谄者,谀媚也。与权势地位高的人交往,尊重而不献媚,不亢不卑,才能既不失尊严与人格,又恰到好处。若一味阿谀奉承,即使一时得逞,得到好处,但终不会长久。因为如此一来,人格丧尽,即无以长久立世,必为人所治。
原文
上交不谄,知几其神。巧言令色,见谓不仁。
孙弘曲学,长孺面折,萧诚软美,九龄谢绝。
郭霸尝元忠之便液,之问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车之履温,都堂拂宰相须之丁渭。书之简册,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欤!
译文
与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可谓领悟了交人的关键。那些说漂亮话、善于装扮自己的人实际是放纵本能,没有仁德。
西汉公孙弘将学习的目的歪曲为阿谀取媚,汲黯曾多次当面指责批评汉武帝。萧诚和柔而善美言,张九龄因此而断绝了与他的来往。
唐朝郭弘霸最善阿谀奉承,他用手指蘸着尝了魏元忠的小便。宋之问极力巴结张易之,为他端便器。赵履温奉承谄媚安乐公主,曾将自己的朝服脱下,系在脖子和牛车上,用脖子来为公主拉牛车。后来父子同刑,百姓割下他的肉。宋代的丁渭在真宗时做参政,寇準为宰相。两人一起吃饭时,汤洒在寇準的胡须上,丁渭为之轻轻拭去。寇準戏谑说:“参政是国家大臣,怎能为上司拭胡子呢?”丁渭羞愧万分,两人逐渐疏离。这些人的阿谀行为都被记载在史书上,遭受后世的耻笑和唾弃。
古人感叹道:啊!阿谀奉迎的人和行为会遭到世人的耻笑,千古有愧。人们怎能不忍住自己那谄媚奉承之心呢?
解读
不阿谀奉承和媚上欺下,是做人的根本,谀媚之人必会遭人唾弃。
活学活用
口蜜腹剑,用心险恶
《论语》中说:“话说得很动听,爱观察别人的脸色行事,仁义就减少了。”意思是说,言语很动听,机敏地观察别人的脸色,尽力修饰言行,用来取悦别人,那么,人的欲望虽得到满足,但本心的仁德就没有了。与这些巧言令色的人交往时要相当小心,否则就会被他们陷害。
宋景德年间,真宗的皇后郭氏病逝,真宗准备立刘德妃为皇后。朝中文武百官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头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翰林学士李迪。他的理由是刘妃出身低贱,不足母仪天下。真宗辩解说刘妃的父亲曾做过都指挥使。这时又有参知政事赵安仁,奏云立刘妃为后,不如立出自相门的沈才人为后,能够深孚众望。赵安仁所说的沈才人是宋初宰相沈义伦的孙女。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令真宗十分恼火,他说:“立后不可乱了仪制顺序,况且刘妃才德兼全,符合皇后的标准,朕意已定,卿等不必再议!”众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告退。
退朝后,真宗虽一时气不能消,但李迪、赵安仁等都是朝廷的忠臣,平时克尽职守,真宗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处置他们。这一切被一贯善于揣摩真宗心理的王钦若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天真宗与王钦若议论大臣中谁最优秀时,王钦若别有用心地说:“赵安仁当属最优。”真宗不解,王钦若说:“谁也比不了赵安仁,他昔日曾得故相沈义伦的提携,至今仍不忘旧情,常常要报答沈家。”真宗闻听此言,沉默良久。次日一早,真宗就免去了赵安仁参知政事的职位。
像这般口蜜腹剑、暗中害人的事,王钦若实在做得太多。澶渊之盟签订前,宰相寇准设计将王钦若调开,出守天雄军。王钦若从没吃过这样的哑巴亏,他不得不到天雄军,却时刻窥测形势。当战争一结束,真宗就急忙把他召回朝廷。王钦若自知此时的寇准功绩赫赫、大红大紫,自己一时不是他的对手,就请求辞去参知政事一职,改任资政殿学士。
一天上朝,寇准奏事后先退下,真宗面含微笑,一直目送着寇准的身影。在场的王钦若问真宗:“陛下如此敬畏寇准,是否因为寇准有社稷之功?”真宗点头称是。王钦若用心险恶地说:“澶渊一仗,陛下不以为耻,反而将寇准视为功臣,臣实在不明白。”真宗惊愕王钦若为何口出此言。王钦若接着说:“城下乞盟,乃《春秋》视为不耻的行为。澶渊之战时,陛下亲征,身为天子,反与外夷签下城下之盟,难道不是可耻吗?”听着王钦若的话,真宗的脸色又白又红。王钦若见真宗已经心动,继续说:“臣有一句简单的比喻,就像赌博,钱即将输光了,却还要倾囊下注,这叫‘孤注一掷’。陛下正是寇准的孤注,难道不危险吗?幸而陛下弘福大量,才免于失败的结果。”真宗红脸胀头地说:“朕知道了。”
王钦若短短的几句话实在歹毒之至。从此真宗对寇准越来越冷淡,以至于最后竞罢免了他的相职。
智慧金言
面对权贵,不少人卑躬屈膝,这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做法。不畏权贵,敢于以死相拼,表现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气魄,是真正的勇士所为。荡涤谄媚之心,才会有所作为。
做人不可为达到一己之目地而违心说话,违心做事,不可为了巴结讨好上司、权贵而不顾人格、尊严去做卑劣之事。不畏权贵,不媚上欺下,荡涤谄媚之心,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