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按摩百科大全
14113300000017

第17章 正确有效的按摩(2)

那么,应该多久按摩一次?一般来说,每周2~3次就够了。由于每个人的反应不同,按摩次数亦可弹性调整,反应强烈的人,次数应减少,然后依经验判断,再慢慢地增加次数。

进行按摩时,应避免在同一定点按压太久,尤其是第一次的时候。按摩工作者应该在痛点与痛点间,轮流施予压力,这样做,病人比较能接受与适应。很多时间,当痛点再接受按压,你会发觉:痛已消失了!

(4)反射区在哪里

皮肤下面的神经末梢附近,就是反射区所在。有些反射区像柠檬一样大,如肝脏反射区;有些则小如大头针的针头一般(甚至更小),如脑下垂体反射区。大体上,反射区的大小和其对应器官的大小成正比。

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成为痛点。每个痛点的触觉反应不同:有的摸起来像沙子,有的呈现颗粒状,有的只有肿胀的感觉。按摩经验丰富的人,可以在病人还没叫痛之前,就感觉到结晶的存在。这种感觉反应,对于那些因某种疾病而丧失痛觉,或痛觉迟钝的病人而言,在治疗上尤其重要。因为这时只能靠手指来感觉反射区结晶的存在,并予以按摩,做出最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5)如何找到反射区的结晶

脚底反射区仿佛是通往身体各器官的能量通道的按钮,按摩它们便能刺激各器官,其重要性就像是电器用品的开关按钮一样。

当你感到不舒服,却又找不出病因时,可以用手或按摩辅助器,小心而稳定地按摩脚底,试着找出能告诉你身体讯息的按钮,如此就可查出毛病根源了。切记!一定要仔细地从每个方向按摩双脚脚底的每一部分,不得有疏漏。因为结晶的排列,有一定的方向,有时候从这边按摩不痛,从另一边按压却疼痛异常。所以,必须按摩每一个方向,才不致因漏失而影响病情的判断。

(6)病人在按摩时与按摩后的反应

病人在接受按摩时,对于痛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痛得大叫,有的泫然欲泣,有的则紧张不安。这些反应都是不好的。我习惯问接受治疗的人,是否觉得疼痛难忍?我不希望他们在接受治疗时,因为太痛而紧张、感到有压力,甚至把神经拉紧,这都与脚底按摩的“放松”原则相反,会影响按摩的效果。有效的脚底按摩,是要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按摩,并且放松心情,如此才能享受脚底按摩的自然疗效。

接受按摩时的痛感的反应程度,与结晶的大小、多寡及聚集的时间长短有直接的关系。当我们在这些痛点上按摩时,就是不断地打碎这些结晶进入肌肉组织,然后由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有时,第二次或第三次的按摩会比第一次痛,这是因为结晶被打碎后分散到各处,因而引起较大范围的痛。几次以后,当结晶消失了,就不再感到疼痛,此时,疾病痊愈,失常的器官或腺体的功能也就复原了。

有些人在接受按摩时,会觉得反射区相对应的器官有抽动的感觉,这是因为经反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传导,使得该器官的血液循环增强的缘故。有的人则会有皮肤湿湿的感觉,这是因反射刺激而由皮肤排泄毒素所致。

替患者做完脚底反射区按摩后,了解并追踪病人可能有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接受按摩后的反应都不太一样。大多数人在按摩后,会觉得全身轻松、有活力。但是有些人在接受治疗后的头几天,会觉得异常疲倦。这是正常的反应,因为身体在接受反射区按摩后,器官或腺体会释放出聚集的毒素与废物,要清除这些毒素与废物是非常费精力的。因此,有些人会感到疲倦,这大都发生在病情严重或患慢性疾病的病人身上。

有的人在按摩后几天,大、小便次数增加;有的人像染上感冒般,会咳嗽、流鼻水;有的人流的汗有酸臭味;有的人的眼睛分泌物增多了。这都是排泄系统在排泄经反射按摩所产生的废物的现象,只有一二天而已。

