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洁是一位行政干部,管理着单位里大大小小十几号人,还要三天两头协调处理群众之间的大小纠纷。一直以来,申思洁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在单位里对自己要求很高,做工作总力求尽善尽美,对待别人热情周到,有烦恼和委屈尽量不表露在脸上。因此,她时常觉得工作累,压力大。有时候会把工作中的烦恼情绪带回家,回家后,看见儿子写字潦草,或在学校又犯了错误,她就更烦躁,忍不住就冲儿子发火,而且她也承认,自己几乎没有肯定过儿子。
其实,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但是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就很重要了。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应该知道,孩子是满稚气、心智还未成熟的,此时他们不仅需要父母恰如其分的批评,更需要用亲切的语气,慈爱的态度,中肯的话语来善待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勇气直面错误,并想办法改正错误。一位哲人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孩子犯了错,有了不足,家长的心胸就要像天空和大海一样,善待他的不足,否则过于严厉,就会给孩子造成永久的心灵创伤。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父母用友善的态度对待,才能使孩子改正他的不足。当需要批评孩子的时候,先表扬一下孩子的优点,再指出孩子的不足,最后再提出要求,并鼓励其改正错误和向自己的要求努力,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总而言之,孩子有了缺点,应该及时用疏导的方法教育引导,逐渐使他摒弃自己的不足。还有,在公众场合,家长应该用手势或眼神来提醒孩子,不要当众批评,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或者伤害孩子的其自尊,这样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得孩子很难实现父母的愿望,进而让孩子时时处处被批评被指责。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在潜意识里先否定自己:我本来就是很笨的,这个事情我肯定干不好,别人也不会喜欢我的,我一直处于失败之中。
因此,父母不可对孩子定下过高的目标,也不要奢求孩子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要想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远大目标,就必须先给他确定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难度一点点加大,目标一步步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肯定他,鼓励他,从而一点点地增强他的自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容易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有病不怕医,有错不怕改
曾执教于北大的陈翰笙先生在其年老时说过这样的话:“人老了,许多事情记不得了。我记得的,是自己做错的事情。因为那是必须改正的。”
这样一句谦虚而真挚的话,如果不是从一位老教授嘴里说出来,我们可能还会觉得说此话者太过矫情,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讲究面子的,我们老祖宗更是告诉我们“人要脸,树要皮”。与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地提防着不要戳到某人的“痛处”。
在很多人看来,自身的错误只能允许别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他们尚且对“妄加评判者”耿耿于怀,更何况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了。很容易察觉,有的人刚愎自用,受不得半点批评;有的人当面千恩万谢地接受,转个身就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当面死不认账,背后却又小心翼翼地做着检讨。很显然,大家都害怕“批评”,视“批评”于洪水猛兽,避之不及。
事实上,我们再回过头想想,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无论你多么的排斥它,它总是存在的。除非你是圣人,否则你别想跟“错误”撇清关系。既然出现错误,那么批评便在所难免。
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没有了进步的空间呢?更何况,这种所谓的正确只不过是别人的奉承或者自己的自欺欺人罢了。
其实,“有病不怕治,有错不怕改”才是促进我们不断提高不断自我完善的法宝。错误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很多时候只是自己的虚荣心和“清高气”作祟,而将错误打入自己的“黑名单”。一旦你学着承认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乔治·罗纳曾在维也纳做过多年律师,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说不定他会一直做下去。
但是,不幸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爆发不久,他就逃到了瑞典,并且变得一文不名。那段时间,他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份工作。他给很多公司投简历,简历中都提到自己能说能写几个国家的语言,希望可以在进出口公司找到一份秘书的工作。但是简历投出去之后,多半都石沉大海,没有回复。有几个公司虽然给了他回复,但是也丝毫没有录用他的意思,他们表示,因为正在打仗,他们并不需要这类人才。不过他们会将他的名字保留到档案中。
