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
14231800000031

第31章 【星期日】做一张生命的清单(2)

不妨回想一下,那些常令自己深感不安的事情,往往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所谓的“明天”和“后天”,那些还没有到来,或者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物。反观我们面对的现实生活,总会有一些哀怨的言论充斥于我们的耳畔:如果有时间,我就会去世界各地旅行;如果有时间,我或许已学会了演奏某种乐器;如果有时间,我说不定早已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了……

这些人或许不知道,任何的空想都是没用的,只有脚踏实地地面对当下,抓住今天,把握现在,才能不为过往而懊悔,不为将来而感慨。

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大多有吃有穿,有工作,不用过多地愁什么。但人们总是不能踏实,总是为了将来的所需和将来会如何而发愁,是这种担心,令人深深地感到不安。

因此,我们发现,很多人总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于瞻前顾后的事情上,而很少活在现在。一位智者曾说,这个世界上一大半的悲剧是因为人们的瞻前顾后所造成。这使得他们总是在“得不到”和“已失去”两种痛苦状态间摇摆不定,并感觉自己的人生毫无乐趣!这些人往往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试想,如果美丽的月光很多年才出现一次,那么每个现在的人一定都会认真凝望美丽的天空,而且所有看过的人都会说那是他一生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然而,这样的事毕竟没有成为现实,美丽的月光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的上空,只是我们往往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都不愿抬头望向天空,欣赏月光的神秘幽幻之美。这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一种悲哀吗?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佛家的小故事:

佛光禅师正在诵读经文,无德禅师前来拜望。

两位禅师闲聊起来。佛光禅师对无德禅师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惋惜地说:“您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但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了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他:“我想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说:“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说:“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怎样呢?”

无德禅师回答:“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啊?”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地回答:“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地问:“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顶撞地问:“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这时,学僧终于有所省悟了。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时说:“当出行的时候出行,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经找到隐居的地方了!”

故事中无德禅师的话,明确道出了“活在当下”的要义,“当出行的时候出行,当隐藏的时候隐藏”,这也就是说,凡事应该因时而异,因时制宜,该做什么事情时就做什么,也就是活在“现在进行时”。

定时充电,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对现今时代的职场人士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毫无疑问,学习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成了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

通过上述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当手机快要没电的时候,就会发出“滴滴”的警示声音,这样可以提醒主人及时为自己充电,避免电量耗尽,导致关机影响正常的通话功能。那么,我们的头脑这部机器,是不是也会有“电量”快要耗尽的时候呢?

自古以来,活到老,学到老是老祖宗教导我们要不断学习的一句俗语,或者说格言。它旨在告诫人们,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应该不停地学习,直到终老。

通用电气公司(GE)首席教育官、GE发展管理学院院长鲍勃·科卡伦在《我们如何培养经理人》一文中提到:

在GE内部,一旦你进入了公司,你是来自哈佛大学,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学校并不重要。因为一旦你进入公司,你现在的表现比你过去的经历更重要。

如果你从事一项新工作,你做得不是太好,没关系,我们知道你在学习,你能追上来。我们希望人们的表现高于一般期望值,工作得很出色。不过期望值不是一成不变的,期望值会随时间而变化。如果你停止学习,一段时间内一直表现平平,而期望值因为竞争的关系,因为客户需求,因为技术进步而上升,而你却不再学习,你就可能被淘汰。要知道在企业,期望值年年上升。如果你今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美元,明年就要达到2200万美元,而在接下来的年头,你需要做更多。

的确,现在的时代,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如果我们还仅仅满足于在学校里拿到的硕士、博士文凭的话,那么将很难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早晚有一天处于被淘汰掉的危险境地。有人将此做过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如果你停止学习,从个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像水在涨,而你就站在那里,你不会游泳,就被淹死了。这对你个人和事业来说都是一件坏事。

由此可见,不管你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团队的“中间阶层”,抑或最普通的一名职员,学习的脚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始终做一块“锂电池”,时不时地给自己充充电。