有一种较为“罕见”的现象,称为“病愈前的危机”。典型的症状是在接受按摩后不久,会有头痛、拉肚子、恶心、鼻窦胀痛的感觉,浑身不舒服。不过,这些现象在一天内都会消失的,可解释为一种“脚底反射区按摩”后的有效反应。古时候也有一种现象和这种反应很相似,就是“某些疾病在痊愈前的‘恶化’假象”,随后病就治好了。

(7)按摩的环境

要使脚底反射区按摩达到最佳疗效,必须身、心放松。因此,按摩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最自然的脚底按摩的环境,是与几世纪前的人一样,走出户外,脱掉鞋子、袜子,赤足在山上、海边走路,不要避开石头、树枝,尽可能地踏在上面,自然地让双脚与大地接触。痛是一定的,尤其是某器官的反射区有结晶沉积时,走起来更痛。不过,你一定要走,让大地来按摩刺激这些反射区,一步步地“走”向健康之路。

如果没空到户外赤足走走,也可以随时利用室内现成的环境来替代,如踏在桌角、椅子、家具等物体突出的部分,或是买市面上所出售的脚底专用按摩器或按摩棒回家使用。

如果你已学得脚底按摩的技巧,更可以随时随地地提起脚,自己做脚底按摩,或为家人服务。如果你选择让脚底按摩工作者来做,那么,一定要找有经验、技巧正确的人才好。

不管你采取何种方式的脚底按摩,最好能在愉快的环境、气氛中接受按摩。有的人喜欢来点音乐,有的人要求安静的环境,皆随各人喜好。大多数的脚底反射区按摩中心都有特制躺椅,很适合让病人躺下来,舒舒服服地接受脚底按摩。

我们可以把脚底反射区按摩师比做一位电子工程师,那按摩就好比是工程师在检查电子网络一样,须经常保持该网络系统的畅通无阻。如果发现某一部位出现短路或阻碍,应立即找出坏掉的地方,予以修理,使电路传导恢复正常。同样地,你也可以随时随地地按摩脚底,不仅能治疗身上不舒服的地方,更可借此检查身体,预防疾病发生。

初学者最好能先认识各系统的反射区位,待熟悉正确的按摩技巧后,再依照前面所提到的顺序来按摩,这样便不难达到自我诊疗的效果。

2.脑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脑、脊柱(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将脑所下达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敦促其分布所在的器官或腺体运作,以完成中枢神经的指令。这组复杂的神经网路,能在瞬间有条不紊地完成脑中所想的事情,一旦其中的某个地区的传导受到阻碍,它的功能即受到影响。有人把脑神经系统比喻成一栋房屋的电路系统,当屋内的电气用品功能正常、使用方便时,没有人会去注意电路系统的安全与重要性;一旦电器发生故障,或线路不顺时,人们才会想到这些线路的重要。

(1)大脑反射区

脑分成大脑、小脑、间脑及脑干等四部分。大脑有四叶,负责运动、感觉、传导讯息,并控制着十二对脑神经的功能。这十二对脑神经主要是传递大脑和头、颈、胸、腹间的讯息。如第二对脑神经负责传导大脑皮质与眼睛的感光功能,产生视力;传导大脑皮质与眼部肌肉的感觉而产生眼球运动。大脑皮质掌管身体的许多精细功能,诸如精神意识、个人情绪及各种触觉等。所以脑与神经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脑分左、右两部分,控制人们的思想、感觉及动作。左脑主控右边身体,右脑主控左边身体。

大脑的主要反射区位在双脚大拇指指腹前端,至于其他四只脚趾头的顶端,也都是脑部反射区,掌管较精细的功能。按摩时,以大拇指的基本按摩法操作;也可用大拇指第一关节的背部来按摩,从双脚大拇指的内侧按压到外侧,再由外侧按压到内侧,一定要把大拇指的前1/3部分全部按压完毕。

