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概述
西北“五马”自清朝末年到全国解放前夕,是大西北叱咤风云的人物群。为使脉络清晰,先概略地介绍其主要人物。
他们都是甘肃河州人。河州,即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这块地方,秦汉时称枹罕,从南北朝的北魏时期直到民国初年称为河州。其地域,西以小积石山与青海交界。黄河自青海迤逦奔来,经积石关流经州内北部地区,南以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为邻,有老鸦关、土木关、槐树关相通,东隔洮河与临洮县相望。大夏河自南而北纵贯腹心,注入黄河,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说的漓水。境内冈陵起伏,川塬交错,山河襟带,地形复杂,自古以来为各民族交汇和争夺之区。居住在这里的,有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多种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半数,其中回族占有很大比重。回族和东乡、保安、撒拉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早自唐宋时期即开始迁来,而元朝初年迁来的最多,至今已千年的历史,故而境内清真寺很多,且有著名的清真大寺。由于伊斯兰教派纷繁,历史上不断出现教派纠纷,而又往往易为反动统治者和野心家所利用。马家军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中起家,之后夤缘时会,屡变不衰。民国以来,逐渐称雄于西北。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以来,河州一地先后出现了省长7人,军长9人,师旅长38人,厅长、专员、县长数以百计。其中除少数汉族以外,绝大多数是回族,且都是马姓居于首领地位。其核心被人们称之为“西北五马”。但“五马”不过是个概括的称呼,其中有“老五马”、“小五马”之分。“老五马”指清末民初曾任甘肃诸镇守使的马安良(甘州提督)、马福祥(宁夏护军使)、马麒(西宁镇守使)、马廷勷(凉州镇守使)和马璘(字玉清)①。“小五马”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至解放前夕割据一方或拥兵略地的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马步青和马仲英。但如按其割据或活动的地域来分,则又分别称之为“宁马”和“青马”。“宁马”即曾统治宁夏的马福祥、马鸿宾、马鸿逵;“青马”即曾统治青海的马麒、马麟、马步芳。至于马仲英,实是“青马”系统。因此,所谓“五马”,不过是个概略的说法,并不是太确切的。要之,这是一个拥兵略地的人物群。各马有基本的共同之点,但相互间也有不少矛盾之处。他们都是河州人,除马璘(玉清)为河州东乡的东乡族人以外,其余都是河州西乡的回族人。他们所统军队和官职,多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相互间又多姻娅相亲,“一荣俱荣,一枯俱枯”,有共同的利害和共同的敌友。所以他们往往在关键时刻相互支持,一致对外,维护其共同利益。但在权势、地盘和资财面前,他们之间又各不相让,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间,也是钩心斗角,彼此防范。所以他们有时为亲为友,有时为敌为仇,关系相当复杂。但如追根溯源,按其发迹的家族世系来分,实是三大世系,即“三马”:一是马占鳌系,一是马千龄系,一是马海晏系。
先说马占鳌系。
马占鳌(1830—1886),字魁峰,一字鼎臣,回族,经名阿卜都里阿则兹,河州莫尼沟人。先世本陕西大荔县人,清初经商于河州,遂于此定居。马占鳌少时学伊斯兰经典,24岁在大河家(今积石山自治县属)开学当阿訇。清同治年间河州回民起义反清,马占鳌被众拥为领袖人物,率领回众纵横陇右。清朝钦差大臣左宗棠率清军前来镇压时,马占鳌以小胜为资本,率众降清,被改编为河州镇马队左、中、右三旗,马占鳌为三旗督带兼中旗旗官,受六品军功顶戴。河州回民此次起义即被扑灭,马占鳌从反清的领袖人物一变而成效力清廷的官员。官至补用总兵,督带镇南马步全军,常被派遣平定和处理甘、青一带蒙、藏部落起事和纠纷。他威武多智,当地人如此形容他:“河州马军门,威武若大神。当时闻其语,而今见其人。”光绪十二年(1886)二月二十一日因病去世。子三:长安良、次国良、三毓良。
马安良(1844—1918),原名七五,经名阿卜都里默直底。同治年间向清纳款投降时,左宗棠为之起名为安良、表字翰如。并被左认为义子。父殁继统其众,以补用游击督带镇南马队三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随董福祥镇压河湟之变,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等逃至西安,马安良率部赴陕扈驾,日夜巡逻,殷勤备至,博得慈禧之欢愉。后历任总兵、甘肃提督。辛亥革命时顽固保清,衔清陕甘总督长庚之命,率部东向,与陕西义军激战。清帝逊位,甘肃宣布拥赞共和,马安良始率部回撤兰州,又摇身一变而成革命新贵,拥兵干预省政。胁迫甘肃省议长李镜清去职,旋又怂恿马麟(字勋臣,即马麒之弟)派人将李镜清刺杀。之后,因受甘肃督军张广建的排挤,率部回驻河州,民国7年(1918年)11月病故。有子5人:长廷佐、次廷佑、三子廷勷、四子廷贤、五子廷×。除廷勷、廷贤外,余无足述。
