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社会性别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其作用显然是相当有限的。只有将社会性别知识移入到社区发展的实践中去,建基于本土经验、社区民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性别实践才会使社会性别理论变得富有生命力,从而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这场实践活动中,社会性别话语一定会从“外来者”——项目人员转移到社区内设计、执行项目的各相关群体,特别是项目的主体——社区男、女村民身上。
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又会引发出更多的关注点:在乡村社区发展项目中该如何体现社会性别敏感?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社区男女村民得到他们/她们想要的?作为折射参与性理念的参与式方法与社会性别实践有何内在的联系?
在社区发展项目中体现社会性别敏感就这样被不同的发展机构和学者一遍又一遍地提了出来,以下三点有特别值得说明的必要:
首先,我们追求的社区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求、动员公众参与、维持生态平衡、倡导性别平等都是相互联系的,社区发展也是一个社区民众能力增长的行动过程。
其次,社会性别实践脱离不了特定的时间、空间关系。在社区空间中,社会力量的分布是多样且不平衡的,其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恰恰能为从事社会性别与发展项目的相关群体提供一个重构互动情景,调整社会性别关系的场域。参与式方法与社会性别发展实践之间有许多共通性。
再者,权力对性别知识的生产有重要的影响。权力渗透到社区人际互动的不同层面,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实践的结果取决于社区民众的性别意识及对社区内各种资源的控制能力,而社会权力“弥散”的特征,实际上也构成了权力间的相互制衡。
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之上,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无论在“妇女健康”,还是在“灾后重建”项目中都可能而且也需要得到广泛应用。
如果我们愿意实践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那么,就必须要问:在社区内推动社会性别与发展的范式究竟需要把握那些原则?又是如何运作的?其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一实践范式对社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社会性别敏感与乡村妇女健康项目实践》、《灾后重建项目过程中的社会性别与参与性》正是从行动一过程的视角描述、阐释社会性别与发展这一范式在社区发展项目中运用的理念、手法、方式和阶段性的结果。
对这两个案例的过程分析,目的在于分享在推动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社会性别、参与式、参与性、权力关系、两种利益需求、关注过程持有的特殊的敏感,对体现上述敏感内容的运作方式、适应性经验必要的选择,对项目目标设计与活动组织谨慎的定位,对考虑结果,但更关注过程的某种理解。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社区实践中,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具有异质性的,因此,社区实践或行动研究必须结合社区的实际状况。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在社区层面的实践性,需要对项目的目标、活动设计与把持的理念和操作手法进行多视角的反思。在社会性别与发展本土化实践过程中,我们该如何从情境出发,尊重本土知识,正视差异性,关注“他者”?如何防止将社会性别实践被简单化、口号化,甚至“庸俗化”、“标签化”?又如何处理相关群体,如男性与女性、“局外人”与“局内人”、“外来人”与“本地人”等不同的社会关系?一句话,反思在从事社区发展实践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两个项目分析放置在一个单元进行比较,正是想达到启发读者超越它的目的。社会性别敏感与乡村妇女健康项目实践
将社会性别与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实施过程当成社区内社会性别知识的生产过程来思考是相当重要的。为此,我们不得不在重视社会性别问题的同时,同样重视参与性理念和参与式方法,重视互动过程,这样,才可能看到期望得到的结果。
在陕西省丹凤县执行的农村妇女健康项目的结果显示,社区发展项目执行中建构社会性别知识不能机械地执行项目规划中的文字“指令”,也不是简单地遵循“社会性别敏感度要求”,更不是外来人把自己预先设定的必不可少的目标带到社区内实施“专制”控制。实际上,社会性别知识是在外来人与社区主体间不妥协的、细致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属于社区社会性别本土化的知识,是具有选择和对话能力的社区主体——当地人依靠自己的觉悟而制造的一种性别文化关系。本部分将以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以下简称“陕西妇女研究会”)丹凤妇女健康项目的实践作为案例,从项目文本和项目执行过程两个方面对参与式实践在社区内建构社会性别知识的尝试进行讨论。
一、项目背景
