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肝癌(贴心大夫丛书)
13926200000006

第6章 相关的检查与诊断(2)

原发性肝癌MRI的特性表现:①肿瘤的脂肪变性,T1驰豫时间短,T1加权图产生等或高信号,T2加权图示不均匀的高信号强度,病灶边缘不清楚,而肝癌伴纤维化者T1驰豫时间长则产生低信号强度。②肿瘤包膜存在,T1加权图表现为肿瘤周围呈低信号强度环,T2加权图显示包膜不满意。③肿瘤侵犯血管,MRI优点是不用注射造影剂即可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分枝、血管的受压推移,癌栓时T1加权图为中等信号强度,T2加权图呈高信号强度。④子结节在T2加权图为较正常肝实质高的信号强度。

血管造影诊断肝癌

非损伤性方法如超声、CT、MRI已能发现很多小肝癌,但血管造影在肝癌的诊断中仍占一定地位,对直径2厘米以下的小肝癌造影术往往能更精确迅速地做出诊断。目前国内外仍沿用Selein克er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法行肝血管造影,以扭曲型导管超选法成功率最高。为诊断肝癌,了解肝动脉走向和解剖关系,导管插入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即可达到目的,如怀疑血管变异可加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如目的在于栓塞治疗,导管应尽可能深入超选到达接近肿瘤的供血动脉,减少对非肿瘤区血供影响。

肝癌的血管造影表现有:①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是小肝癌的特征性表现,动脉期显示肿瘤血管增生紊乱,毛细血管期示肿瘤染色,小肝癌有时仅呈现肿瘤染色而无血管增生。治疗后肿瘤血管减少或消失和肿瘤染色变化是判断治疗反应的重要指标。②较大肿瘤可显示以下恶性特征如动脉位置拉直、扭曲和移位;肿瘤湖,动脉期造影剂积聚在肿瘤内排空延迟;肿瘤包绕动脉征,肿瘤生长浸润使被包绕的动脉受压不规则或僵直;动静脉瘘,即动脉期显示门静脉影;门静脉癌栓形成,静脉期见到门静脉内有与其平行走向的条索状“绒纹征”提示门静脉已受肿瘤侵犯,有动静脉瘘同时存在时此征可见于动脉期。血管造影对肝癌检测力取决于病灶新生血管多少,多血管型肝癌即使2厘米以下或更小亦易显示。近年来发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即利用电子计算机把图像的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将相减后的数据信号放大转移成视频信号,重建模拟图像输出,显示背景清晰、对比度增强的造影图像。肝血管造影检查意义不仅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术前或治疗前可用于估计病变范围,特别是了解肝内播散的子结节情况;血管解剖变异和重要血管的解剖关系以及门静脉浸润可提供正确客观的信息。对判断手术切除可能性和彻底性以及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血管造影检查不列入常规检查项目,仅在上述非创伤性检查不能满意时方考虑应用。此外血管造影不仅起诊断作用,有些不宜手术的患者可在造影时立即进行化疗栓塞或导入抗癌药物或其他生物免疫制剂等治疗。

血清学诊断肝细胞癌

1.甲胎蛋白(AFP)

AFP是当前诊断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AFP是胎儿时期肝脏合成的一种胚胎蛋白,当成人肝细胞恶变后又可重新获得这一功能。由于孕妇、新生儿及睾丸或卵巢的生殖腺胚胎癌亦可出现,故AFP对肝细胞肝癌仅有相对特异的诊断价值。因为检测方法灵敏度的提高,在一部份肝炎、肝硬化及少数消化道癌如胃癌、结肠癌、胰腺癌等转移性肝癌亦可测得低浓度AFP。所以AFP检测结果,必须联系临床才有诊断意义。

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或AFP单克隆抗体酶免疫(EIA)快速测定法检测血清AFP含量,正常人血清中可有微量表达,一般小于20微克/升水平。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增高的占70%~90%。通常AFP浓度与肿瘤大小相关,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病理分化接近正常肝细胞或分化程度极低者AFP常较低或测不出。国外公认标准往往偏高,易于漏诊。我国重视中等和低浓度AFP增高的动态观察。临床实践中对AFP低浓度增高者常须结合影像诊断技术进行随访,有助于及早确立诊断。肝癌常发生在慢性活性肝病基础上故须加以鉴别。慢性肝炎、肝炎后硬化有20%~45%患者AFP增高,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良性肝病活动期常先有转氨酶明显升高,AFP呈相随或同步关系,一般在1~2月内随病情好转、转氨酶下降,AFP随之下降呈。有时良性肝病活动期AFP亦可呈反复波动、持续低浓度等动态变化,但必须警惕活动性肝病的同时可能有早期肝癌并存。

