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14241600000051

第51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2)

为孩子起到道德表率作用 不论是好的榜样还是坏的榜样,都会被孩子模仿。在最初的几年中,孩子们完全依靠他们的照料者向他们展示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加以吸收,因而你的各种准则会变成他们的准则。对于各种行为的对与错,他们无法作出独立的判断,即使你做了一件你告诉过他是错误的事情,比如你殴打了别人,孩子们也会认为你做得对,挨打的那个人该打。只要他们耳闻目睹父母做出了某个行为,那么这个行为肯定就是正确的,他们把这个行为当做值得模仿的东西存储在了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大脑中。

在6~7岁以后,孩子开始去判断哪些榜样是值得模仿并融入到自己的个性中去的,哪些是对他有害的、应该加以抛弃的。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的学前阶段让他们充分浸润在各种健康的榜样当中,从而使他们能够辨别以后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榜样。

为孩子做出健康的表率并不意味着你要成为完美的父母;每个人都有吹胡子瞪眼睛发脾气的时候。将成为孩子本性的一部分的,是你的整体行为模式,而不是偶尔的失误。当孩子看见你做了错事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把这种情形转变为对孩子有益的教育机会。如果你大发雷霆、破口大骂,你的配偶和孩子会受到惊吓和伤害。与其这么愤怒地暴跳如雷,不如坐下来,做个深呼吸,然后对他们说你那样发火、骂人是不对的。你要让孩子学会的是:是的,人人都会犯错误,但是人在犯了错误之后有责任去纠正错误。

你通过自己生活的方式来为孩子作出生活的榜样。孩子所看到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究竟父母对他们自己所说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是认真的。孩子们对于虚伪是十分敏感的。如果你言行不一,孩子就会知道用不着认真地对待你。即使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会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留下印象。例如,孩子看到了一个88公里/小时的限速标志,却瞥见你的速度表上显示着95公里/小时。这让孩子困惑不解,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这里涉及的是情境伦理,判断的根据并不是对和错,而是怎么做方便、有利。你的孩子看到你日常在家里是怎样生活的,他就会养成与你一样的生活方式。不论你为孩子做出的榜样有没有价值,孩子都会受到你的鼓励,照着你的样子去做。

除了要在家里为孩子作出健康的表率之外,你还应该滤除那些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不健康榜样的各种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影响可能来自于临时代替你照料孩子的人、邻居、幼儿园教师、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以及电视。在过去,孩子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大都来自同一个大家族,但是在当今这个流动性很大的社会中,孩子往往会有相当多的、形式各异的榜样。你应该使这些榜样能够为你带来便利,让孩子浸润在那些对孩子具有重要意义的、能为孩子提供健康榜样的人们所营造的环境当中,从而让不健康的信息在孩子的头脑中没有容身之地。

教育孩子进行道德思考 家庭生活的各种家常琐事都为你提供了向孩子讲述如何进行道德推理的良机,你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西尔斯经典链接:为孩子树立正面的行为榜样

我们强调榜样是影响孩子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父母必须意识到从电视上看到的负面行为(比如愤怒和暴力)比起正面行为(比如,待人和善)来,更容易为孩子所模仿。正面的行为模仿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因为这样的行为做起来需要有一定的成熟度和自我控制能力。这种正面的榜样需要重复多次才能进入孩子们的心灵。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只看过“一点点”电视里的谋杀镜头、或只看过“很少的”暴力电影而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即使你十分谨慎小心,你也控制不了进入孩子头脑中的所有东西。为了防止各种各样的消极印象溜进孩子们的头脑,你应该用正面的行为榜样来充实他们。

此外,还应该十分警惕防止我们所谓的“立即回放”。孩子正在发育的头脑就像一个巨大的影像资料库,为了以后用得着的时候能检索出来,他把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储存起来。如果孩子反复地看到暴力场面的镜头,那么在他的“头脑资料库”中,暴力主题就占据了大量的存放空间。于是,多年以后当他遇到了类似的情境时,比如与别人争夺一个女朋友时,这个十多岁或者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就会在头脑里“回放”起他大脑影像资料库中存放着的类似场面:他开枪打死了那个抢走了自己女朋友的人。我们倾向于认为罪犯突然间失去理智(或者可以说是“暂时地精神失常”)、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只不过是出于条件反射地重演了他们潜意识里已经预演过的行为而已。

一天,我看见邻居两个8岁大的男孩躲在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准备把装了水的气球扔到下面经过的汽车上去。在他们的恶作剧开始之前,我逮住了他们,和其中的一个男孩进行了下面的交谈:

“贾森,如果装了水的气球打到了汽车,你觉得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水会溅满整个汽车。”贾森回答道。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是那个司机。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感觉呢?”

