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14227100000039

第39章 案例:A公司的评奖制度变成了“障眼法”

A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多年来汇聚了一批行业内的技术精英,企业保持着迅猛发展势头,员工待遇很好,管理者在员工中的口碑也较高。但是,随着企业领导轮番更换,在商业大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大多的中层干部开始利用管理权在公司的各级奖励评选过程中寻找更多的机会谋求个人利益,部门管理者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引起普通员工的不满,最近的几件事情成为了事情爆发的导火线。为了技术革新,公司今年又要组织技术攻关项目,评审结果与奖金挂钩,由员工填写科研总结报告,公司组织专家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审,但评审结果出来后令人不解的是能够得奖的都是部门领导,普通员工很难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很多员工评价这样的评审会为“分赃会”。事情还不仅如此,一年一度的普通员工基本功大赛的结果也很令人费解,评审委员指导的年轻员工都能够有获奖的机会,而一般地没有头衔但技术水平很高的技术能手指导的青年员工很少能够有得奖的机会,有的员工就抱怨说某某领导指导的青年员工几乎全部得到了奖励,而其他员工实际做得比这些得奖的员工还要更好,却没有得到奖励。很多年轻员工晓得其中的奥妙后,在寻找合作导师时都不再诉求技术能手,而是找具有官衔的行政领导,这样做虽然年轻员工并不能提高任何技术,但得到物质实惠的可能性较大。具有行政官衔的管理层由于被聘为评审专家从而使自己的弟子具有更多得奖机会,这些“行政巨头”成为年轻员工自愿聘为技术指导的“香饽饽”,而作为技术能手的第一线技术骨干反而倍受冷落。年轻员工被评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后就有机会被推荐评定省级奖励,将自己指导的“学生”更多地入围评获省级奖励后,作为评审专家的“行政巨头”本人会由此得到更多荣誉和相应的物质报酬。这种状况严重损失了公司内技术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员工普遍评论说这种评奖会其实就是“分赃会”,行政官员垄断了技术专家的话语权。本来评奖是为了激励先进和约束后进,但公司局面发展并非预期。A公司的评奖过程以不合理的制度让管理权渔利了员工收益,制度由于形同虚设而成为了瓜分收益的“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