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1398900000082

第82章

第九篇第81章旧上海故事

从霞飞路到淮海路

淮海路是上海著名商业街,其主干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在20世纪30年代即以幽美、繁

华和富有异国情调而享誉中外。淮海路始筑于1900年,曾数易其名。淮海东路初名宁波路。

淮海西路初名乔敦路,30年代改陆家路。淮海中路东段初名西江路,西段曾名法华路、宝昌

路;至1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并在1922年3月法国将军霞飞来沪访问时举行揭碑仪式。汪伪

时期曾改霞飞路为泰山路和庐山路。1945年10月又改为林森路。1950年5月25日,市人民政

府公告更为今名,以纪念淮海战役。

1精心设计的住宅区

20世纪以前,今日上海淮海路地区散布着诸如赵家宅(今普安路

口东北)、顾家宅(今重庆南路口西南)、盛家宅(今瑞金二路口两侧)、钱家宅(今陕西

路口环周)、曹家宅(今乌鲁木齐中路口西北)等村落。自19世纪70年代中叶起,在法租界

旧区影响下,赵家宅附近开始出现单层旧式石库门住宅。西江路辟筑后,两侧逐渐兴建各式

欧陆建筑,逐步取代零星散布的传统村落农舍。

2高雅商街的崛起

在辟筑的头十年末,在八仙桥附近,即宝昌路的东端,率先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洋货洋酒

店,并呈向西发展的趋势。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批俄侨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中段俄侨

社区逐渐形成,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如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厅(1933年10月易主,改名

阿尔

卡扎尔咖啡餐厅),不仅是上海开设最早的花园餐厅之一,规模更居法租界之首,仅一个花

园,即可置咖啡桌百余张。至30年代中期,全路俄侨商店已有五六百家。

在俄侨的带动下,各国商人纷至沓来,到30年代中期,数十家非俄侨外商企业出现在霞飞路

上。华资商店也日渐增多了。

3文风浓郁的路段

1896年,清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于今淮海西路华山路西南创设南洋公

学,是今淮海路地区最早的文化机构,也是迄今最重要的学校,此即后来的交通大学。1903

年,美籍苏格兰人李佳白将基督教文化团体尚贤堂从北京迁沪,设址西江路狼山路(今淮海

中路马当路),成为今淮海路上最早的文化团体。

此后,教育、医卫、学术、图书、文艺、出版等各类文化机构团体,随路而兴,陆续迁设。

1912年,复旦公学在淮海路地区经历了初创时期。1933年,由实业家叶鸿英捐资,黄炎培等

创设的鸿英图书馆,设址今淮海中路1413号,藏书15万册,其中3 777册1813万件建国前

报剪报资料,极为珍贵,1956年调划中共中央宣传部。1938年迁设今淮海中路1729号的中比

镭锭治疗医院,是1931年创设的治疗癌症专科医院。1954年更名上海肿瘤医院,1960年他迁

。1939年11月8日,上海戏剧学校创设于马浪路41号A,梅兰芳、张君秋、谭

富英、马连良、萧长华、黄桂秋等特约讲课授艺。该校只办一届,但186名正字辈学员,却

都是中国京昆剧发展的中坚,影响极大。

上海弄堂

“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敦糕!”“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这

是鲁迅

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怀念20年代他初到上海时,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

。他认为那些口号既漂亮又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在弄堂里除了有叫卖零

食点心之外,还有叫卖青菜、豆腐、瓜菜、鸡蛋的,时而还有活鸡活鸭;每隔几天还有把服

务送上门的修理棕绷、补皮鞋与弹棉花胎之类。它的优点是这里的生活富于邻里感,邻居相

互帮助,亲如一家。缺点是,“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如你还没有练到

‘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弄堂与弄堂房子是上海开埠后的土产。英国人发现要发挥上海成为都市的潜力,仅仅靠

那些为数不多的外侨(1865年在法租界

的外侨为460人,英租界可能多一些)是不行的。那时恰逢太平军进入江南(1853年

),大量富有与中产阶级的中国难民要求移入,于是租界当局顺水推舟,向中国居民开放,

在指定的地块上兴建大批集体住宅。房子为立体式结构,像兵营一样

联立成行,并由行列组成网络,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总弄才能到达马路,弄口设铁门,

可以随时启闭。这种原本为方便管理而统一建造的集体住宅,很快便发展成为综

合有东西方居住特色的上海弄堂,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上海经济活动中最活跃与规模

最大的房地产业的中坚。

既然社会是分层次的,弄堂也有高、中、低之分。不同级别的弄堂房子在质量上虽有差

别,但更重要的是地段。一般来说,位于闸北、南市的较差,虹口稍微好些,静安寺路(今

南京西路)与霞飞路一带最好。弄堂的级别还反映在弄堂里的生活与文化中。“倘若走进住

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的在飞,孩子成队的在闹,有剧烈的捣乱

,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上海儿童》)这无疑是鲁迅先生对低级

弄堂的写照。在那些寂静而优雅的高级弄堂里,除了有三五个男孩在那里玩耍外,很少有人

在此停步。

上海的“弄堂工厂”是上海工业与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些厂长大多为技术工人出身,带着几