肝细胞肝癌由于肝细胞异常分裂增殖明显,血清AFP可以显著增高。肝细胞癌早期,患者常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甚至通过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小肝癌,此时肝细胞已经有破坏并伴随肝细胞异常分裂和增殖,血清AFP增高呈强阳性。所以在早期如果没有其他检查结果支持,血清甲胎蛋白呈强阳性,在排除肝炎活动期,孕妇生殖腺胚胎性肿瘤后,就可以确诊为肝癌。血清甲胎蛋白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①AFP≥400微克/升持续4周。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③AFP在200微克/升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但肝细胞肝癌患者有10%(也有资料为40%)血清甲胎蛋白为阴性或低浓度,所以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需要多方面综合判断。临床上一般需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血清甲胎蛋白,B超、CT、MRI等影像学资料来综合判断早期肝癌。

2.其他肝癌标志物的检测

近年来现血清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有增多趋势,因此,开发更新、更特异、更敏感的标志物已成为紧迫的课题,寻找癌胚特性的同工酶及异质体成为当前肝癌血清标志物研究的方向。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对肝癌诊断具有较高价值的有:

(1)r-GT同工酶(GGTⅡ):应用聚丙烯酰胺梯度电泳分离法可显示同工酶12条带。Ⅰ′、Ⅱ、Ⅱ′带是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条带,阳性率为79.7%,AFP阴性者此酶阳性率为72.7%。

(2)甲胎蛋白异质体(FucAFP):目前以扁豆凝集素(LCA)亲和交叉免疫自显影法测定AFP异质体诊断价值为高。有二种异质体即LCA非结合型(AFP-N-L)和结合型(AFP-R-L)。肝癌含AFP-N-L平均为49.13±27.20%,AFP-N-L<75%为肝癌诊断标准,阳性率86.0%,随病情恶化而降低。非癌肝病AFP-N-L为93.30±7.66%,假阳性率为1.6%。

(3)异常凝血酶原:最近人们发现肝癌细胞自由具有合成和释放异常凝血酶原的功能。肝癌时,肝癌细胞的微粒体内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体系功能障碍,羟化酶活力下降,导致谷氨酸羧化不全,从而形成异常凝血酶原。国内用放射免疫显影法测定异常凝血酶原,测定值≥250微克/升为标准,肝癌阳性率为69.4%,AFP低浓度和AFP阴性肝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8.3%和65.5%,小肝癌符合率为62.2%。多数资料表明异常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性,各种非癌肝病、继发性肝癌及良性肝肿瘤的假阳性率极低,可能会成为有价值的肝癌标志物。

(4)α-抗胰蛋白酶(AAT):人肝癌细胞具有合成分泌AAT的功能,当合并肿瘤细胞坏死和炎症时升高,用免疫过氧化酶技术显示,肝癌时高于4000纳克/升者占74.9%,良性肝病增高为3~10.9%,AFP阴性肝癌阳性率22.7%。

综上所述,肝癌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尤其是AFP阴性病例的诊断有辅助意义,但仍不能取代AFP在肝癌诊断中的地位。根据实践经验联合检测优于单检测,血清AFP检测联合1~2种其他肝癌标志物即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临床分析中尚应结合病史、影像诊断学或组织学资料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肝穿刺检查的临床意义

肝穿刺检查是用特制的穿刺针刺入肝脏的可疑病变部位,抽取少许肝组织做病理,以确立肝癌或其他肝脏疾病。肝穿刺检查是诊断肝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肝穿刺检查是在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确定穿刺部位,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无明显痛苦。

穿刺后要用绷带将肝区包扎,患者亦须卧床休息1天即可。

目前,多采用在B超或CT引导下用细针穿刺癌结节,比盲目穿刺提高了安全性和准确性。吸取癌组织送病理检查癌细胞,发现癌细胞即可做出确诊。

但肝穿刺检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危险性,如出血、肿瘤破裂、及针道转移等。所以肝穿刺不作为肝癌的常规检查方法。

X线检查的临床意义

肝脏位于腹腔,但肝脏患癌症时,胸腔部透视或摄片常常给肝癌诊断提供以下证据。

肝癌患者腹部透视或平片,可以见到肝脏阴影扩大。

肝右叶肝癌的肿块常可使右侧膈肌活动受限或局限性隆起。

肝左叶肝癌或巨大的肝癌时,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和横结肠被压现象。

血行转移是肝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而胸部转移最为常见。胸部X线透视可以发现肺部有无癌转移,是发现肝癌的一个有力佐证。通过X线的胸腹部透视和摄片检查,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病期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