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是,右大脑的反射区在右脚大拇指,左大脑的反射区在左脚大拇指。有很多脚底按摩工作者,认为大脑分布到身体的神经既然在颈部交叉,那么按摩右脚反射区应刺激左大脑,按摩左脚反射区则刺激右大脑。这种理论源于解剖学上的神经系统论――脑部掌管运动的神经在中脑附近交叉。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除了掌管运动的神经外,其他的脑神经都没有“交叉”。

再者,在前面提及的脚底按摩的区位理论中亦曾明确指出,脚底反射区的传递路线和经络的传递一样,和神经系统的传递不一样。脚底反射区的传递没有交叉,所以“右边大脑的反射区在右脚,左边大脑的反射区在左脚”。

因为大脑掌管身体运动的神经在中脑交叉,所以当左半边麻痹时,可知是右边大脑受到压迫与阻塞所致,按摩右脚的大脑反射区可以治疗麻痹的症状。

中风系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脑部血流受阻或血块压迫,导致脑细胞受损,无法将指令传送到它所掌管的身体部位,因而造成身体麻痹,无法正常运动。“脚底反射区按摩”具有刺激身体相关部位的血液循环畅通的功能,所以轻微中风或初期中风的病人,用此法治疗效果最好。也可以说脚底按摩是中风病人非常需要,且是能使脑细胞功能恢复的疗法之一。

目前医学对中风病人的治疗,系采用一般物理治疗来协助恢复部分功能,再配合血栓溶解剂畅通血管,恢复脑部的血液循环,其中道理和按摩刺激的原理是一样的。脚底反射区按摩疗法能帮助病人迅速地恢复血液循环,而没有药物后遗症的顾虑,因此,欧、美各地不少医院的复健中心,均利用脚底反射区按摩法,来帮助中风病人做复健,效果非常好。

如果是因为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等因素而造成中风的病人,除了要按摩脑部反射区外,也需按摩造成这些因素的反射区,才能防止“再度中风”。

(2)脑干反射区

脑干是大脑皮质与脊柱间的转运站,能将脊柱感觉神经的讯息传到大脑皮质,并将大脑运动神经的讯息传到脊椎。

脑干同时也是生命的中心枢纽。如心脏、呼吸系统及血管的反射中心都在脑干,控制着心跳、呼吸及血压。

脑干反射区在大拇指指腹基部的稍上方,亦即颈部反射区的上方,对于心跳、呼吸、血压的平衡,意识的清醒都有很大的功效。一般是以大拇指基本法按摩,也可用食指的关节来按摩。

(3)小脑反射区

小脑位于脑后叶的正下方,是人类脑部组织中的第二大部分,主司身体的运动及平衡。如小脑内有肿瘤,则走路时无法平衡,肌肉功能失调而无法做好运动,更不能保持良好的姿势。

小脑反射区在大拇指垂体反射区的下方,脑干反射区的上方。按摩技巧与脑干反射区的按压法一样。

(4)脊柱神经反射区

脊柱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大脑与周边神经的联络站,负责彼此间讯息的传送。它包围在脊椎骨里,所以任何脊椎骨的伤害,都将影响脊柱神经。

脊柱神经系统共有25对神经,包括7对颈椎、12对胸椎、5对腰椎及1对尾椎神经。任何一个脊柱神经,都含有感觉及运动神经,掌管全身运动和感觉的功能。

脊柱神经反射区位于双脚脚底内侧,自大拇指基部一直延伸到脚跟部位,计分4个部位:颈椎占7,胸椎占12,腰椎占5,尾椎占1,共有25个反射区。由于这些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部位,所以按摩脊柱神经反射区,对全身的器官、腺体帮助很大。按摩时,一般是施以大拇指基本按摩法。

