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路决定命运
14084700000002

第2章 理念篇(1)

§第一章 命运不在前方,而在脚下

无论是要完成一项任务,还是想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行大于言的务实作风,因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未来的成功。大量的知识要靠扎扎实实地学习来积累;克服困难的力量要靠一点一滴的艰苦努力来积淀;同事的协作和上司的支持要靠诚信的品质和实力来赢取;转瞬即逝的机遇要靠艰辛的付出来把握。因此,命运不在前方,而在脚下。

【命运的主人是你自己】

虽然每个人的命运都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幸福还是悲惨,命运却应始终决定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因此我们要主动地掌握命运,而不能被动地听凭他人的摆布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生活平庸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信心,平时经常去找一些“赛半仙”算命,结果越算越没信心。他听说山上寺庙里有一位禅师很是了得,这天他便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大师,请您告诉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命运吗?”

“有的。”禅师回答。

“噢,这样是不是就说明我命中注定穷困一生呢?”他问。

禅师让这个年轻人伸出他的左手,指着手掌对年轻人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

然后,禅师让他自己做一个动作,把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

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

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

“命运呢?”

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不管别人怎么跟你说,不管“算命先生”如何给你算,记住,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当然,再看看自己的拳头,你还会发现,你的“生命线”有一部分还留在外面没有被抓住,它又能给你什么启示?命运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还有一部分掌握在“上天”的手里。

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他们“奋斗”的意义就在于用其一生的努力去换取在“上天”手里的那一部分“命运”。

有个漂亮的女孩子一直梦想做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她确实有这方面的才华。她说:“只要有人愿意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一定能成为出色的主持人。”可是,好几年过去了,奇迹并没有发生,因为现在的节目主管根本没精力和兴趣到处去搜寻人才。

而这个女孩的一个初中同班同学却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她也很漂亮,但却没那么优秀。她毕业于南方的一所民办大学,但她却从不因此而气馁,毕业后便开始谋职,跑遍了全省的广播站和电视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碰壁。但她没有退缩,最后被一家很小的广播站录用,在那儿她当上了主持人。有一次,省电视台和该小广播站联合录制一台晚会节目,省电视台的领导发现了她,把她叫到省电视台试镜。结果,她被录用了,终于实现了自己到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的梦想。

可见,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要演什么戏,决定权在于自己。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只有主动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积极向上,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

智慧点拨

现实中的你只有积极进取、努力争夺,才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如果只是一味地等待机会,就如同躺在床上等待小鸟飞到你的手掌心,这样的话,伴随你的也只有一次次的失望甚至是绝望了。我们现在就握紧自己的手,对自己的内心大声说一句:命运的决定权在我自己的手中,而不在别人的手里和嘴里!

【好情商成就好人生】

情绪控制的能力,也就是情商,包括如何激励自己愈挫愈勇;如何克制冲动,延迟满足;如何调适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影响思考能力;如何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小时候智商很高,小学的时候就一直品学兼优,但是他并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情商。有一次学校把成绩单发下来了,克林顿的成绩基本都是A,也就是优秀,但是有一项成绩不是A,是D,哪一科呢?行为。为什么行为是D,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每次老师提问,比尔都会抢着回答,他智商高嘛,但是这样抢着回答,没给其他同学机会。给他打D,就是提醒他一下,今后要注意改进。“给别人机会”,这已经超出了智商的范畴,只有情商高的人才懂得。

克林顿吸取了教训,当总统后,他提出了给一个人最高的奖赏是给一把钥匙,一把什么钥匙?开启未来成功大门的钥匙。这个钥匙是什么呢?奖学金。这就是给别人一个机会。克林顿是高情商和高智商的结合,不仅是聪明,而且是非常聪明。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智商决定你能否被录用,而情商则决定你能否被提升”的时候,情商已然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

三国时期的智者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时,迎战的魏国大将司马懿虽然也是三国时代的名将,可是面对诸葛亮灵活的战术常常觉得无计可施。吃了几次苦头后,干脆就闭城休战,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来对付诸葛亮。因为他认定诸葛亮远道来袭,后援补给都很不方便,只要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粮草,最后一定可以把握良机,反败为胜。