美国ABC晚间新闻有一位名气响当当的主播,他叫彼得詹宁斯。工作之前,彼得詹宁斯连大学都没有毕业,但他总是把工作作为他学习的课堂。做了3年的主播之后,彼得詹宁斯却令人疑惑地急流勇退,辞去了让人羡慕的工作,投身到一线记者的行列中。面对别人的质疑,他的回答是,要让自己得到锻炼。

在做记者的过程中,彼得詹宁斯深入一线,报道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新闻,受到业界的肯定和观众的好评。后来,他成了美国电视网第一个常驻中东的特派员,之后他搬到了伦敦,成了欧洲地区的特派员。经过一番“折腾”,彼得詹宁斯又重新回到了主播的工作岗位上。此时,人们发现他变了,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成了一个成熟稳健,备受人们欢迎和尊敬的真正的主持人。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从懵懂学童到耄耋老人,我们必须把学习当做一个永恒的主题,才能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中谋求一方立足之地。

就是应该通过学习,用知识来为自己充电的时刻了。可是,很多职场丽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从学校迈入职场以后,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学生时代的学习热情好像都在毕业那一天消失了。虽然很多人都意识到,即使踏上了工作岗位也应该继续学习,可是仍然找不到一个好的学习状态。那么,在工作之后,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学习呢?

1.明确学习计划

将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划分出一个大致的体系,然后将其分门别类,根据目前的需要程度,做一个简单的记号,这样可以区别不同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学习计划。接着,在日历上标出打算用来学习的日期,在日期上分别标上学习的内容,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地完成学习计划。

在学习计划中,要给重要的学习课题、项目预留充足的时间,最好保证预留一个月的时间。这样,即便在学习期间出现什么特殊情况,需要缩短或中段学习,都能保证学完最重要的内容。在打算学习的前一周,最好将需要完成的学习计划一一列出,让所有的事情准备就绪,这也能帮你避免进入学习状态时手忙脚乱,没有头绪。

2.明白为何而学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总会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获得优秀的成绩,得到老师的认可或拿上文凭,从而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工作之后,在学习之前,也应该明白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明白自己为何而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认真。

3.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不要在工作场合进行学习,也不要总是在家里学习。可以去充满学习气氛的图书馆或是公园里有水的地方学习,水可以让人浮躁的心慢慢的安静下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4.揣摩细节

当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是否理解了刚才学过的内容。如果对刚才读过的内容仍存有疑惑,那就停下来,细细地揣摩一下没有看懂的地方。如果仍然看不明白,最好在上面做一个标记,找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求教,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

5.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即便一个人记忆力再好,也不如把需要学习和记忆的知识写在纸上。做笔记是学习中一项基本的技能,它可以使人将书本上的知识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复述一遍。在做笔记时,不要一味地摘录书中的重要内容,而是要用自己的脑子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转换,使自己真正理解所要学习的东西。当亲手在笔记本上写过一遍之后,你会发现这些学过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刻在你的大脑中了。

6.饱腹而学

如果饿着肚子学习就会使人觉得头晕眼花,吃了饭之后,注意力就会从饥肠辘辘的肠胃中转移到学习内容上了。因此在学习之前最好先把肚子填饱,这样就不必中断学习,浪费时间用来吃饭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身为时代的弄潮儿,如果每天不学习,总是安于现状,那么我们很快就会落伍,成为时代的“弃儿”。因此,不管我们有多高的才学,也不管我们有多么优越的条件,我们都不要放了一点,那就是定时给自己的头脑这部机器充电。只有定时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底气十足”,紧跟时代的步伐。

忙里偷闲,不要错失身边的风景

现代社会,多数人似乎都和忙碌“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没时间消闲,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会朋友……于是人们都在期盼着假期,期盼着过节,可是一到假期又怎样呢?有的不得不在加班中度过,有的却好不容易“熬”到放假,巴不得休息休息,于是就“宅”在家里睡大觉。

无疑,忙似乎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主题。那么,我们难道只能让忙碌剥夺我们几乎所有本该放松心灵的时间吗?

