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14113700000013

第13章 记忆中的大武汉(2)

如今,城市化运动将大大小小的城市的个性斩净杀绝,变成一张张毫无个性的面孔,如上海与深圳就没有什么区别,经常往返于外地的人对这点感受很深。当满载日本人的飞机降落在浦东机场时,他们大惑不解,怎么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东京。在工业化进程中,许多城市被塑造成相同模样;在全球化的棋局下,全方位的接轨似乎容不下任何的不同。

学者杨东平曾经指出:“城市不是供人观瞻的,而是让人生活的,中国城市应是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家园,而不是奢靡的公园,城市最好还是要返璞归真,不能轻佻浮华”。城市与人一样,魅力来自它的个性与风格。品质一定要世界标准,而风格和气质一定要是本地的,且具有强烈个性色彩与独特元素。

说到北京,可以想到的是它浓浓的京味;说到上海,人们也马上想到那是一座“海派”城市。而武汉呢?有人说,由于它“九省通衢”的特殊地理位置,“五方杂处”,“兼容并蓄”,说到它的文化个性,则很难用鲜明的话语来概括。其实,武汉的城市魅力来自它的水文化——这是上天赐予的无比珍贵、巨大的宝藏。

外地人对武汉的总体印象可以概括为“大”,“乱”,“热”三个字。

武汉的“大”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只有两个城市的前面曾被冠以“大”名,其一是上海,其二就是武汉。

说到乱,似乎不能怪武汉。也许是造化弄人,偌大的一个武汉市被汉水和长江一分为三。而这两条江的流向又是固定的,因此城市建设的格局也就只好牵就它们了。于是,顺着江岸的建筑物,总是给人一种横七竖八,像是摆错了位置的感觉。这可能也与武汉人放荡不羁,豪爽冲动的气质有关,长于张扬而不善于藏拙,所以武汉不像北京那样宏伟整齐,也没有上海那样精致洋气。当你走进武汉的街道,就会产生“乱”的感觉。

另外,根据首因效应的原理,人对某种事物的第一印象,可以代替对他的总体评价。初到武汉的人从武昌火车站出来,看到的就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四处游走的人群,凌乱而拥挤的建筑,堵满车辆的道路,都给人以乱的感觉。而位于武昌主干道之一的武珞路上,两边即使有鳞次栉比的高楼,也掩饰不住这条大街的杂乱无章。汉口的中山大道,解放大道高楼林立,洋溢着活力与繁华,但也同样显得纷乱拥挤。当然,这并不是武汉的全部。武汉就像武汉人的性格一样对比强烈,破旧的地方破旧依然,可它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都市风景,在武昌的中南大道、东湖路,汉口的中山大道(六渡桥以西)、江汉路等路段,你都能够看到一些精致漂亮的街景,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现代都市。

由于武汉街头上供行人过街的天桥和隧道都不多,因此,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也很普遍。武汉的司机也大大咧咧,开起车来又“猛”又“刁”。“猛”是说他们性子急,喜欢开飞车,只要路况允许,他们就会把车开得让人提心吊胆。“刁”是说他们在拥堵的车道上善于“钻空子”,只要有点空隙,他们就会设法让自己的车立刻补上。因此,在武汉的街道上,经常可以见到汽车你追我赶。就连公共汽车在路上遇到乘客招手,只要没有警察,也敢随便停车。武汉的公共汽车班次很多,各个站点上常常被各种车辆挤得满满的。为了争乘客,各个车的售票员都在那里拉开嗓门喊“司门口!”、“武珞路!”、“武汉关!”。这一切都给人以乱哄哄,嘈杂的感觉。

俗话说得好,“一白遮百丑”,如果武汉干净点也就不会觉得那么乱了。可事实上,武汉很多地方都很脏。在武汉马路上,感觉到处都有尘土,马路边灌木丛上都是厚厚的一层,坐普通公交车,在飞快的车速中,脸上感觉很快就是一层尘土,那种感觉,只有在武汉才那么容易感觉到。这下真是乱上加乱,“乱”也就成了武汉的特征。