在这些回信中,有一封信竟然这样写道:“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们的公司。我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需要,我也不会去请一个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别字的人。”
乔治·罗纳刚看完这封信的时候,他花了半刻钟的时间来消化自己的激愤与怒气,他试图马上回信,他要在信里面将这个人骂得体无完肤方才解气。但是当他提笔准备回击的时候,他渐渐地冷静下来,他不由得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说得不对呢?瑞典文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如果真是如此,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行,那么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应该好好感谢这个给我指出错误的人。”
于是,他重新写了一封信:“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来答复我,尤其是在你并不需要秘书的情况下。另外对于我将贵公司业务弄错一事我深感抱歉。之所以给你回信,是因为听别人介绍,说你是这个行业的领导人物。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而我对此却无法自治,要不是你的提醒我可能还会将这个错误继续下去。现在,我计划加倍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改正自己的错误,非常感谢你的来信。”
不久之后,乔治·罗纳就受到了那个人的回信,信中表示要给他一份工作。因为他的谦虚和宽容打动了那个人。
当别人给我们当头一棒的时候,我们往往也想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榔头给敲回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住自己的“面子”,让自己不至于掉价得太厉害。但是,事实上,越是这么想的人,往往越会错得离谱,如果一直任由错误的病菌累积到可以让自己“腐烂”的时候,那么你很有可能连改正的余地都丧失了。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讳疾忌医的故事虽然听得耳朵起茧,但殊不知,还是有很多人在重蹈覆辙。
当下,社会中有一批“新新人类”正在粉墨登场,他们被称之为“草莓人”。草莓外表光鲜亮丽,但是却难以承受重压。一旦受到别人的批评或者冷遇,就会焦躁不安,心里久久不能平衡,比较有“个性”的“草莓人”觉得他人的批评是“欲加之罪”。其实,与其总是将矛头指向别人,何不想想自己本身的错误呢?如果自己做到百分百完美,那么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闲人来“鸡蛋里挑骨头”呢?
李炳辰是某公司的会计。一次,他在做工资表时,给一个请病假的员工定了全薪,忘了扣除这名员工请假那几天的工资。工资发下去后,李炳辰才发现自己的错误。李炳辰只好找到这名员工,告诉他下个月要把多给的钱扣除。
但是这名员工说自己手头正紧,请求分期扣除。如果这么做的话,李炳辰就必须得请示他的上司。这也就意味着上司会知道李炳辰犯的错,并且可能会因此而恼怒,甚至扣除他的奖金。
李炳辰再三考虑后,认为自己的错误必须自己承担,于是敲响了上司办公室的门,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可是上司说:“这不是你的错,人事部门该承担责任。”李炳辰却说:“不,工资是我定的,是我的错。”
上司又说:“不是,你们部门领导负全责。”李炳辰回道:“经理的事太多,这种事都是我一个人做的。”上司听后高兴地对李炳辰说:“好样的,我这样说,就是看看你承认错误的决心有多大。好了,现在你去把这个问题按照你自己的想法解决掉吧。”
事情终于解决了。从那以后,上司非常器重李炳辰。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而不找任何借口的厚道人,不但能够使原本错的事情得到缓解,而且还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和信任。相反的,如果不敢直面面对自己的错误,而是隐藏,隐藏不了就找借口,那么很可能造成原本错的事情扩大化。
就拿李炳辰来说,如果他不肯承认,隐瞒,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那么事情就不会顺利地解决,可能会激发企业与那位员工之间的矛盾,甚至还会连累其他同事,老板知道后,会怀疑李炳辰的诚信和工作能力,甚至怀疑他在过去有没有犯类似的而自己被隐瞒的错误,将来还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一旦领导对你失去了信任,你的职场生涯将举步维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去改正它,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无论是上司还是同事的批评,你尽管可以一视同仁作为自己治病的“苦口良药”。给自己一点勇气,放低姿态去俯听这些批评的声音。当你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些批评并且虚心接受的时候,相信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了。因为老板也喜欢“潜力股”,你有错就改的觉悟和虚心接受的态度能让他看到你身上巨大的发展潜力。你在进步,在成熟,他都一目了然。而对同事而言,接受他的批评,这是尊重也是默契。有时候,办公室里也需要一些值得信赖的声音,这样可以让彼此多一份扶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