“我不知道。”贾森嘟囔着说。

“你觉得他会受到惊吓吗?”我继续问他。

“是的,我想会的。”贾森承认了。

“他会由于受到惊吓而使汽车失去控制,他会把汽车开上人行道,撞倒一个小孩。这难道不可能吗?”我对他说。

“我想是有可能的。”他承认道。

“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样的事,你会感到非常伤心的,是吧?”我继续追问。

“是的,我肯定会这样的。”贾森同意了我的说法。

你们也可以对电视里的人物进行同样的讨论。比如,你注意到10岁大的孩子正在看一个有问题的电视节目。你可以坐到他的旁边,用一种不让他感受到威胁、不作任何评判的口气询问他:“你认为电视里那些人的做法对吗?”你还应该鼓励孩子们与你讨论各种时事:比如有争议的公众人物、报纸上的新闻头条以及社会问题,等等。应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在家里进行活泼生动的家庭辩论。即使你并不赞同,你也应该尊重孩子们的观点。研究表明,在这种提倡开放式讨论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在道德上做到成熟地思考。加利福尼亚州对一千名大专院校学生做了一项研究,调查了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和早年受到的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那些在道德推理方面得分较高的学生都来自鼓励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开放式讨论的家庭。另一些研究也表明,并不期望孩子听话的、给予孩子不恰当的赞扬的家长往往是过于纵容了孩子,只会培养出自私自利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处处只考虑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个极端是父母对孩子控制得过于严苛,培养出的孩子只会谨小慎微地服从别人,而不会为自己着想。所有这些研究都证实,让孩子在做决定时享有发言权的家庭会培养出有能力进行道德推理的少年。使孩子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劝导,这是最能产生长期效果的德育课程。

你应该让孩子聆听你判断一项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整个思考过程。比如,你与孩子正在一个商店里购物,收银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发现了这个差错,并且把它告诉孩子:“呀,收银员多找了钱给我们。”然后你就来作一次道德评论,把自己的想法大声地说出来:“多找给我们的钱可不属于我们,留着它是不对的。那个收银员在今天商店关门的时候会由于工作差错而受到处罚,而且我留着这些钱会感到很不自在……”孩子可能会为你辩解:“可是,爸爸,每个人都会把钱留下来。”你回答道:“每个人都这么做就能说明这是对的吗?你认为怎么做才对呢?你觉得把不属于自己的钱留下来,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呢?”然后再补充道:“把多出的钱还回去,我就做了一件好事,我会感到很开心。”

了解你的孩子 你必须了解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是怎样进行道德思考的。在你自己需要做出道德判断的时候,应该让你的孩子也参与进来。一天,我和10岁大的埃琳看到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埃琳说:“爸爸,我们停下来给他一点钱好吗?”她的话提醒了我,这正是一个让她受教育的好机会,于是我停下了车。为了测试她达到了怎样的道德水准,我建议她说:“也许他该去找份工作。”埃琳回答道:“也许他是找不到。”她的回答让我了解了她当时的道德发展水平。我们在附近的一家商店停下车,给那个贫困的人买了一些吃的。道德品质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孩子们所作的全部选择都受到他们内心道德的左右。如果一个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十分功利、并且缺乏同情心,那么他会处处把自己的便利放在首位,会选取最为容易的方式去处理事情。如果同情心已经在孩子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那么他就会想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相处的人、使社会具有更多的关爱,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作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了解孩子的朋友 父母们,你们必须去了解孩子朋友们的价值观,因为其中的一些会使你的孩子受到影响。一天,我们目睹了孩子制造的一个要挟事件的最后一幕。9岁大的马修正在和8岁大的比利一起玩耍,比利试图要挟马修去做某件事情,他威胁说如果马修不这样做的话就不邀请马修参加他的生日聚会。马修是一个非常敏感和讲原则的孩子,他明显地感到很为难。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对两个孩子进行了教育。我们让比利牢牢地记住,他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们不应该用这种办法来对待别人。同时,我们又询问了处于被要挟境地的马修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感受被别人如此对待的滋味,马修的原则性得到了增强。从这种消极的场合中,你往往能够得到一些积极的东西。实际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课堂。

