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厌对手并不能战胜对手
卡耐基说过:“如果你想学会为人处世,就请记住三大原则:不批评,不责怪,不抱怨。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问题而与他人发生争执,事后还往往将责任全推给别人,只知道说对方的不是,却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不知道你在指责对方时有没有想过,难道仅凭你现在的指责,就能够让对方彻底屈服吗?如果不能,你的指责又能改变什么呢?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农夫经常划着小船,给邻村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这一年,天气非常热,农夫汗流浃背,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任务,在天黑之前返回家中。突然,他发现对面一只小船正顺流而下,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似乎有意撞翻农夫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吼叫显然没用,农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为时已晚,两只船还是重重地撞到了一起。农夫很恼火,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会撞到我!”可就在农夫怒目审视对面的小船时,却吃惊地发现,上面空无一人。原来,他大呼小叫、厉声斥责的不过是一只挣脱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在工作中,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听众或许只是一艘空船,而那个一而再,再而三惹怒你的“人”根本就不存在,当然也不可能因为你的怒吼和指责而改变航向。
很多时候,迫切需要改变的可能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处理事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各种理由帮自己开脱,为自己找借口,然后不停地埋怨对方,把责任全部加在自己的竞争对手身上,发表一些空洞的感慨。事实上,这些责难只是你失败后的一种借口。
大学毕业后,露西凭着优异的成绩到一家企业工作,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尽管公司的部门多、人员杂,可露西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脱颖而出。她常向部门经理提一些个人意见,谨慎的工作态度也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然而半年后,从相关部门调过来一名很优秀的老员工,部门经理鼓励露西向“前辈”多学习、多请教。露西虽然表面上虚心接受,但心里却开始暗自较劲。
老员工在基层干了多年,实战经验丰富,深受领导赏识;而且由于工龄长,在各个部门都有不少熟人,很得人心。渐渐地,各项大小事务,部门经理都会先征求老员工的意见。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露西却十分介怀。
于是,她不再主动提任何意见,并且开始发牢骚,不断地埋怨老员工来到这个部门之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她甚至将公司对老员工的嘉奖当成工具,在同事之间进行挑拨。时间长了,露西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总是出错,多次受到领导批评,还觉得错不在己。最后,领导只好解雇了她。
在频繁指责别人的同时,我们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也正走在迷失的路上。工作中棋逢对手是常有的事,偶然一次失败也证明不了什么。在反败为胜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走出失败的阴影,仔细想想为什么会败给对方?还有什么是自己没做到,而人家却做到了的?
在任何比赛中,如果你过于关注对手的情况,往往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失败的概率也会增加数倍。一旦失败,你可能还会满肚子怨气地责怪对方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对自己的错误却视而不见。试问,这些责难究竟能给你带来什么?你的对手会因此而退后吗?你的工作会因此而出色吗?都不会!对你来说,责难不仅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使你变得更加心虚。
一个强大的对手是不会在意你的想法的,更不会专门腾出时间去听你的指责。如果你不能及时进行自我反省,不能从自身找到失败的原因,只知道怨天尤人,一味地埋怨对手,那么,下一次还是躲不过失败的结果。
2.指责别人,于事无补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喜欢埋怨的人,他们埋怨领导、埋怨同事、埋怨朋友、埋怨家人……甚至埋怨上帝!他们似乎对所有跟他们有接触的人或者跟他们有关系的事,都会埋怨个不停。也正因为无休止地埋怨,使得这些人每天都怀着灰暗的心情,呼吸着沉闷的空气。殊不知,这些毫无意义的埋怨不仅会伤害身边的人,更会伤害到自己。
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地狱中,魔鬼为了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创造了一些恶毒的办法,埋怨正是其中最厉害的。它永远不会失败,就像眼镜蛇咬人一样,总是具有破坏性,总是置人于死命。”不错!当我们因为不满意现实生活而开始埋怨周围的人时,就真真正正地中了魔鬼的圈套。
李红玉是一位教师,她很不满意自己的长相,看哪儿都不顺眼。于是,她决定去做整容手术。整容医师仔细端详,觉得她长得并不难看,问题是她对自己评价过低。不过,整容医师还是为她做了手术,稍微改善了五官,但却都是一些小手术,比李红玉之前的要求少很多。