果然,诸葛亮耐不住他的沉默战法,好几次派兵到城下骂阵,企图激怒魏兵,引诱司马懿出城决战,但魏兵在司马懿的控制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诸葛亮就想出了一着“激将法”,派人送司马懿一件女人的衣裳,并附上一封信说:“如果你不敢出城应战,就穿上这件衣裳,我们也就回去了。如果你是一个知耻的勇士,希望你堂堂正正地列阵决战。”

这封充满轻视的侮辱信,果然在曹魏的军营里激起很大的反应,那些年少气盛的部将纷纷向司马懿说:“士可杀不可辱,像这种欺人太甚的信公然送来,如果我们一味地沉默,未免太懦弱了。我们希望你赶快下令,出城和蜀军决一生死。”

司马懿虽然也被激怒了,但他毕竟老谋深算,知道蜀军人人怀着建功的心愿而来,斗志昂扬,在没有力竭以前,绝不好惹,所以在紧要关头,他仍把心中的怒气压抑下来,讲了许多精神鼓励的话,把军心稳住,终于没有让诸葛亮的计谋得逞。

就这样又坚持了数月,诸葛亮病逝军中,此时蜀军群龙无首,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司马懿没有逞一时之勇,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是因为控制情绪的结果。如果他也如部下一样感到“士可杀不可辱”,那么势必会在一种不理智的情绪下混战一场,结局也可想而知。

可见,当你信任情商的力量时,情商就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奇迹。

智慧点拨

许多当年在班里学习成绩并不是名列前茅的人,后来却比前几名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于是当年的同学、老师都纳闷为何他们会取得成功。其实是情商在引领他们走向卓越,超越平庸。智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差不多的,而后天的情商教育与情商培养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命轨迹。

【一个好想法可以改变命运】

既然想到和得到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承接关系,那么是不是说我们想要一辆车,这辆车就会立刻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想要一座房子,便会得到那栋漂亮别墅的钥匙呢?

不要误会,吸引力法则不是“魔法”。你不能仅仅通过幻想就可以获得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你还需要其他的方法,这些方法会帮助你获得你想要的。但是,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能始终专注在你想要的事物上,再努力工作也不能给你带来幸福的生活。因此,你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你能始终向外界释放积极情绪时,你就能获得积极的反馈。

如果你不能理解,试想一下,你的许多渴望、心愿、需求是不是常常来自于你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想法?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必担心这难以察觉的潜意识会违背我们的初衷,因为显意识就像潜意识的一张过滤网,只有对于自身很重要的想法才能顺利通过。所以,只要控制了有意识的想法,便能控制潜意识的想法,进而持久有效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正因为想法对于命运转变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去关注那些能够赋予自己积极动力的事物,充分发挥想象,听从幸福的指引,而不是像多数人常犯的错误——他们总是关注那些自己不想要、不能拥有或者不能做到的想法和事情。

在圣诞节来临前,一位父亲为两个儿子分别准备了不同的礼物。夜里,他悄悄把这些礼物挂在圣诞树上。

第二天早晨,两个孩子都早早起来,想看看圣诞老人给自己的是什么礼物。哥哥的圣诞树上礼物很多,有一支气枪,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还有一个足球。哥哥把自己的礼物一件一件地取下来,却并不高兴,反而忧心忡忡。

父亲问他:“不喜欢吗?”

哥哥拿起气枪说:“看吧,我如果拿着这支气枪出去玩,没准会把邻居的窗户打碎,那样一定会招来一顿责骂。还有,骑着这辆自行车出去,一不小心也许会撞到树干上,会把自己摔伤。而这个足球,总有一天,我会把它踢爆的。”

父亲听了没有说话,而是转头看向了弟弟。

弟弟的圣诞树上除了一个纸包外,什么也没有。他把纸包打开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而且一边笑一边在屋子里到处找。哥哥凑过去抢过了他的纸包,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包马粪!他困惑地问弟弟:“这只是一包马粪,你为何如此开心?”

弟弟哈哈大笑:“这说明肯定有一匹小马驹就在我们家里啊!”最后,他果然在屋后找到了一匹小马驹。

父亲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

从这个故事中,你是否得到了启发?你是想像哥哥一样,因为将所有心思放在了那些竭力避免的事情上而忧心忡忡,还是想像弟弟一样,为了能够得到的事物欢天喜地?