其实,我们注意一下,同样是忙碌于工作和生活,总有一些人能在紧张与忙碌中让自己喘息一下,为自己寻找一些快乐的因子,而这也是让更多的不知道如何化解烦忧,如何创造快乐与放松的人需要学习的。

已近40岁的狄一凡现在某著名公关公司担任高级经理,工作强度很大,每天都处于忙碌之中。由于还有年幼的孩子,狄一凡每天回家还要照顾刚刚上幼儿园的宝贝女儿。

在别人看来,狄一凡应该是那种为了事业和家庭忙得不可开交的女性,更别提有悠闲的时光做些自己的事了。可是事实上,狄一凡不但工作出色,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而她自己也没在这种忙碌里将兴趣和快乐淹没。相反,她觉得工作和生活虽然忙碌,而快乐却并不会少,关键是要自己学会创造。

狄一凡是个摄影爱好者,由于一年中只能在国庆和年假期间离开生活的城市,外出旅游或者探亲,摄影的“对象”被限制在了小范围内,所以她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带上孩子和爱人去公园、动物园或者郊区,顺便拍些照片;而从去年开始,狄一凡有了个新的习惯,因为从北京奥运会开始有了汽车上路的尾号限制,狄一凡便利用乘坐城铁和公交的时候透过车窗拍些照片,虽然效果大打折扣,但让自己的兴趣得到实现,对狄一凡来说着实是一种快乐。每周五工作基本不忙的时候,狄一凡会利用几分钟时间把照片传到自己的博客里,由于内容基本都是在路上时拍摄的照片,狄一凡为此还给博客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行走中的影像京城”。

除了摄影,狄一凡在其他方面仍然不会忘记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快乐,装点色彩。比如,她会在每个星期一的早晨,穿一身色彩亮丽、明快的衣服;会偶尔吃一份最昂贵的蛋糕或巧克力,并保存价签和包装盒;会定期不定期地去家附近的游泳馆游泳……这些,都让她感受着生活的快乐,释放着忙碌后的疲惫。

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工作和生活不可谓不忙碌,但她却没忘记在忙碌中偷点闲情逸致,让自己疲惫紧张的神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生活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

在我们的周围,像狄一凡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太多,但也不是特别少见。他们懂得忙中偷闲,适时地创造乐趣,为生活涂抹一些靓丽的色彩。这种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可以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些许放松。在这些人心里,会认识到快乐是生活给自己最美的礼物,快乐是自己给生活最热烈的回馈。

娜娜是个30出头的女性,已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独立制片人,连续6年做了5部片子不说,两部还拿了大奖;可糟糕的是,近来娜娜觉得自己得了麻木症,不管看什么片子,就算再刺激再另类,自己也没反应,一点感觉也找不到。娜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知道是太快的节奏影响了自己的感受。“人是需要距离的”,娜娜想起心理学家的忠告,“不但人与人之间需要距离,人和自己也要有距离,才能保持真实的感受”。

为重新找回心里的热爱,娜娜决定给自己放大假,当即飞往三亚。若在以前,一个月的假期对娜娜简直是受不起的“奢侈”了,得了麻木症才明白,要是没了心里的热爱,人就等于失去了眼睛,也失去了奋斗目标,人躺在不知航向的海面上,就算你再有才华再有创意也没用了。就像“律政俏佳人”艾尔·伍兹说的,热爱不但是创造的源泉,更是生命的要素。

的确,如今的世界一切都太快了,快节奏带来的竞争压力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过去形容工作是“奔忙”,现在用得更多的词则是“奔命”。有太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患上了心理甚至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让生活回归其合理的节奏,是该将脚步放慢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在忙碌中寻找一份轻松,才能在紧张里探求几丝快乐。

其实,快乐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一旦养成了快乐的习惯,我们就会与快乐为伴,我们的生活就会洒满阳光。

舍掉累赘,别握着红烙铁不撒手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群猴子经常去农户家里偷粮食。后来,这个农户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一个瓶口很窄的瓶子里放上很多的白米,当猴子夜里来偷粮食,看到白花花的米时自然兴奋,就会把手放进瓶子去抓,不过要伸出来的时候,就必须将手伸开,而不能握着拳头。这样一来,米就会洒出来,但是却不会被猴子抓到自己的嘴里和口袋里。由于抓不到米,猴子就一直和瓶子“较量”。天亮了后,农户起来发现那些猴子还在为着这狭窄的瓶口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