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安东尼罗宾五项修炼成功学
14147300000017

第17章 成功修炼(6)

由衷的倾听可提供“心理的空气”。没有空气,人类无法生存,所以不得不设法满足需求,一旦拥有了空气,便不会再为此费心。这是最根本的一种人性——需求满足了就无法再引起追寻动机。在物质生活满足后,人类最渴望的就是精神上的满足——被了解、被肯定、被赏识……

当你设身处地地倾听他人的说话,可以提供对方心理的空气,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这时你才能集中心力解决问题或发挥影响力。

有一次麦考梅克在芝加哥主持讲习,正好教到这个观念,他要求每位学员当晚实际应用一番。第二天,其中一份心得报告如此写道:

“昨晚有一大笔不动产买卖已到最后谈判关头,这次芝加哥之行,是想就此成交。于是我和业主、律师以及另一位房地产经纪人共聚一堂,但起初形势似乎对我不利。

我已投下半年光阴,成败在此一举,因此心中慌乱至极,简直六神无主。我用尽一切推销技巧,想尽办法拖延,惟恐最后被判死刑。对方却觉得此事迁延已久,不如当机立断。

迫不得已,我姑且应用白天学到的原则,试着去了解对方,反正这已是最后一搏。

我尽量设身处地,设想业主可能的需要与考虑,然后明白告诉对方,由他判断我究竟了解多少。如此你来我往,我愈说中他的心事,他吐露得愈多。

最后,话才讲到一半,他突然站起身,拨了个电话给妻子。就这样我赢得了合约。

当时我瞠目结舌,直到现在还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不过,为人设想必须承担相当大的风险。敞开自我不设防,的确易受伤害、易受影响,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要想影响别人,就得受别人影响。

正因如此,前面几章个人修养的功夫愈是重要,修养到家才能把持住自己,享有内心的平静与抵御外力的力量。

自以为是的人有四种反应倾向:

(1)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2)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隐私。

(3)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4)想当然——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价值判断令人不能畅所欲言,追根究底则令人无法开诚公布,这些都是经常造成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一大障碍。

青少年与朋友之间打电话一扯就扯上一两小时,跟父母却无话可说,或者把家当成吃饭睡觉的旅馆,为什么呢?如果父母只知训斥与批评,孩子岂肯向父母吐真言?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常自以为是。无怪乎每次角色扮演时,许多人都意外地发现,自己居然也有这种通病。好在只要病情确定,治疗并不难。

心情不好的时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听众,如果你能适时扮演这种角色,将会惊讶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但前提是,你必须真心诚意为对方着想,不存私心。有时甚至不必诉诸言语,仅仅一份心意就足以感动对方。

对于关系亲密的人,和他人分享经验将大大有助于沟通:“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其实我从未真正聆听你说话,但今后愿尽力而为,纵使一时间不能做得很好,但我确实真心想了解你,也希望你助我一臂之力。”

可能有人会批评这种倾听方式太耗费时间。起初的确如此,可是一旦进入状况就会如鱼得水。正如医师不能托辞太忙就不经诊断而下处方,沟通也需要投资时间。

倾听使人茅塞顿开,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悬殊,而观念差异又支配着人际关系。同一幅画像,甲看是一位少妇,乙看却是老妪。有人惟利是图,有人爱情至上,有人理智,有人重情……不论个别差异多大,人人都以为自己代表一切。

我们就是在充满差异的环境中共同生活与工作,应该如何摒弃成见,为彼此的利益而合作呢?秘诀就在本章强调的修养:了解别人与表达自己。

表达自己也是谋求利人利己之道所不可或缺的,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我们也有义务让自己被人了解,这通常需要相当的勇气。

古希腊人认为,人生以品格第一,情感居次,理性第三。表达自己也应该遵循这三个阶段进行。有些人在表达时直接诉诸左脑主管的理性,却不见得具有说服力。

有位朋友曾对安东尼·罗宾抱怨,他向主管进言,提醒主管检讨管理方式,可是对方并不接受。他问安东尼一罗宾:“那位仁兄对自己的缺点心知肚明,为什么却死不认错?”

“你觉得你的话具有说服力吗?”

“我尽力而为。”

“果真如此吗?天下哪有这种道理,推销不成反而要顾客自我检讨?推销员应该想办法改进销售技术才是。你是否曾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有没有多做点准备,设法表达得更令人信服?你愿意花这么大的工夫吗?”

他反问:“凭什么要如此?”

“你希望他大幅改变,自己却吝于花费心力?”

他觉得投资太大,不值得付出。

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5.让别人知道你的心则

如果你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如果你希望拥有成功的事业、如果你希望做一名杰出谈判者、如果你希望对孩子有影响力、如果你希望跟妻子之间更亲密,那么就一定要花时间跟精神去发觉他们所持的心则,同时也把自己的心则告诉他们。如果你没有清楚地向他们解释你的心则,那就别期望他们会按照你的心则;同样地,如果你不愿退一步去接纳别人的心则,那么也不要期望别人会接纳你的心则。

譬如说要想跟任何人建立感情,我首要做的一件事必然是让对方知道我处事的心则(或是观点),同时也尽量去了解他们的心则。要做好这一点,通常我会这么问,“你认为有哪些事必须知道,方有助于我们感情的发展?我们要多久沟通一次?需要谈哪些事?”

在此我举个个人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位颇具知名度的朋友闲谈,他告诉我他的朋友不多,于是我就问他:“你确定你的朋友不多吗?可是我却见到你周围有不少关心你的朋友,是不是你心则的限制,把一大堆想成为你朋友的人给剔除了?”他说:“我就是不觉得哪些人像是我的朋友。”我又问道:“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你觉得他们是你的朋友?”他说:“好吧,平心而论,我还真是不知道自己的心则是什么。”

经过我的一番指导,他认为自己很重视的一个价值便是友谊,而对此他所持的心则是:如果你是他的朋友,那么至少一个礼拜得跟他联络个两三次。“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心则,”我心里想着:“我在全世界有好多的朋友,平常大家都忙得很,几个月都难得晤谈一次。特别是我又常主持研讨会,往往一上课便从清晨直到深夜,在这段时间里打来的电话可能上百通,但我根本就没时间回话,虽然如此,但他们都仍当我是他们的朋友。”

于是我问他:“你是否把我当成你的朋友?”他犹豫了一下,说道:“嗯,就理智上来说我把你当朋友,可是有时候我却又不觉得,因为我们实在是不常联络。”我终于明白他是如何给朋友下定义,随之便说:“喔,我一直不知道这一点,如果你没跟我讲,我还真不知道它对你是如此重要。我相信如果能让大家知道你这条心则,一定有不少朋友会愿意时常打电话给你。”

我给友谊所下的定义非常简单:要做人家的朋友,你就得无条件去爱他,尽力去帮助他。当他遇上麻烦而打电话寻求帮助,你得立刻伸出援手;当你决心跟某人结为朋友,不管是多久没有联络,你们的友谊都不应该消减。就是这么简单,你不必问我为什么。我有很多朋友,只要有人愿意跟我诚心结交,那么他就是我的朋友,他可以做的就是好好爱我、关心我,而我也会好好爱他、关心他。如果你跟我也有相同的看法,那么我们就是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