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问世之后,不仅在国内广泛流行,也很快就传到了国外。七巧板首先传到了欧洲,据说著名的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就曾拿七巧板作为消遣。再后来传到了美洲,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也曾拿象牙制成七巧板消遣娱乐。后来,西方的英、美、法等国家都有专门研究七巧板的书籍问世,在这些书的前言一般都会说:这是一种男女老少、达官贵族、平民百姓无不适宜的消遣游戏。
七巧板传往欧洲后,至今兴盛不衰。如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人们被称作“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小版图中的大世界
七巧板一般都是用木板或纸板制作而成,由七块几何形图板构成,包括两块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一块中型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这些图形拼合起来后可以形成一个正方形或一个长与宽二比一的长方形。
美学常识告诉人们,简单而有规律才能形成美,而七巧板正是由于简单但有规律才能拼出种种完美的图形。七巧板能够被拼凑成各种事物图形,如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等,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很多进行拼图比赛。据说用七巧板可以拼出一千六百种以上的图案,其中有些容易拼,有些相当困难,还有些是充满矛盾的图案。下面列出一些七巧板图谱供大家玩赏。
适当配图6张自选:七巧板(1)、七巧板(2)、七巧板(3)、七巧板(4)、七巧板(5)、七巧板(6)
奇趣小贴士
七巧板的延伸--益智图
七巧板之后,人们又创造出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拼板玩具,益智图就是其中一种。据记载,清末文人童叶庚,偶然看见儿童把绳线撑在手指间“翻股”,受到启发,联想到事物的变幻与转换关系。于是,他根据七巧板进行创作,最终制作出了益智图。
益智图共有十五个组件,拼合起来也是一个正方形,分开组合后可以得到很多图形,例如博古器物、古诗意图、八封势象、花卉风景等等。童叶庚将这些组合的图形整理成《益智图》一书并出版,使得益智图在民间广泛流传。
益智图中包括两块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两块大矩形、两块梯形、两块半圆形、四块小矩形、一块平行四边形,一共十五块,所以人们称它为“十五巧”。
4风筝,你了解多少?
风筝的记忆
当你牵着风筝奔跑时,肯定不会想到当年的古人是如何放风筝的,也很难想象古人的风筝是什么模样。在不知不觉中,风筝的记忆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风筝,其实跟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有名。
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风筝是依据天空的飞鸟为原型,拿木头作为材料制作而成的,叫做“木鸢”。但这时候的“木鸢”并不是用来娱乐消遣的,而是另有用途。古籍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还有“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这说明当时的墨子和鲁班都曾经制作过“木鸢”。
在古代,“木鸢”一直被用在战争中,作为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当然,在后来又可以带上“火药”作为“轰炸机”。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人们开始用纸做风筝。
到了唐代,因为社会安定,文化和经济都获得了发展,所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始发展起来。当时的风筝叫做“风鸢”或“纸鸢”,也被用在军事上,但伴随清明节的兴起,逐渐成为民间的娱乐项目。其中最喜欢风鸢的人群是儿童。另外,当时风鸢的制作工艺和放飞技巧都已经有了较高水平,人们“以纸为风鸢”,可以放飞到“高百余丈”的高空。五代时期,亳州的刺史李邺,突发奇想,将纸鸢装上竹哨。在天空飞翔时,风吹进竹哨,声音就好像筝发出的声音,于是纸鸢就改了名字,称为“风筝”。
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和传统节日的复苏,为风筝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当时社会的繁荣也为风筝在城市和民间的普及提供了前提。北宋时候,放风筝成为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而且这一段时间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对风筝的历史进行研究。宋人高承在《事物纪源》中专门考证了民间风筝的历史渊源和名称。另外,当时民间放风筝的情景也成为画家们进行创作的题材。南宋时候,统治者提倡奢靡的节日风俗,一些传统节日更加盛行,而放风筝也就成为宫廷和民间不可缺少的节日活动。这一时期风筝作为商品售卖,而风筝艺人也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开始向外流传,先传到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远传欧洲和美洲等地。
在元代史料中,很少有关于风筝的记载,这可能与统治者加强统治有关。但不可否认,在民间流行的放风筝活动,不会因此而中断。
明代以前,民间放风筝的习俗主要流传在南方。明太祖定都北京以后,南方的风俗不断传入北方。但是,明代帝王担心发生像汉代的韩信与陈稀用风筝测量未央宫谋反的事情,所以禁止在京城放风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方地区清明节放风筝风俗。然而,在此时的南方,放风筝却是清明节的一项必需的活动。当时,风筝的造型已从单纯的鸟类向各种造型发展。明代中期以后,清明节放风筝的风俗在北方兴起。据明《水平府志》记载,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挝子儿赌胜负,童子团纸为风鸢引绳而放之。”
在清代,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活动在全国普遍兴起,成为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特别是清代干、嘉年间,我国风筝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每逢清明时节,人们就会兴致勃勃地结伴去郊外放风筝。也就是从这时起,许多地方志和文献中都开始详细记载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放风筝习俗普及后,人们不仅将放风筝作为娱乐方式,还把它看做是一项锻炼身体、“去病免灾”的活动。