(5)腹腔神经丛反射区

腹腔神经丛位于腹腔上部,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前方。它控制腹部以下的器官、腺体的神经组织,大大地影响腹腔器官、腺体的功能。此外,人们情绪或精神上的压力,对腹腔神经丛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工作忙碌、精神压力大时,就会出现胃痛、腹泻或胃酸过多等现象。

它的反射区在横膈膜线中央,按摩该部位,对整个腹部以下的器官、腺体的神经,有松弛、平衡的作用。按摩时,以大拇指按压住该反射区,再用稳定手缓缓地旋转脚。

实例

脑中风

A先生,46岁,中风1年,造成右半边身体麻痹,右脸颜面神经受损。经过1年的物理复健治疗后,只能以拐杖辅助走路,行动不便;脸也歪斜,无法正常地吃东西。他很有耐心、毅力地接受物理治疗,毫不气馁地努力做复健工作,但是进展缓慢。他的主治大夫深受感动,却又爱莫能助。

后来,他的神经科主治大夫得知很多的这类病人做脚底按摩,且效果良好,就建议他做“脚底按摩”。他满怀信心地前去找专业按摩医师,医师详细地帮他检查身体状况,发现右手、右脚的肌肉已逐渐萎缩,右手有些变形;血压在药物控制下,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但右脚大拇指指腹的颜色较深,有很多结晶沉积;脚底的肾上腺及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也有多处的结晶痛点,这可能是间接造成中风的原因。

于是,便针对有结晶的部位,为他做脚底按摩。不到2个月,A先生带着喜悦的笑容告诉医师,他的颜面神经功能有进步了,可以正常进食,也不再歪嘴流口水了。4个月后,已可抛掉拐杖走路,虽然右半身肌肉的力量仍然较弱,但已能自行开车了。半年后,再做电脑断层扫描检查时,发现原来阻塞的血块已变小很多。如今,A先生已逐渐走向康复之路。

脑瘤

M先生是位成功的工程师,约6个月前,每天清晨起床后,开始有头痛的现象。3个月后,视力减退,性情变得暴躁不安。有一天,突然全身抽筋,被家人送往医院,经电脑断层扫描检查,发现在中脑部位有一肿瘤,压迫到视神经。经开刀取出肿瘤,并接受放射线治疗,病情已见好转;惟头痛及视力减退的情形,始终没有改善。视力弱到只能看见2米以内的物体。于是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接受“脚底按摩”治疗。医师在他的脚底的脑下垂体及眼睛等反射区给予按压,他觉得该反射区疼痛异常。经过6周的治疗后,他的头痛症状消除了,视力也恢复正常,这样的效果令他的家人及医师感到万分惊讶。

不过,在此要特别说明,M先生脑中的肿瘤是开刀切除的,然后再配合脚底按摩的方法,才使头痛、视力减退的症状消失。事实上,脚底按摩并无法消除肿瘤,最好的效果是维持其体积不扩大、蔓延,并使身体不适减到最低程度而已。肿瘤还是需要依赖专业医师的诊治,开刀切除才行。偏头痛与失眠

E先生长期患有偏头痛与失眠症。每次头痛就无法集中精神工作,于是使用止痛药来控制病情,加上长时间的失眠,精神变得越来越差。

他曾怀疑是否脑子有问题,但是经过脑部扫描及脑波检查,结果显示正常。他看过精神科医师,诊断是因工作压力、生活紧张所引起的症状,只要多休息、把心情放松就会好的。然而,由于工作性质及环境因素使然,一直无法有效缓解紧张的情绪。

有一次,有人与他谈到脚底按摩的疗效,他表示愿意尝试。于是,专业医师便为他按摩脚底,在头、颈、肠胃反射区都找到结晶痛点,经过三次治疗以后,他的偏头痛好了,失眠症也痊愈了。一个长期郁郁寡欢的人,因脚底反射区按摩而重拾生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