手术完成后,李红玉看着镜中的自己非常不满意,她对身边的医师唠叨道:“看来,你的手术并没有使我的相貌有多大改变!”整容医师解释说:“其实,你的相貌真的不难看,只需稍作改变即可。唯一的问题是你错把它当成一个面具,用来遮盖内心真实的感觉,所以才会感觉不满意。”
李红玉低下头,伤心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医师理解地望着她,李红玉沉默了一会儿,终于袒露了心声:每天在学校里,她都像戴着面具,必须时时刻刻展现出最好的一面,并隐藏起全部感情,只留下自己认为“正确”的那部分。但是,在三年的教学生活中,学生们却总是嘲笑她。医师说:“也许,正是因为学生们看出了你在演戏,所以才会嘲笑你。身为一名老师,不一定时时刻刻都要表现得完美无缺,就算你有什么缺陷,只要是真实的,孩子们仍然会尊重你。相信摘掉面具之后,你也会更喜欢自己。”
离开了诊所,李红玉的心情好多了,她不再担心自己的长相,也不再埋怨身边的人了。
“埋怨”是心情的病毒,它会侵蚀掉大脑中所有善良的细胞,蒙蔽住宽容的双眼,让我们在吹毛求疵的悲观世界里,逐渐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对生活的渴望。
“埋怨”是合作的炸药包,它会毫不留情地粉碎我们与“战友”相互扶持的事业,炸掉我们与“战友”辛苦建立的成就,使原本携手连心、所向披靡的群体逐渐产生隔阂,让彼此在相互的猜疑、指责和谩骂中,一点一点地坠入深渊。
“埋怨”是成功的绊脚石,会使我们忘记最初的梦想,终日在自我满足、自我麻痹中如痴如醉、半睡半醒;它会将我们塑造成为一等一的“借口高手”,让我们谎话连篇、不思进取。
我们头顶的天空本该是晴朗通透、阳光明媚的,然而,“埋怨”却像黑压压的乌云一样,将蔚蓝的天空笼罩起来。尽管不能说喜欢“埋怨”的人就一定不善良,可就算善良,也不会受到周围朋友的欢迎。
事实上,“埋怨”除了会使我们失去朋友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之外,什么都改变不了。它就好比一个被烟头烫破的气球,自己泄气的同时,也使得别人跟着我们一起泄气。既然“埋怨”于事无补,就要坚决地拒绝它。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首先要想尽办法去克服恐惧、改变环境,而不是放任自己无休止地“埋怨”自己、“埋怨”别人。
停止“埋怨”吧,让烦燥的心情平静下来。要知道,你所“埋怨”的并不是导致你失败、落魄或者贫穷的根本原因,因为归根结底,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埋怨”,也恰好说明你如今倒霉的处境是咎由自取。只有从心底摒弃“埋怨”这个幸福的杀手,我们才能化“埋怨”为抱负、化怨气为勇气,从而获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支持、朋友的信任以及家人的爱。
3.从鲶鱼效应看竞争对手的价值
惰性是人的天性,如果有机会,都会尽可能地选择避开竞争。相比过去,现在的上班族往往没有什么雄心壮志,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就算有少数人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也会缺乏勇气和破釜沉舟的精神。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些公司领导为了打破沉闷的工作氛围,改变僵硬的思维模式,想办法在团队内部“安插”一两个“活跃分子”,使死气沉沉的员工们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这些“活跃分子”不仅是我们工作中接触的同事,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在活跃紧张气氛的同时,还能够激发我们对工作的热情,这些人就像 “企业的鲶鱼”。
很久以前,挪威人依靠在深海捕捞的沙丁鱼维持生计。如果能把它们活着带回来,价格就会比死的高几倍。渔民们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但都失败了。
在众多渔船中,唯有一艘总能带回活的沙丁鱼。大家都很好奇,究竟这条船的秘密何在呢?可惜的是,该渔船的船长始终严守着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多了一条鲶鱼,这个秘密才大白于天下。
原来,将鲶鱼一同装入鱼槽,它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而沙丁鱼意识到有“异己分子”混入其中,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在鲶鱼的追逐下拼命游动。由于体内的活力被鲶鱼激发出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沙丁鱼不能活着回到港口。同样,如果没有竞争对手,我们也会甘于平庸,懒惰成性,碌碌无为地过一生。
一个强劲的对手是自己的死对头,因为在职场的竞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面对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恨不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置于死地。为了击败对手,或者说为了不被对手击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拼尽全力、绞尽脑汁。可是,在痛恨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感激对手。正是由于对手的存在,才让我们有了危机四伏的感觉,从而激起了我们的斗志。
其实,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取得的成绩将不可估量。尽管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激励”的方法来开发体内潜能,但如果刺激来自外界,则会更可靠、更有效。“自我激励”需要我们本身具备坚定的意志力,而“外因刺激”则属于我们的一种本能反应。
本田公司的总裁在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后,了解到了“鲶鱼效应”的重要性。回国后,他决定立即着手改革自己公司的人事结构。
他选择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到其他员工。必须找到一条“鲶鱼”,尽早打破销售部的沉闷气氛,否则迟早会拖公司的后腿。经过一番周密计划,本田先生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年轻的副经理武太郎挖了过来。
