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
14122500000015

第15章 土地承包是东巷村发生巨变的关键

杨学俭口述张全有整理

我是陇西县巩昌镇东巷村村民,1959年,就被选为东巷村二队生产队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至1993年又当东巷村党支部书记。可以说是个老党员,老村干部。今年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整整三十周年了,也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么一个时刻,做一些回忆,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东巷村于2000年达到了小康村标准,是定西市第一小康村,全村工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85万增加到2000年的3904万元,增长了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180元增加到2000年的2663元,2007年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2986元,高出陇西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90元,是陇西县数一数二的富裕村。虽然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砖瓦房,一半人家住上了小洋楼,社员的生活比蜜甜,科学种田产量翻,集市贸易大发展,药材瓜果赚大钱,牛羊成群鸡满圈,房前屋后瓜果园,“121”工程到处建,人人脸上笑开颜,清油白面是家常饭,鸡鸭鱼肉年节全,荞面的煎饼油泼蒜,五谷杂粮是为解馋,穿着随着季节变,四季分明款式显,但仔细一想土地承包是关键。

我们东巷村位于县城,人多地少,三十年前,一年务的庄稼不够吃。但是,人们普遍脑子灵,能人多,做生意比乡下人长一手,只要政策活一些,人们总是有办法吃饱饭的。20世纪70年代的政策很死,把人们都捆在土地上。人们吃不饱,只好晚上爬火车到陕西去背粮食,一夜赶回来,第二天又去挣工分。记得那时候,人们的生产很廉价,一个工值在乡村就是四五角钱,在城里稍微高一点,也就是六七角钱。一个攒劲(力气大的意思——编著者注)男人一天只能挣八分工,值五角钱左右;妇女一天是四分工,值三角钱左右。而从市场上购置一斤包谷就要花一毛五分钱。一家子人总有三四个娃娃。满打满算,一男一女一天能挣八角钱左右。按人均一天吃一斤包谷计算,一家人一天至少要吃六斤包谷八角钱。一天挣的钱勉强能维持吃面糊糊。不是吗,一个攒劲劳力一天至少要吃二斤粮食。一个常年吃不上油水,极少有机会吃上肉食的孩子,一天也要一斤半粮食。如果稍有不顺,害一下头痛感冒,穿件衣服,那就根本无法保证经常有面糊糊吃。

我常常自责自己:我们这些所谓的共产党员,大队干部,白天把社员组织在一起劳动,可人家晚上回去时,没有粮食可吃,由于无面下锅,做吃饭揭不开锅,群众意见很大,经常提意见这很让人伤脑筋。

让我至今难以忘记的事情是,有一次,我老婆从娘家拿来了些包谷面,晚上我们准备好好吃一顿馓饭。突然,村上姓坚的一家的老婆来到我家,叫苦连天地说:“队长,你叫我晚上怎么办呢,我揭不开锅了?”我知道,坚家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子,再加上坚家老奶奶,一家有九个人,挣工分的只有坚家妇女。我没有与老婆商量,而是趁老婆不注意,把一碗面偷偷塞给坚家老婆,并悄悄说:“赶紧拿上去吧。”等我家的水开下面时,老婆发现面不足,在家找了个底朝天。我没敢吱声,几天后,我才将此事告诉给我老婆。至今,我的老伴还经常说这件事情。在那年月,吃的就是这样奇缺。

不光吃的缺,穿的也很烂。我们一年四季穿的是“将军不下马”的衣服。一件衣服,早上穿着它,上工也穿它,晚上睡觉枕着它,或者当铺盖用。极少有人能换着穿一件衣服。一件衣服,男人穿了后,再改造一下,女人就再穿;老大穿了后,后面的孩子轮流穿。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村上60%的人家没有像样的住房,很少有人有能力盖新房。整村的人,有许多看着住房子,其实就是租别人的房子住。

不但吃的、穿的、住的很差,而且燃料奇缺。我们的老县委书记张自强书记经常下乡来我家,我们互相比较熟悉。记得有一次他来到我家时,由于没有干柴火烧水,我只好就到邻居家借了一壶开水招待书记。

困难时期的日子困难到什么程度,真是到了困难得不会说的地步。为什么?多少年来,我总认为是由于政策管得过死。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村上的包产到户实行得比较迟,是1980年。一包就灵,不但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出工不出活的问题,而且政策放松了,社员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跑生意、搞运输,有的搞养殖、搞加工,经过努力,当年人们就吃饱饭。到1982年时,人们的生活已经明显好转起来,不但肚子能够吃饱,而且穿着也变好了。

东巷村就是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立足地域优势,突出开发重点,走出一条依托城镇、服务城镇、致富农民的路子,以发展二、三产业为突破口,使昔日打油卖菜的小商贩发展成为乡镇企业的大老板。

东巷村是定西市命名的第一个小康村,也是全市农村发展的一面旗帜,编著者专门调查了三十年的巨变。如今的东巷村,已有骨干企业40家左右,初步形成了以东巷建材厂、东巷砖瓦厂、建安一公司、众发房地产公司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企业;以鹿鸣春、珍珠居为主的餐饮业;以东巷修配厂、众发木材加工厂、东巷面粉厂、河蒲建材厂、红星新型建材厂为骨干的加工企业;以陇原贸易公司为主的商贸企业发展格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建筑建材和粮油、五金、肉制品、药材加工以及交通、信息、装潢、修理、医疗、教育、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多种和特种行业,年产值达3089万元,实现利税334.5万元。其中党支部书记杨宏伟个人经营的建安一公司和众发房地产开发公司累计实现产值超过400多万元。杨宏伟获得“优秀乡镇企业家”、“甘肃省先进青年”、“甘肃省百优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2003年先后他还被选举为陇西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定西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甘肃省十届人大代表。

在大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东巷村大抓精神文明建设。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村民中积极开展以提倡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婚事新办、婚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经济发展、文化素质、遵纪守法、计划生育、环境面貌、科技示范等作为评选文明农户的主要内容,考核挂牌,强化农户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意识,户户争挂“文明户”牌蔚然成风。多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全村732户农户中,已涌现出遵纪守法户421户,已有658户农户挂上了“文明户”牌。如今的东巷村农户门楣上端端正正挂着的“文明户”牌,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全村90%的农户成为文明户,该村是陇西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根据2009年7月20日杨学俭口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新闻处、中共定西地委宣传部编印的《世纪丰碑——甘肃省定西地区扶贫开发报道汇编》有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