作为父母,我们都热切地要使自己的孩子相信在生活中讲究道德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进行一些说教。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的说教听得多了,他们就会不想再听。这就是为什么诸如上面我们提到过的那些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能够起到比你的任何说教都更为持久的教育效果。

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培养起他的道德修养 你应该日复一日地用你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来教育孩子,只要你还能对孩子有所影响,你就要继续在他的头脑中强化这些观念。你期望孩子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而不只是学会针对某个特定的场合采取权宜之计。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的所作所为必须建立在多年培养起来的内在信念的基础之上。如果在孩子走出家门的最后一刻才像布置节日装饰那样,匆匆忙忙地来让他接受价值观的教育,或者你总是根据流行的时尚,像换衣服那样来改变孩子的价值观,那么孩子是不会将你教给他的价值观坚持多久的。

一旦孩子进入了童年的中期(6~10岁),他们就会受到周围同伴的巨大压力,如果孩子缺乏内在的引导体系告诉他应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成为同伴造成的压力的牺牲者。孩子们正在寻找着原则。如果在家庭里和孩子自己的内心里有一种强有力的引导体系占据着主导地位,那么孩子们就会遵循父母以及他们自己的内在道德准则。他们会在伙伴们中间成为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他们会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沿着它走下去;当流行的时尚与他们的道德取向相反时,他们会逆流而上。

要从错误当中教会孩子懂得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需要耐心和细致。采用高压和恐吓的办法灌输的道德观念是难以持久的,因为它不会成为孩子内心的自发愿望。比如,一位父亲试图用高压和恐吓的办法来教育孩子辨别是非,他对着孩子大吼:“下次我再抓到你偷东西,我会把你捆得更紧!”结果,这个孩子很可能把精力花在了想方设法地避免被抓上,而不是把心思用在对自己的偷窃行为的正确与否进行道德判断上。

培养有道德的孩子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造就道德品质高尚的公民。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孩子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并且学会尊重权威。根据自我约束来行为处事的孩子会将良好的道德培养成自己的内在品质,那些出于对惩罚的恐惧而做出良好表现的孩子就不会是这样。内在道德品质高尚的孩子对于权威有着一种适中的看法:他们尊重权威人物,但不会不加怀疑地轻易接受别人的价值观念。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如果发现制定出来的法律不能为公众谋利益,他们会担负起废黜原来的立法者、重新选出新的立法者的职责。培养出懂得关心别人、心系社会的孩子,这是一个道德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首要基础。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以及你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撒谎

孩子们撒谎是出于和大人同样的理由:希望为社会所接受,希望中伤别人,或者是由于对真实情况的后果心怀恐惧。年龄比较幼小的孩子并不理解真实情况这个概念,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头脑中,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十分轻易地扭曲真相。

并非是在撒谎,而是在幻想 孩子们幼稚的幻想的一种形式,就是内心里充满渴望地进行想象。你可能看见过5岁大的孩子对小朋友津津乐道地讲述他到迪斯尼乐园去游玩的经历——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谎呢?”你不禁会这么想。“他到底怎么了呢?”其实他并不是在撒谎(至少以儿童的标准来看),而是在满怀期望地想象——幻想他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这种满怀期望的想象不仅能让孩子生活在梦境般的喜悦之中,而且还会给他的小朋友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了他的社交地位。羡慕不已的小伙伴们会这样问道:“你真的和米老鼠一起玩吗?”孩子们知道总会有一群相信自己的听众,因此他们都喜欢为别的孩子编造出一些夸张的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