说到武汉的热,那可就人尽皆知了。武汉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火炉”城市之一,它从二三月份变暖,进入万紫千红的春天,到五月份开始转热,到七八九月开始大热,在此期间,武汉一直像是一个大蒸笼,扑腾扑腾地冒着热气,这种热,简直是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从十二月份开始,武汉就开始冷了。这里不像北方,冬天没有暖气,人们也没有烤火的习惯。所以室内室外一个温度,在这样的气候中,冻疮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大起大落的气候,许多外地人很难适应。但武汉人却依然过得优哉游哉。武汉人那种大起大落的脾气,恐怕也与这种气候不无关系。

武汉的天气棱角分明,而武汉市民性格也与它的气候一样多彩多姿,春天花繁叶茂,武汉人特别喜欢郊游,在东湖边上,珞珈山旁,到处都可以看到赏花、野餐的人群,相对于全国许多收费公园来说,武汉人把东湖的大部分区域向市民免费开放,这也可以算做武汉人的一种福气了。

好在与长江边上的所有城市一样,武汉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尤其是站在黄鹤楼上俯瞰武汉三镇,你会深深地被这座城市的秀美所吸引。近处,长江如玉带飘然东去,虹桥飞架,车辆穿梭,龟蛇二山,遥遥对视,北岸的汉口高楼林立,商业繁盛,南岸的武昌秀丽沉静,文质彬彬,远处的东湖若隐若现。其实,在大城市中,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风光如画的。武汉打出的口号是“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与一些根本缺乏这类资源的城市相比,这种口号并不显得矫情和夸张。

其实大部分武汉人热爱武汉,爱得深沉、热烈。一位武汉网友在其网络日志上说,“大县城也好,鬼天气也好,家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纵使骂一千遍,离开半月就让我们觉得心里不舒服的地方。”

武汉真是一座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它充满一种平民城市的激情和活力,但又有着平民化的“俗气”和混乱,它坦荡而不做作,但又过于懒散,它不排外,你在这里几乎没有外乡人的感觉,但武汉人的大嗓门还是有点振聋发聩。武汉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让人爱它、恨它,又离不开它。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名字——江城。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简称,于是自号为江城人。

武汉不能叫江北,也不能叫江南,它是一个骑在江上的城市,同样,武汉人既不是南方人,也不是北方人,只能叫他们武汉人。长江和汉水分别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贯穿整个市区,将武汉割为三块:汉口、汉阳和武昌。

身处武汉,整日穿梭于汉口、汉阳、武昌之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被江水一分为三的城市,其交通上的整体感,竟能做到让人不觉得任何不便,真是一个奇迹!

武汉雄踞长江中游,在万里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一条大江由西向东奔腾而来,到了这里,一个左转又向北流去。而汉水,则由西向东注入北流的长江。于是,长江的东岸是武昌,西岸则被汉水一分为二:北为汉口,南为汉阳,形成了隔江鼎立的三镇。京广铁路先入汉口,再经汉阳,最后跨过武汉长江大桥(一桥)穿过武昌南下。举世闻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实际上架在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之间的江面上,而汉阳与汉口之间则有多座小型桥梁联成通途。现在,长江一桥下游的江面上又矗立起长江二桥,沟通了汉口与武昌之间的直接联系。在武汉三镇间往返,就如同常州人每天在运河的桥梁间跨来跨去一样浑然不觉,实在是梦幻般的奇事。

在很多城市,你都会发现它们的道路路牌上注明了方向,在武汉没有,因为没法注明方向。

长江和汉水的流向,决定了整个道路的走向。很显然,最早的道路沿江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道路或与之平行,或与垂直。这导致今天三镇的道路,全都呈斜向分布,并随着江的走向时有弯曲,正东向或正南向的道路是找不到的。

不仅道路,另一些方向也被注定了。房屋沿街建设,它们是什么朝向的,说不清楚。有一些房就只能在空地上随随便便地建起来。随着空地越来越少,房子越走越近,不同朝向的房屋便堆到了一起,有时,你简直分不清哪些房的朝向更符合中国人的风水观——坐北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