在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武太郎凭着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得到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大家的工作热情都被调动起来,集体活力大幅度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利润也直线上升。
可以预见的是,一家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疲惫,产生惰性,甚至倚老卖老。因此,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十分有必要。当老员工看到有“职业杀手”加入时,便会萌生紧迫感,意识到再不加快步伐就会被别人顶替掉。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会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了。
如果我们在单位必须每天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的精神时时刻刻都会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中。例如,一早起来,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一定不能迟到,因为别人可能很早就去公司了,我也要给老板留个好印象。”到了公司后,我们又必然会埋头苦干,因为别人都在努力奋斗。为了拿到高额的年终奖,我们也只有继续拼搏,争取做到最好。
竞争可以让一个人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绩,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的存在。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我们必然要更加用功,摆脱身边的威胁。适当地竞争犹如催化剂,可加速我们体内潜能的释放。而压力也不仅仅是一种困难,更是一种驱使我们前进的动力。
“鲶鱼效应”在企业中的作用,就是让一潭平静的湖水泛起波澜,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企业氛围。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这些“鲶鱼”,他们能够在我们陷入迷茫、失去方向时,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继续奋战到底。
4.放低姿态,懂得为他人喝彩
放低姿态,为他人喝彩?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荒谬:“诅咒都来不及呢,怎么还会为他们喝彩?”其实,此言差矣。只有那些肯为他人鼓掌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只有那些肯为他人喝彩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只要你能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努力,正视他们的成功,真诚地为他们喝彩,就会得到很多意外的“惊喜”。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大选的时候,曾经遭到对手尖刻的讥讽。然而,轮到对手上台演讲时,面对这个给自己出尽难题,让自己难堪的人,林肯却一个劲地鼓掌,为自己的对手喝彩。最终,林肯凭借他超人的才智和博大的胸怀夺得了大选的胜利,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很多人不理解林肯的做法,认为这样做很蠢。但林肯却说了这样一段话:“当一个人为别人喝彩的时候,就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为你喝彩,他们就会互相鼓励。尽管最后只有一个人当选,但至少都学会了一种美德——为他人喝彩。如果两个人彼此钩心斗角,暗算别人,即使其中一人当选了,他也不会感到光荣,因为那毕竟是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当初,虽然中国申奥成功,法国落败,但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法国代表团入场时打出的横幅,却让全世界的人眼前一亮,黄色的横幅上用红字写着“法国队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功!”现场观众也对此举报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面对失败,法国人选择向曾经一起竞争过的中国致以最真挚的祝福,这是多么难得的胸襟啊!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拿自己当主角。把自己抬得太高,又把别人贬得太低。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永远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巴不得人家失手、出丑。其实,这些人哪里知道,能称赞自己的对手,恰恰体现了我们面对竞争时的自信和勇气。只有准确地审视对手,认清对手的优势,才能使自己获得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然而,事实上,不少人只知道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欢喜,却无法真心实意地为他人取得的成绩喝彩。
懂得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我们在欣赏别人成就的同时,也在潜意识中提升和完善自我。懂得为别人喝彩也是一种美德,我们在真心赞美时,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懂得为别人喝彩更是一种人格修养,我们在赞赏别人的过程中,也是矫正自己狭隘、自私、妒忌等心理,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