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13861600000053

第53章 为什么国货不敌洋货

心理学关键词:崇洋

小张的一位朋友筹办婚事,买了一台63厘米的进口彩电。小张问他,现在国产彩电质量也不错,为什么还要多花上千元买进口的呢?他说,同事们都买进口彩电,我买国产的脸上不光彩。

相信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不在少数。中国已经进入洋货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有时候很多东西只要是舶来品而不是国产货就会备受青睐。在中国,这种消费心态曾将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抬升至全民仰视的地位。虽然现在这两种快餐已经撤退到了仅对青年学生和儿童尚存巨大吸引力的位置。但总的来说,洋货在中国还是会被人高看一眼。

一块瑞士的“欧米茄”手表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尚;一台“日立”牌电视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人炫耀的资本;一辆“BENZ”车,又成了当今无数年轻人追求的目标。……

在“崇洋”的消费心理作用下,便有了“从洋”广告的诞生与存在的空间。所以,你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产品都是“进口”品牌,例如在90年代初期“VCD”异常火爆的时候,所有的“VCD”机芯宣传都是SONY和飞利浦的。

为了满足消费者“从洋”的心态,企业在注册时就特意到国外“注册”,然后回到中国便成为“海归”。在这个崇洋媚外的心态作祟下,许多企业的电视广告和平面广告就不得不传播自己的国际背景、国际研发、国际技术、国际销售、国际服务等。

另外,超市中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中,也不乏有一些利用包装和文字故弄玄虚的国产食品,并因此而“身价倍增”。比如两种类似的啤酒,起了洋名的就要贵50%。但尽管如此,“假洋货”还是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商家其实利用了消费者的“从洋”心理。

因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应认真查看其包装上的中文标签,认真甄别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再决定是否购买,不要盲目选择。而且,“洋货”也未必就是好货,例如一些“洋垃圾”服装,就是说从国外走私或以进口原材料为名而进入国内的一些旧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