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精神力量的削弱虽然没有绝对价值,而且在最后的战果中也不一定会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还是必须引起重视,有时精神力量的削弱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凌驾于其他一切因素之上。所以,在军事行动中常常把削弱敌人的精神力量作为重要目标,我们将在其他章节论述这一点。但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它的几个基本方面。
随着被击败的军队数量的增多,胜利的精神效果也会增大,但是精神效果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大,即既在范围上增大,又在强烈程度上增大。一个被击败的师是比较容易恢复秩序的,如果让它与更大的军队依靠在一起,就容易恢复它的勇气,这就如同冻僵的手脚与身体靠在一容易温暖过来一样。失败的精神效果尽管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对敌人而言,已经看不到这种效果了。当然,整个军队如果在一次会战中失败,那就无力回天了。因为它会导致全军每一环节相继崩溃。所以,一堆大火所散发的热度与几堆小火散发的热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双方的兵力对比也可以影响胜利的精神效果。以少胜多,不仅一举两得,而且由此可见胜利者有一种更大的、更全面的优势,使战败者望而却步。但事实上这种影响非常隐蔽。在刚开始行动时,往往不能准确地估计敌人的实际兵力,对自己兵力的估计也可能出现误差,此外兵力占据优势的一方还可以否认这种兵力上的差距,或者长期隐瞒兵力占据优势的全部真相。这样,他就可以防止由于这一点而产生不利的精神影响。当时这种被虚荣心、谋略所蒙蔽而产生的以少胜多的精神力量,大多是时过境迁之后才被人们从历史中发现的。于是,这无疑为这支以少胜多的军队,以及它的指挥官增加了光彩;但是,对早已成为往事的历史事件本身而言,这种精神力量已经毫无作用了。
应该这样说,俘获的人员和火炮是体现胜利的主要标志,是胜利的最终结晶,所以在组织战斗时也就要特别重视这一点。在这里,用杀伤的办法消灭敌人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
这一点对战斗部署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属于战略范畴;但是,这一点与战略对战斗的决策是密切相关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何保护自己的背后,同时又能够威胁到敌人的背后这一问题上。如果既能保障自己的背后,又能对敌人的背后造成威胁,那么肯定能够俘获更多的敌人、缴获更多的火炮。在很多时候,离开完善的战略而只依靠战术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被迫同敌人两面作战,无疑是危险的;假如没有退路,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危险。这两种情况都能导致军队的运动瘫痪使其抵抗力削弱,从而影响胜负。特别是在战败时,这两种危险会大大加重军队的损失,甚至会使损失达到极限,即全军覆没。因此,背后受到威胁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令人不堪设想的后果。
所以,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尤其是在各个部分的战斗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要保障自己的背后并威胁敌人的背后。这种本能是求胜防袭之必然,而这里胜利的概念,不能等同于单纯的杀伤敌人。
我们认为,努力保障自己背后并想方设法威胁敌人背后是战斗中非常紧迫的任务之一,而且是一个务必努力争取实现的任务。无论哪一次战斗,除了单纯的硬冲以外,必须采取上述两种或者其中一种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哪怕是最小的部队也必须先考虑自己的退路然后再去攻击敌人。而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去切断敌人的退路。
虽然这是一种本能的要求,但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经常不能顺利实施,而且在遇到困难时又往往必须牺牲这一点,而去服从其他更重要的考虑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加以具体研究的话就会离题太远,在这里,我们只要让人们清楚,这种本能的要求是战斗中的普遍法则就可以了。
这种本能的要求无处不发生作用,常常使人们感到它的压力,所以它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所有战术机动和战略机动必须围绕的中心之一。
接下来再来探讨一下关于胜利的总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三点:
[1]敌人物质力量的损失大于我方;
[2]敌人精神力量的损失大于我方;
[3]敌人完全败下阵来,被迫承认以上两点。
双方关于人员伤亡的报道肯定带有一定的水分,真实的不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故意虚报的,连公布的战利品的数目也不是很真实。由此可以推断,如果报道的战利品的数目较小,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获得胜利。如果要衡量精神力量的损失,那就只能把战利品当作尺度了,除此以外再没有适当的尺度可以衡量了。所以,在许多时候,一方获得胜利的唯一确凿的证明就只有另一方放弃战斗。所以降下军旗就等于告诉人们在这次战斗中自己是错误的,而敌人是正确的,并且甘拜下风。失败一方的这种屈服和耻辱不同于失去均势所引起的其它一切精神后果。它是构成对方胜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恰好是这一部分对公众舆论,以及对交战国和所有盟国的民众与政府产生极大的影响的。
同时,我们必须搞清楚,退出战场不见得就是放弃意图,哪怕是经过一场顽强且持久的战斗之后退出战场也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前哨通过一番顽强的抵抗最终退却了,我们肯定不会说它放弃了自己的意图。包括在以消灭敌方军队为最终目的的战斗中,也不能随便认为退出战场就意味着放弃意图。比方说,事先计划好的撤退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撤退,而是一边撤退一边还在消灭敌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战斗的特殊目的时将要谈到的。在这里我们只是想告诉人们,在很多情况下,放弃意图和退出战场很难区分,在军内和军外退出战场引起的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一些普通的统帅和军队而言,在必须决定撤退的情况下,也常常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假如在一系列战斗中持续撤退,即使事实上并没有失败,别人也肯定以为你是节节败退,这种印象带来的影响非常不利。因为,退却者不可能向所有人表明自己的特殊意图,从而消除这种精神影响,除非他公开自己的全部计划,否则就难以避免这种影响。毫无疑问,这与他的根本利益是完全违背的。
通过回忆索尔会战,大家就能注意到这种胜利概念的特别意义。在这次会战中,取得的战利品很少,大约只有几千名俘虏和二十门火炮。当时在腓特烈大帝对整个局势加以考虑后,就改变了向西里西亚撤退的计划,故意在战场上停留了五天,并借此宣告胜利。就像他自己说的,他认为利用这种胜利的精神效果,对缔结和约非常有利。尽管和约是在劳西次的卡托利希-亨内斯多夫战斗中,以及克塞耳斯多夫会战中又取得了几次胜利之后才缔结的,但我们必须承认索尔会战所产生的精神效果。
如果胜利导致了敌人精神的崩溃,那么夺得的战利品就会大大增多。对另一方来说,失利的战斗便成为悲痛的惨败。在此种时候,失败者的精神往往会被瓦解,使抵抗能力完全丧失,最终结果只能是撤退,再撤退。
耶拿会战和滑铁卢会战就是这种惨败的最好例证,而博罗迪诺战役却并非如此。
惨败与一般的失败的区别只在于失败的程度不同,我们没有必要去寻找为它们划分界限的标志。但是,认清概念是弄清理论观念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必须清楚。如果我们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在敌人惨败时所取得的胜利,以及在敌人一般失败的情况下所获取的胜利,那只能证明我们术语上的缺陷,留待以后慢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