或一般的标签。这就到了“第三层”——评估。第三层将告诉我们,什么事物有利可图、可以接近,什么事物要避之唯恐不及、以免受伤,当然,这也是由高度灵活的心自行掌握的。

最后,我们到达了“第四层”——心的思考和讲述部门。这第四层有两间屋子——分别居住着深思熟虑的心和不由自主的心。深思熟虑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综合、计划和创造等。而和它隔墙而住的不由自主的心,喜欢思考、唠叨、重复,心胸狭隘,满腹焦虑。

在这个隐喻中,我们居住的地方,应尽可能接近四层楼的第一层,它“根基稳固”,让人活得踏实、住着放心。

底层最接近现实和我们的生活阅历。正念就像电梯或楼梯,它允许我们从第四楼(Story)的“故事”(Stories)返回到底层的体验上来——希望你不介意我使用这个“双关语”①。然而这并不表明我们要将其他楼层拆除,它们自有用途。

请试着想象自己乘坐正念的电梯在高低楼层间上上下下,由此,你开始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事情发生在第一层——倒霉的你在冰面上摔了个四脚朝天。然后大脑必须迅速探明发生了何事(也就是进行感知、分类)。在第二层,功能齐全的大脑能够识别出,你的感知是纯然痛苦的。这份痛苦的感知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并通过第三层发出的一声哀嚎“哎呀”,清楚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当然,这一到三层的经历都是在瞬间完成的。随后,你将在第四层的阁楼里消耗掉大部分时间。

你所能做的,不过是检查伤口、把身上弄干净之类的事。但是不由自主的心将会启动。可能是以谩骂为开始:“哦,老天……”或“我简直不敢相信刚才做了什么,真是个愚蠢的白痴。”你会对这件事反应强烈,并因此编出一整套极其悲惨的戏剧性台词,一直想着自己居然不留神摔了个四脚朝天,以至于躺在冰上动弹不得而又无家可归(这就是灾难性想法)。扪心自问:“有必要这么想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就该乘电梯下来了。

下楼后,问问自己:“此刻我的身体有什么感觉?”我的意思是,你要撇开心中的想法,了解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实际的感受?应牢记感受和思想是截然不同的——你可能需要经过练习才能理解这一点。正念修习的大部分内容,是要将心从纷扰的思绪中拽出,将它带到当下的觉受中(比如说四肢的感受)。如此这般,正念修习便有所成效了。

注解:① 英语中Story这个词既有高楼的第几“层”的意思,也有“故事”的意思,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双关的修辞手法。

约在一百年前,威廉·詹姆斯①曾说:“人的认知几乎全部包含在连续性的意识流中,而连续性的意识流正是感知的温床,人的初始体验就源自于连续性的感知。”正念使我们更加了解对于生活的连续性感知。

3.能言善辩的心

《纽约客》②的一期漫画描述了电影院里的两对夫妻。其中坐在前排的一对夫妻,转身对后排一直喋喋不休的夫妻说:“如果我们想听评论,就会等DVD版上市再观赏。”

漫画的背景是,最近上市的电影DVD里往往会附上一份“导演评论”,由导演、部分演员或其他影片制作人员畅谈电

注解:① 威廉·詹姆斯: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

②《纽约客》(The New Yorker),1925年创刊的综合文艺类刊物。影的拍摄过程。电影将在弱音的背景下放映,导演用画外音谈论电影的精彩内容、来龙去脉。

心以类似的方式运转,一幕接一幕地评论。结果,我们的生活本身不过是背景,配以弱音放映,而心讲个不停——评头论足、下判断、提意见。

对于被没完没了的评论主导了的无声生命,正念会让你做出另一个选择,以取代评论的心。生活本该是每时每刻都五彩斑斓而充实,仿若有交响乐为之奏鸣。只是评论无所不在,且很少遭到质疑;它像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存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温习同样的细节和情节,纠缠其中,不能自拔。有时评论的心会陷入焦虑,幻想着未来被灾难、死亡和恐怖等危险层层包围,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丰富多彩、生动灵性的当下转移。这时候,必须对评论喊“停”——否则,我们将越发痛苦。正念将给予我们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喊“结束”的勇气,进而摆脱所有不完美甚至残酷的想象,从一幕接一幕的好坏评论中歇口气,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厌恶什么。

