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效率研究
14121600000022

第22章 生态经济发展研究(3)

1.3.4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环境目前,农村潜在的基本公共需求开始变成全面的现实需求,为此,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责。一是建立健全村、社干部的培养、考核、任免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具备现代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大量事实证明,有一个好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有一个高素质的“班长”,是加快村子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村子社会和谐的关键。笔者认为,由于农村情况比较特殊,目前正在被重视的外派村级干部的做法只能限制在实验层次,不宜推广。因为无论外籍高校毕业生还是城镇机关干部,并不一定适应条件艰苦的农村生活,不一定具备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所以,培养、选用农村干部的立足点应该始终放在当地农村,“猛将起于卒伍,良相拔于州闾”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央和省级部门对基层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绩效督察考评,进一步探索增加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在干部政绩考核中权重的方法。三是加大中央财政、审计部门对“三农”投资的监督检查力度,以规范财政资金的投资行为,减少资金漏损,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实现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增加农民对公共服务内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五是继续提高公共财政对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与推广的投入力度,增加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六是切实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村公共服务成本上升或下降会发生“乘数效应”。毋庸讳言,滚雪球式的农村公共服务成本上升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能否作到公共服务低成本、高质量是检验一个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准绳。

1.3.5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强制种草种树,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既要兼顾农民种粮、种树、种草的需要,又要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养殖。与此同时,引进一些中小项目,组织农民进行农产品开发、深加工等多种经营,使农民尽快脱贫,进而致富,以此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经济性依赖。总之,将农民的致富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是保护环境的根本前提。从环境和发展“二选一”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合一”。比如在淤地坝建设中,从建立坝系高效农业出发,可以对坝址选择,泥沙拦截数量、堆积空间、坝址安全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将沟谷地淤积为沟坝地,发展坝系农业,实现水保工程与农业开发的结合;在坡地林草植被建设中,采用经济价值或药用价值较高的灌木、草木进行治理规划设计,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开发目的;在缓坡梯田建设及坡地农业利用中,采用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利用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实施的地埂篱固埂技术、坡地农林复合经营技术,组成坡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业作物与地埂篱、坡地篱的复合体系,便能形成水土保持防治与产业开发的有效统一,达到水土保持产业化效益目标。

2微观经济方面

2.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认为:“生态经济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经济。”再展开地说,生态经济就是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为目的的经济。就自然资源的投入而言,它是降低生态负荷的经济;就经济增长的途径而言,它是保护和优化整个生态环境的经济;就经济产品而言,它是再生生态产品的经济。总之,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利用,保护和增值自然资源,实现GDP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

2.2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水资源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有多少水,办多少事,养多少人”,这是黄土高原人繁衍生存的铁律。发展节水型经济是黄土高原地区唯一可行的发展通道,应把节水措施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次。农业在节水型经济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就大面积而言,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80%以上的水都是农业消耗的,农田灌溉还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亩地耗上千吨的水,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应该大力引进、推广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等已经成熟的用水技术,应该积极争取各类援助渠道,成功发展、改造一批适合本区域自然条件的具有现代水平的节水型农业实验基地,把农业用水大幅度降下来。在节约田间灌溉用水方面,需要结合当地条件做切实的科学试验,总结出适宜于干旱区应用的技术措施。地膜覆盖农业在干旱区的发展前景很大,在薄膜塑料覆盖下,既能获得充足的光合有效辐射能,消除日温变化大的缺点,又可以节约水的消耗,有利于各种植物生长。当然也应研究地膜覆盖下地表条件改变后,对土壤、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同时,要特别着力发展集水农业。所谓集水农业就是通过人工工程措施收集自然降水径流,贮水水窖蓄存,利用微灌技术把集蓄的雨水用在作物需水关键期或严重干旱期,即相当于人为调控降水的季节分配。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开发旱作农业的生产潜力。我们在2007年9至10月在定西市安定区北部六乡镇的调查中了解到,在百年不遇的2007年持续近300天的大旱年景,用传统农作方式经营的农作物基本绝收,唯一生长良好的就是在春季利用窖水点播的地膜覆盖玉米,产量不低于平常年景,这个事实使当地干部和农民再一次品尝到利用旱作农业技术的甜头。

2.3大力发展草畜产业

特色农业的实质是利用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实现五个转变:由单纯以种植业为主向多样化经营转变;由追求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深加工转变;由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向城乡联合的市场化、集约化方式(种植园或养殖小区)转变;由以农户为生产主体向“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转变。

2.3.1改变过去不合理地过量施用大量化肥、农药从而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和污染的做法今后应将化肥与有机肥结合使用,并且注意氮、磷、钾肥科学施用,政府应扶持对“生态肥料”、植物性杀虫、杀菌剂和植物免疫剂的开发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