请按照这种方法去做,每当一个使你感到沮丧或者消极的念头潜入你的思绪时,马上提醒自己将想法转移到使你感觉良好或者充满能量的事情上。唯有这样,你才能选择正确的想法,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实现吸引力法则的真谛,获得行动的引导和动力。

为了充分适应吸引力法则,以获得积极的结果,你要将渴望的东西具体化,之后就要想象你拥有它之后的喜悦,并坚信你会得到它,就是这么简单。

智慧点拨

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天方夜谭似的想法仿佛只会存在于童话故事中,但事实上我们完全有能力把它变为现实。如果你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令人满意的生活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反之,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一生倒霉,那么你便永远无法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

【依靠自我,摆脱被动的命运】

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想要获得成熟的心智,必须勇于突破自我界限。很多人一生都未实现这种突破,他们貌似成人,有时也小有成就,但直到寿终正寝的时候,其心理仍远未成熟,甚至从未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从未获得真正的独立。特别是当父母都离他们而去,他们对生活更表现出无所适从。

美国励志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在其心理励志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曾这样描述他自我突破的一次体验:

13岁时,我在离家很远的菲利普斯·艾斯特中学就读,这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男生预科中学(我的哥哥也在这所学校里上学),也是公认的明星中学。学校毕业生大多都会考入常青藤名校,毕业后如愿步入社会精英阶层。拥有这所明星中学的教育背景,人生之路可谓光明。我的家境还算富裕,父母有财力让我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使我充满了安全感。奇怪的是,我刚刚进入中学,就觉得与那里格格不入。

在三年级春假,我一回到家,就郑重地向父母宣布:“我不打算再回那所学校了。”父亲说:“你不能半途而废。我为你花了那么多钱,让你接受那么好的教育,你不明白放弃的是什么吗?”

“我也知道,那是一所好学校。”我回答说,“可是,我不打算回去了。”

“你为什么不想法去适应它呢?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我的父母问。

“我不知道,”我沮丧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讨厌它。我只知道,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

“既然这样,那你告诉我们,你到底打算怎么办?你好像没把将来当一回事。你有什么样的个人计划呢?”

我依旧沮丧地说:“我不知道,反正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父母大为惊慌,只好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我患了轻度忧郁症,建议我住院治疗一个月。父母给了我一天时间,让我自行做出决定。

那天晚上,我痛苦不堪,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既然医生说我患有轻度忧郁症,那么住进精神病院,就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我哥哥在那所学校很适应,为什么我却不行呢?我清楚我无法适应学校,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我顿时觉得自己是低能儿。更糟糕的是,我觉得自己和疯子没有两样。父亲也说过,只有疯子才会放弃这么好的教育机会。

回到艾斯特中学,就是回到安全、正常的环境,回到被社会认可、对个人前途有益无害的王国。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那不是适合我的道路。就眼下看来,我的未来非常迷茫,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放弃上学,势必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压力,我该怎么办呢?我执意离开理想的教育环境,是不是果真精神失常了呢?我感到害怕。

就在沮丧的时刻,仿佛神谕一般,我听到一种声音,一种来自潜意识深处的声音:“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这声音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尽管我的想法和行为与社会公认的规范不相吻合,甚至使我看上去像个疯子,但我应该选择自己的路,于是,我终于安然睡去。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见心理医生,告诉他我决定不再回艾斯特中学,我愿意住进精神病院。就这样,我纵身一跃,进入了未知的天地,开始了我的独立人生,自行掌握我的命运。

在生活中,每天都要经历不同的变化: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感觉,对于心灵而言,这都是极好的滋养。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各种小步跳跃,偶尔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大步跳跃。

智慧点拨

心理成长的过程极为缓慢,有时又极其隐蔽,除了大步跳跃以外,还包括进入未知天地的无数次小规模跨越。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他们初次步入成人世界,除了兴奋和激动,想必也不乏迟疑和胆怯。他们不时想回到熟悉、安全的环境中,想做回当初那个凡事依赖别人的幼儿。成年人也会经历类似的矛盾心理,年龄越大,越难以摆脱久已熟悉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