4.追逐名利的犬心和摇摆不定的猴心

“犬心追逐骨头,猴心在树木之间来回晃荡。”这短短一句俗语,寓示着人心最普遍的倾向性。

你是否留意过一些狗,例如拉布拉多猎狗,它们会一刻不停地追逐一根骨头。经典著作《呼吸——呼吸》的作者拉里·罗森伯格,仔细观察了一位朋友的狗,认为它这种独特的行动模式,与我们所熟识的一种人类心理状态极为相似。通常,我们就像那条狗,在每一根骨头后面狂奔——每一次冲动,每一个欲望,每一种情绪——都能使我们鬼迷心窍,撒腿就跑。任何念头都能成为“起跑”的枪声,这就是犬心。

猴子是心的另一个动物隐喻。猴心在树与树之间来回晃悠,在思想与思想之间徘徊不定,不知疲倦,疯狂而活跃。

无论犬心或猴心,当你第一次开始冥想时,必定会与之相遇,并被这种不安分的困兽频频骚扰。但我们必须明了的关键是,冥想的目的不是为了摈弃思考——我们不必将犬心和猴心拴上皮带,将它们塞进笼子或绑起来。冥想是为了观察内心在每一个当下的所思所想。观照你的思绪,不去干扰、制止,不去关注所思考的内容,而是单纯地视之为一个过程(也就是注意到它正在发生),你就可能会慢慢发现,不停运作的思考开始放缓。

毕竟,犬心和猴心是以注意力为飨食的。如同迷路的动物,你若施之以食,它们就会时时返转,想要得到更多。如果你关注思考的内容,不断地施之以食,它们也会不断回头。试试看,如果你仅仅看着狗追逐骨头或猴子从这条树枝跳到那条树枝上,会发生什么。记住,不要紧随其后。

5.威严冷峻的狮心

雄狮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洞察心的另外两种方式。

狮心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它冷静且冷漠,是统领森林王国的主人。它无视骨头的诱惑(对犬心而言,那却是难以抗拒的)。像一只大猫,它迟疑不定,而又稳如泰山。拥有一颗狮心能帮助你成功地冥想——但我不主张因为这一目标而去追求拥有狮心。相反,我以为应该让狮心在修习正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而不是去刻意追寻。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像狮子般心无旁骛地静坐,而是要能够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返当下,这是冥想的珍贵要诀。自相矛盾的是,当你最不像狮子时,就最有可能重返当下。

然而,如果在一开始就想要拥有狮心,一味追求平静淡然,可能会使接下来的冥想深受其扰。你应当专注于当下,当心游离时,就及时将它唤回(无需怨恨、后悔或自责)。注意,导师不会说任何话来让你恢复平和、放松。放松顶多是精神修行的副产品,而非其目的。精神修行是为了让自己与心灵内在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如果你的心怒火中烧,躁动不安,迷失本性——那么就要安抚它。

日复一日,让内心安宁平和地回归当下现实——这就是冥想的真正回馈。

培养狮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可供冥想的僻静场所、不为俗务所扰的空闲时间。就此而言,禅修营是最佳选择——有这样一处安静的场所是十分难得的。

不过,禅修营也无法保证你可以在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静修。实际上,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你的生活可能是繁忙、混乱的:孩子嗷嗷待哺,父母年逾古稀,责任沉重如山……身处这样的环境,你越发想要正念的帮助。于是自然而然地,是犬心这个老相识,引导你将正念融入每日生活中。

准确地说,只有了解犬心,才能培养狮心。这不是贬低狮心的价值。通过不断的精神修行,你终将拥有狮心,进而获得洞见。

6.友好的蜘蛛心

训练心,将它从混乱的、机会主义式的犬心,变成犹如帝王般沉稳坚定的狮心,再成为活跃、积极干预但不依附的蜘蛛心。禅宗有句名言,刚开始修行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后,随着禅修将心转移到感知的世界,思想发生转变:“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而这还不是结局。通过坚持不懈的修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平凡心的证悟。

“证悟”经常被描述为一种神秘的经历,或是充满趣味的心理活动;一旦证悟,就意味着修成正果,会有钟声响起,或有礼花为你绽放。倘若如是理解证悟,就会阻碍你正确地修习正念。实际上,证悟的情形会让人大失所望。没有钟声,没有焰火,只是在当下、下一个当下。任凭时间流逝,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

而且,和追求狮心一样,证悟是不可强求的,如心不开悟,即便是苦苦追求,也始终不可得。但若持之以恒地修行,你却可能在某个当下,自然得到证悟。

蜘蛛心具有专注的良好品质,对于讲故事的心所讲述的故事,评论的心犹如判官般刻薄评判,犬心和猴心则不知疲倦地跳跃追逐,蜘蛛心却能不为所动。相较于犬心,蜘蛛心总是兼具热情、冷淡与充满同情心等多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