丹凤县是陕西省50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其毛里岗乡地处偏远,位于丹凤县城西南的大山里,海拔1400米,是丹凤县最贫困的一个乡。全乡管辖八个村,地理位置非常分散。全乡8个村委会、5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54户,农业人口4282人,其中女性2014人,占47.3%;劳动力1001人,其中女性704人,占70.3%;总耕地面积4672亩;根据官方统计,毛里岗乡1998及2000年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02.6元、922元。
毛里岗乡东村和绿村是陕西妇女研究会丹凤妇女健康项目的项目村,其总户数415户、总农业人口1683人(其中女性881人)。自1997年香港乐施会将其选定为农村发展项目点后的几年间,这里先后实施过妇女健康教育、水灾重建及人畜饮水项目。项目的关注点是考虑社会性别敏感,在认识到社会建构下形成的男女不平等关系的背景下,优先回应妇女关心的健康议题。一期项目组织、培训了一批妇女骨干,组建网络,由这批妇女健康骨干把健康知识传授给村内依自然组或居住片划分的其他妇女,并配合以妇科检查及发送健康教材组织本组妇女学习等。这些项目活动的结果除了改善村民,尤其是女村民的健康状况外,亦建立起了妇女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妇女间的支持,培养了她们今后参与村内事务的能力。这样,妇女骨干逐渐成为未来社区项目工作可以依托的有效网络,社区的干部和男女村民也意识到,妇女也是有能力的。
陕西妇女研究会经过若干年的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实践,在工作理念和手法上已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性:动员社区男、女村民积极介入到项目决策、执行、利益分配、监测评估等涉及社区发展方向和资源控制等项目周期的各个环节中。透过自下而上的工作手法,促成各相关群体的沟通,并围绕村民的能力建设,强化村民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对项目的“我们意识”。
社会性别敏感:在社区发展项目中,从改变、调整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结构出发,尤其关注妇女的需求,为妇女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和提供更多的资源,将妇女能力的增长体现在项目的设计和执行中。同时,关注实用性社会性别利益需求与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需求的不同,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设计项目,在执行项目中努力实现其积极的转化。
可持续性:尊重社区主体和本土知识的价值,从生态保护、社区组织建设和村民,尤其是妇女的能力培养着手,推动社区内源式持续发展。
倡导性:通过项目执行,推动各相关群体对项目价值取向、策略目标和实践手法的认同和理解,增加相关群体在自己的工作中运用这些手法的能力。同时,积极推动政策干预,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丹凤妇女健康发展项目从设计到实施对陕西妇女研究会来说是一次考验。我们深知,在推动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的社区实践中,将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当然,也正是社区内各利益群体间互动的不确定性,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性别知识建构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才会更大的刺激行动参与者实践社区社会性别知识的创新。
二、项目的再设计——对文本的重新考察
为了描述和理解在丹凤妇女健康项目中建构社会性别知识的动态过程,有必要对最初形成的丹凤二期项目规划进行某种梳理。以下是项目规划的部分内容:
2000年末,陕西妇女研究会遵循参与性原则和手法对丹凤项目未来三年发展进行了策略性规划,制定出了5个项目目标,其中重要的三项为:
1.改善村民(特别是妇女)健康状况;
2.增加经济收入;
3.提高妇女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
根据上述目标,拟定出丹凤毛里岗乡未来三年的项目内容,大致包括:
1.东村、绿村两村:
——建立村卫生室,组织村医培训;
——增加经济收入项目(贷款养殖、技术培训);
——妇女骨干能力建设(考察、培训);
——其他小型基建(修路、桥、小学)。
2.毛里岗乡另外6个村
——健康教育(基线调查、组织妇女骨干、健康知识培训、妇科检查等);
——实施人畜饮水项目。
尽管这是一个参与式项目规划,但依据这个文本,很难感受到各相关群体鲜活的互动过程、权力关系的较量,也很难从中听到村民尤其是妇女的声音。因此,在完整的文字下,随着文本的成熟已隐去了参与性需求评估复杂的过程,也隐去了互动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性别关系。
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是丹凤项目努力贯穿的一条主线,而在项目实践中建构社会性别知识绝不单单是通过一次项目规划就可以完成的。它的非描述性,促使我们考虑需要在项目执行中更多地强调的动态过程,思考各相关群体如何在执行项目中将项目活动与社会性别主线联结起来,如何在项目实践中建构社会性别知识。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感到本期项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积极的回应:
1.强化二期项目与一期项目的关联,继续强化参与性、社会性别敏感这一主线,使二期项目成为一期项目既自然又紧扣逻辑的延伸项目;