马廷勷(1889—1929),字少翰,清末贡生出身,举“孝廉方正”,人称“三少君”。先在其父军中为挂名管带,后任中军统领。民国以来,在北京为总统侍从武官,就读于燕京大学。父殁继统其众,任凉州镇守使。1928年马仲英河州起事。马廷勷亦起事于凉州,旋被西北国民军击溃。马廷勷只身投奔蒋介石,蒋为用以反对冯玉祥,任其为讨逆军第十五路总指挥,实为空衔,旋即调为上将参议。未几,被冯玉祥捕获,杀之于焦作。马廷勷在四堡子(今积石山自治县属)有宅,今其宅之围墙尚存。
马廷贤(1896—1959),字立汤。人称“四少君”。曾在其兄廷勷部任旅长,驻于河州。1928年与马仲英同时起事,自称总指挥,被西北国民军击败之后,率残部东据天水,称霸陇南。在天水屠城,杀害各族人民7000余人。1921年所部被川军、陕军击溃,马廷贤出走天津。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河州,住于刘集(今积石山自治县属)。解放后,因民愤极大被镇压。
马廷斌(1898—1981),字全钦,马占鳌之孙,马国良之子,曾任马廷勷部团长、马步芳部旅长。后还河州,居于四堡子,为富家翁,待人处世较宽,在四堡子兴办中学一所。1949年解放时,曾为解放青海、新疆出过力。历任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民委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81年3月病故于兰州。
马占奎(1858—1940),字星垣,马占鳌从弟。清武举人,庚子年随马安良勤王,官至总兵加提督衔。民国时为陆军中将。后在马仲英起事军任总指挥,子五:长朝选,在马麒部任统领、营长,为马步芳之岳父。次朝俊、三朝杰、四朝儒、五朝伟,朝伟即马丕烈,曾任青海省财政厅长。解放时,马丕烈受王震将军之命,为解放青海出力,后任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农林厅副厅长,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
主任,民革甘肃省委主任。
再说马千龄系。
马千龄(1826—1910),字松坪,河州韩家集阳洼山人。祖、父累世务农。千龄始以贸易致富。清同治年间参加回民起义,为马占鳌的谋师之一。陕西回民义军“十八大营”败退至河州,驻扎于黄河南岸,欲攻掠对岸之官亭(今青海民和县属),马千龄为免兵戈涂炭乡里,前往劝阻,又嗾使马占鳌扬兵于野以迫之,“十八大营”不得不离境而走。以此为乡里所感。此后随马占鳌降清,被授予蓝领都司。宣统二年(1910)八月病殁,被清朝追封为建威将军。子四:福财、福禄、福寿、福祥。
马福财,清朝时任游击。子耀图为清朝参将,兆图为清游击,均于1900年在北京攻打使馆区时战殁。子雄图为民国陆军上校、骏图为民国陆军中校,孙敦礼为少将师参谋长。
马福禄(1854—1900),字寿三,体格魁梧,气力过人,12岁单骑逐狼,缚之而归。清武举人,武进士,点卫守备,以终养告归。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湟之变,奉陕甘总督杨昌濬之命,募兵成立安宁营,任督带,以镇压起义回民。后隶于提督董福祥,并奉命办理河州善后事宜,累“功”为记名总兵。又随董福祥入京畿,任简练军统领。1900年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入侵,马福禄与姚旺、董陞官、马海晏等部,阻击侵略军于廊坊,短兵相接,双方各死伤数百人,侵略军不支而退,后马福禄随董福祥奉调进入北京城,防守正阳门,攻打东交民巷大使馆区,马福禄于阵前中弹捐躯,归葬于北京三里河,清廷追赠振武将军。从弟福贵、福全,侄耀图、兆图等亦同时捐躯,至为壮烈。子四:鸿宾、显图、负图、鸿仪。
马福寿,字静庵。民国初年曾任宁夏昭武军统领,后任宁夏省政府民政厅厅长、代理省政府主席等职。解放后返临夏家居,1956年病故,享年90余岁。子一:春元。
马福祥(1876—1932),字云亭,清武举人,随兄福禄从军,入京畿时为简练军帮统。福禄于庚子之役殉国,继统其众。后任靖远协副将、甘肃督标中协副将、西宁镇总兵兼马步第二标标统。民国初年任宁夏镇总兵、绥远都统。后归冯玉祥,为西北边防会办、航空署督办。又依附蒋介石,任国民政府委员、青岛市市长、安徽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职。病逝于自汉口赴北京途中。子二:鸿逵、鸿炳。
马鸿宾(1884—1960),字子寅。清时随叔父马福祥军中任职。民国以后,历任宁夏镇守使、师长、军长、宁夏省政府主席、甘肃省政府主席,后又任三十五师师长、八十一军军长、第八战区副长官、西北行营高参、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1949年9月,与其子马惇靖率八十一军起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历任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甘肃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60年病逝于兰州。子七。次子敦信,字养吾,曾任师长、副军长,1949年起义后,任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二军副军长、独立第一师师长、农业建设第一师师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等职。1969年病逝于兰州。三子惇靖,字立青,曾任八十一军军长,1949年起义后,任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二军军长、宁夏军区司令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4年病逝于兰州。