清代末年,我国传统风筝的内容、题材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北京宫廷和民间的风筝,不仅制作优良,而且品种繁多,不断出现新形式、新内容。当时一些制作精巧、含义吉祥的风筝甚至被作为进贡礼品。进入19世纪之后,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畅销于市。
如今,风筝进一步得到普及和发展,而放风筝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娱乐活动。在风筝制作方面,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并开始向多功能、高层次方向发展。
风筝是个“吉祥物”
风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凝聚着中华名族的智慧,还渗透着古代人们的思想。在我国传统的风筝上,往往都是寓意吉祥和象征喜庆的图案,例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四季平安”等等。这些图案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善良,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憧憬扎根在我国的民族传统和民间风俗之中,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
中国传统风筝上的图案,多采用人物、走兽、花鸟及一些吉祥的文字,还有些以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人们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将人们的对幸福、长寿、吉祥等愿望寄托在风筝上。更可贵的是,这些风筝上的图案主题鲜明,构思奇巧,趣味盎然,形成了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中国传统风筝上吉祥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一般有四种主要的类型,它们分别是“求福”、“吉祥”、“长寿”、“喜庆”。
【求福】
风筝吉祥图案中,数量最多的要数“求福”的。人们生活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幸福。幸福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下面还有很多小分支,按周代《洪范》记载“五福”包括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这“攸好德”就是好者德,“考终命”就是得到善终。如此看来,求福的风筝图案多也是理所应当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利用“谐音”来表达一种想法。例如你可能经常看到一些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也许你会认为蝙蝠很丑,怎么还能“上天”?这时,你可以想想,蝙蝠的音同“遍福”、“遍富”,所以人们把它作为“福”的象征。关于这“蝙蝠”的风筝图案很多,如“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除此之外,求福的图案也多与“鱼”和“如意”相关,如“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等。
【吉祥】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关注吉祥之兆,而一些珍禽瑞兽自然就得到人们尊崇,例如龙、凤、麒麟。龙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象征,它长相奇特,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但一点也不影响它在我国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龙是神奇的,它与其他珍禽瑞兽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上得到展示,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大型龙类风筝在我国传统风筝中十分受欢迎,它放飞时候的场面是十分壮观。
【喜庆】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喜庆的气氛中,怎能不觉得开心、幸福呢?不过这喜庆气氛,有时候还是需要人营造的。先说中国的汉字“喜”吧,它有很多的字形,但最经典的就是“囍”,它是人们最常用的喜庆图案。“喜鹊叫,好事到!”这喜鹊也是人们很喜欢的动物,因为带着“喜”。与“喜”有关的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等等。喜庆的图案,往往还极具情趣,例如鸳鸯风筝的图案就寓意婚姻美满、夫妇和谐。
【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并且把一些寿命长的动植物看做是长寿的象征,例如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祝人长寿时常用“寿比南山不老松”。在传统的风筝上,寓意长寿的图案也是不胜枚举,例如有万古长青的松柏、千年寿命的仙鹤、色彩缤纷的绶带鸟等。另外,据说吃“仙草”灵芝和西王母仙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这样的图案也被广泛应用。再说汉字“寿”,它大约有三百多个变化丰富的字形,因此在风筝图案中自然也有不少。与“寿”相关的风筝图案还经常可以见到“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奇趣小贴士
中国风筝主要流派
潍坊风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名扬世界。主要代表是“龙头蜈蚣风筝”。在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移植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工艺和中国国画的技法,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艺术特色。基本造型有:串式、硬翅式、软翅式、板子式、筒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