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13861600000048

第48章 饮食消费中的阶层差异

心理学关键词:饮食消费心理

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心理活动的支配,饮食也不例外。各种心理活动,常受外界因素影响,饮食消费同样如此。影响饮食消费心理的因素很多,例如,对于同样的食物和相似的吃法,不同阶层的人会表现出带有各自阶层文化特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因此,饮食消费似乎成了一件涉及身份阶层的事。

试想一下,放在餐桌上的是一个精致似玩物的面包圈和一杯决不加奶、更不许加糖的黑咖啡,桌旁落座的将是个拥有何种教育经历、审美情趣、职业背景和经济收入的人?要是一碗褐色与白色呈团状纠缠,并点缀着蒜瓣若干的炸酱面呢?

食品种类的阶层差别

食品消费的种类常常是研究者为两个阶层划界的起点。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社会阶层的降低,人们在牛奶、肉,特别是水果等食品上的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面包和土豆的消费量则有所上升。收入差距导致的购买力差异,是这个逻辑关系的论据。

不过另一件事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即与中产阶级人士相比,身处贫民阶层的人们普遍不愿尝试他们不熟悉的食品。

心理学家解释说,害怕浪费是贫民阶层较少尝试新食品的心理文化原因——那些家庭的父母不去购买新的食物品种,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可能不喜欢,并因此糟蹋了那些并不便宜的东西。

贫民阶层更喜欢甜食

其实除了“天性”,人们的口味偏好还与自身的饮食经验,以及态度、信仰和期待有关。这意味着对某种口味的喜爱是可以经后天塑造形成的。

而塑造过程所需的知识、经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则正是中产阶级人士节制甜食及一切迎合人类本性需求的口味时有意无意展示出的身份特征。

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往往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行为,而出身贫民家庭的儿童在选择食品,比如那些高脂肪、高热量快餐的时候,通常有更大的自主权。

研究者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产阶级父母期待孩子拥有良好的体型和优雅的品位,从而在成年后能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投入社会生活,并为各种机遇所眷顾;而在贫民家庭,父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未来的重视,足量与可口的饭食因此比优美的体型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