个徒弟,运用大厂扔下的边脚料或下脚货,经过因材施用,造出许

多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在小商品市场中占着重要席位。解放后的上钢八厂便是以几个“弄

堂工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上海弄堂还有一个特产,就是“弄堂公馆”。有些富人在为自己建造公馆时,不是堂而皇

之把公馆建在大街上,而是先在基址沿马路一带建一个弄堂,用以出

租;自己的公馆则建在弄堂末端,隐蔽起来。这些公馆规模不小,内部考究,但在外形上却

同周围的弄堂房子差不多。

弄堂是上海的特产,是属于上海人的。它记载了上海的故事,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

活方式与心态。阅读上海弄堂,就如阅读上海与上海人的社会历史。

旧上海的百乐门

随着西方文化在上海的普及,爵士乐、好莱坞的电影、咖啡馆、舞厅、各式夜总会等西方式

娱乐在上海如雨后春笋,开得成行成市。上海宝贝们急不可待地除下自己的东方面具,纷纷

以西方审美观的标准来重塑自己的美貌——她们穿高跟鞋,穿泳装,穿性感的内衣和西式晚

礼服;整容师以西方美女标准为上海女人们垫鼻梁,开双眼皮……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夜总会的歌台舞榭上,已很有点百老汇式的洋腔洋调,最典型的为

被称为“一代妖女”的白光,还有风情万种的李丽华。

就这样,上海有了自己的百老汇歌星。

百乐门对老上海娱乐业的意义,其实不单在其金碧辉煌的外表和爵士乐队,应该讲,百乐门

是近代史上中国首个引入CABARET的具规模的餐厅。

CABARET源自法文,原意为酒馆,早在1881年巴黎的蒙马特区(就是红磨坊的那一区)已开始

盛行,其为集歌舞表演与美食美酒为一体的娱乐场。

美国在1918年颁布禁酒令后,也开始有了CABARET。CABARET也可以作夜生活之解,上海统

称为夜总会。

1932年百乐门的落成,标志着CABARET在上海已自成一体,比香港要早20年之久。

上海民俗

1除夕和春节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按旧俗,腊

月二十三日为

灶日,应祭灶君。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购置年

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还要贴年画。城里人

则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夜幕降临,合家团聚,

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十分丰盛。夜间通宵不睡,名曰“守岁”,当新

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农历正月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的衣冠,依

着长幼的辈分,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

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初一下午到初三出外向

亲友拜年。初五,买鲜活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

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

翘起,像大元宝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热闹,往寺院进香或逛庙市者络绎不绝。商

号店铺在初一到初三都告停业,叫做“封关”,有的停业到初五。初五接财神,晚上吃财神

酒。

2元宵节

在旧上海城内外好几处闹市搭起高大灯棚,各种花灯聚集一起,蔚为壮观。黄

浦江上樯帆林立,船只桅杆上挂起了灯,遥望似繁星闪烁。在郊野田间同样到处挂灯,称

作“望田灯”,也是预兆五谷丰登之意。“耍龙灯”是郊县一项热烈的节庆表演,在西郊

和嘉定南翔一带尤盛,表演时伴以十番锣鼓,有时数十条龙灯相会表演戏龙珠。妇女们在

元宵还要“走三桥”,据说在月色皎洁的晚上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除却百病。旧上海

城内城外,水渠纵横,桥梁很多,走过三桥是很容易的。当时去小东门外走一走陆家石

桥的人格外多。

3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称角黍,门上都要挂上菖蒲、艾蓬、蒜

头,意为“避邪”。正午饮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熏室内。以雄黄抹在儿

童额上,用来祛湿解毒,消除秽气,意味着安度炎暑,不染疫疠。当令的食物是粽子、枇

杷、黄鱼、大蒜。端午节令人最感兴趣的是看龙舟竞渡,过去在黄浦江上的龙舟,多数是

从南翔、黄渡等处借来的。

4中秋节

农历八月初八,是赏月季节,家家赏月至深夜。人们出游看月华,称作“走

月亮”。旧上海很多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月影荡漾。“石梁夜月”便是“

沪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东城观江潮,也有人到浙江海宁去观

潮。近年来,还有不少人观看“上海桂花节”的各种表演。

5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阳糕,糕上插小彩旗来祀神佛。嘉定和川

沙、高桥等地则制松糕,都是应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酿酒,人们畅饮重阳酒。这天为应古

时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举,松江佘山及豫园大假山都成为登高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