2.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将妇女骨干的作用从对健康的关注拓展到对经济、参与社区管理的关注。实践从实用性社会性别利益需求向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需求有机转换;
3.将已被分解的项目建议书的多个活动,用某些概念或一组活动整合起来,而这一统合又必须满足男女村民的切实需要满足,尤其是妇女的能力建设需求;
4.将赋权思想、参与精神、社会性别敏感整合到二期项目中,重视权力与控制的关系,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交流,强化“过程”对社区实践的意义;
5.调动妇女,尤其是妇女骨干更广泛地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在提供更多涉及能力增长的相关资源的同时,通过她们的行动,在调整社区权力结构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从丹风二期项目执行开始,我们就敏感的意识到将会面临利益的融合或分裂、权力的强化或转换,妇女参与的停滞或扩展等诸多的挑战。社会性别知识的社区生成实践过程也暗示着将在这些方面展开。
三、社会性别知识的生成——参与对话
在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实践中建构社会性别知识,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针对项目点的实际,实践者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手法和步骤。我们在执行项目初始就构想透过村民对二期项目的讨论,一方面能增加村民对项目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形成一个对二期项目的可操作的行动主线。于是,创造平等的社区氛围,提供充分的表达空间,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调动妇女骨干在讨论中的积极性,由她们组织男女村民商议二期项目的执行将是改变原有社区互动模式,改善妇女权力关系的重要动力。我们也相信,社会性别知识的重新建构实际上也就在孕育其中。
为了使各利益群体间的互动表现得更加充分,经过讨论,我们确认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就是促成社区成员的广泛沟通,激励村民,尤其是女村民在妇女骨干的带动下参与二期项目活动如何落实的讨论中来。具体的工作任务是:
1.向村民,尤其是女村民介绍及阐释项目的内容;
2.讨论健康教育、妇女健康小组的持续性问题;
3.讨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的办法;
4.讨论小额贷款的运作思路。
之后,围绕上述任务,我们又设计了可供妇女健康教育骨干、其它妇女和村民开放性讨论的访问大纲:
1.关于健康教育
(1)对健康和不健康的感觉;
(2)如何获得健康?(怎样达到健康目的?/如何预防,治疗疾病?/得病怎么办?)
(3)在健康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或阻碍?(钱、药品、病症、常见病和妇科病、交通),希望怎样解决?
2.关于健康小组
(1)活动状况;
(2)妇女健康小组的作用(正、负方面:社区、家庭、个人);
(3)以往所做工作,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好处;
(4)遇到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5)小组活动的可持续性将如何保证?
3.关于健康项目持续发展
(1)卫生室的作用?
(2)如何建?时间、地点、规模、周转金;
(3)如何管理?谁来管?周转金怎么运转?村民利益如何保证(体检、优惠)?服务内容包括哪些?如何体现妇女保健特色?多少医疗费用经济上能承担?
(4)保持卫生室活动的可持续性,可能遇到的困难(病员少、收费高、过期药、假药、高价药?财务、工资?如何监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评估标准?
4.小额贷款:
对象、标准、金额、用途、市场状况、利率、如何还贷、周期?如何使用利息(分配比例、风险、积累与发展)?如何保证弱势群体(贫困户、五保户等)的迫切需要?
5.基金管理委员会成员构成、管理等
带着这些讨论题目,我们与妇女骨干和两项目村几十个行政小组,按男村民组、女村民组、男女混合组分别进行访问,介绍项目活动。需要在此特别说明的是,上述访问大纲实际上也是在与男女村民的互动中逐渐明晰的。
我们一个村组一个村组分别与男女村民座谈,就是要在强调公开性、公平性、参与性的同时,给村民、尤其是妇女提供更大、更多的参与空间,刺激她们介入到项目活动的决策中来。我们深知,村民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贡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自身的能力,增长自身能力的过程。
在逐一向项目村的各个自然组男女村民解答了项目的目的、理念和活动内容后,村民的主体感明显加深,讨论也自然地由“为何”“是什么”的疑问向“如何”“应该是什么”转化。如果说“为何”式的提问是一种村民和外来人不对称的参与,是在向村民说明项目的内容和意义。那么,“如何”式的思考则是对称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由男女村民共同阐释、交流项目应该怎样。这个过程一方面减少了村民参与中可能的边缘化倾向,另一方面,也是在改变着男女村民间的权利关系。最终,关于以健康为主线联结小额贷款和卫生室的想法、妇女健康发展基金的概念、管理委员会成员的性别比等问题在讨论中达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