马鸿逵(1892—1970),字少云。早年随父从军,民国以来,在北京任总统及“洪宪皇帝”袁世凯的侍从武官。在宁夏、绥远任旅长、师长。后归冯玉祥任军长,倒冯投蒋后,任第十五路军总指挥、宁夏省政府主席、第八战区副司令兼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甘肃省政府主席(未及到任)。1949年9月1日仓皇逃离宁夏,先住台湾,次年10月移住美国洛杉矶,1970年病死。子三:长子敦厚,曾任骑兵旅旅长。次子敦静,曾任师长、军长、宁夏兵团总指挥、代理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二人均于全国解放前夕随其父外逃。三子敦仁早丧。
最后说马海晏系。
马海晏(1837—1900),字德庵。河州莫尼沟前川村人,同治初年迁居癿藏(今积石山自治县属)。其祖上务农为业,仅得温饱。海晏青年时期以“驮脚”为业,往来于兰州、河州之间;后又从事商业贸易,往来于陕、甘之间。由于当时路途常有匪徒出没,海晏遂习武自卫,常以“流星锤”制胜。后家道殷富,遂弃商攻《古兰经》。同治六年(1867)冬,与闵殿臣等起兵反清,共推马占鳌为统帅。海晏为先行官。同治十一年,马海晏率敢死队300余人,在太子寺(即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新路坡击毙湘军总兵傅先宗。随马占鳌降清后,为中旗副旗官。后随董福祥驻防京畿时,为简练军旗官。参加抗御八国联军入侵及攻打大使馆区之战。慈禧太后西逃,奉命扈驾,在宣化追驾途中,因辛劳过度而逝世。子三:马麒、马麟、马凤。
马麒(1869—1931),小名尕七,字阁臣。17岁中武生,随父军中任哨官。在平定河湟事变中,获得六品军功牌。庚子年马海晏病殁,承袭父职,扈驾西行。慈禧由晋入陕,在风陵渡乘舟渡黄河时,风浪大作,马麒、马福祥等选习水士卒护卫掌舵,赖以安渡,后又护卫殷勤,得慈禧赏识。后回驻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县)扎巴镇,隶属于马安良。后由马安良荐拔,为花翎副将衔循化营参将。辛亥革命中,随马安良入陕攻打义军;又与其弟马麟率部入宁夏,扑灭刘华堂、刘耀鲤、吴殿英等起义军,杀掠甚多,为舆论所谴责。后任西宁镇守使,建宁海军,独树一帜。1929年孙连仲为首任青海省政府主席时,马麒为省政府委员,仅得保存实力。次年孙连仲东调,马麒得以再起,任青海省政府主席。1931年8月病死于西宁。子三:步青、步芳、步瀛。
马麟(1873—1945),小名尕老,字勋臣。先在马麒军中任哨官,后营商牟利。辛亥革命之际,在马安良部任帮统,扑灭宁夏义军之后,被任为洪广营游击,但不肯就任,仍随兄到西宁,任宁海军参谋长兼右营统领。国民军刘郁芬主甘时,任河州宣抚副使。孙连仲主青时,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后任甘肃骑兵第一师师长、甘肃剿匪总司令、甘肃省保安司令等职。马麒死,继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后被侄马步芳逼迫,交卸省政,以国民政府委员头衔归居河州癿藏,占据土地,称霸地方,营造园林,纵情享乐。子二:长步荣,字子波,曾有骑五军副军长头衔,居住于居集(今积石山自治县属);解放初,不为叛匪胁迫,踊跃输捐,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委员。次步援,字子仁,解放之际外逃。
马步青(1901-1977)字子云。早年在绥远都统马福祥部任职,后在国民军中任旅长、师长。1931年继马麟任骑五师师长,驻武威。1939年任骑五军军长兼甘新公路督办。后为青海柴达木屯垦督办,回驻青海。马步芳以其外甥马呈祥取代骑五军军长职,马步青蹭蹬失势,返回河州,广置田园,建东公馆、蝴蝶楼,作长久享乐计。解放之际仓皇携财外逃。后死于香港。
马步芳(1902—1975),字子香。幼随父从军。12岁即为甘边宁海镇守使署少校参谋,后历任营、团、旅、师、军长,集团军总司令,青海省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长官等职。1949年秋,妄图在兰州地区与人民解放军负隅顽抗,旋以兵溃势穷,逃往台湾,又移居埃及开罗。曾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大使。1975年病死于沙特阿拉伯。子继援,字少香,因势得志,曾任八十二军军长、兵团司令。解放战争中,从陇东到兰州,与人民解放军对抗,终于在兰州战役中惨败,仓皇出逃。
马海渊,马海晏之弟,行七,人称“七太爷”,曾在青海马麒部任军职,抗战期间病逝。子马宝,又名九保,曾任宁海军骑兵第七营管带,又在绥远任营长,后回原籍,1928年被刘郁芬拘杀。子三:仲英、仲杰、仲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