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闵庄烟火
13842900000078

第78章 附录(2)

《寡妇断根》的作者王有,系盐池著名的民间歌手,他出身于盐池县城郊乡四墩子村一个贫寒农家,从未进过学堂。十二岁就开始了放羊揽工的生活。十五岁时,同他一块儿放羊的一个姓张的外乡人与他朝夕相处,见他聪明伶俐,教他认识了一些字。可是,连《三字经》《百家姓》都没念完,这个外乡人就离去了。王有虽然识字不多,但记忆力强。他从小爱看皮影戏和秦腔,后来对秧歌发生了兴趣。只要哪个村有“红火”,不管路途远近,他都要跑去看,常常听得入了迷。时间一长,听得多了,“耳音子灌满了”,他就记住了许多曲调和唱词。这也应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道理。十七八岁时,王有跟随父亲一块种地,农闲之际,他用葫芦头做了个“胡胡”(二胡),一边学着拉,一边哼着唱,慢慢地,唱得顺口了,也学着编一些顺口溜。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王有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熟悉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条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曲小调进行口头创作。他既能编歌词,又能编快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就开始了口头创作,并演唱了《打土匪》《鬼托梦》《十劝郎》《抹牌》《洋烟鬼显活》《绣荷包》等民歌,在当地有一定影响。1936年6月盐池解放,王有亲眼看到国民党反动官员、土豪劣绅落荒逃跑的狼狈相,和红军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感人事迹,使他感到了共产党是穷人的靠山和救星的事实。怀着激动的心情,王有回家就编唱了《红军打屈县长》《红军打花马池》这两首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斗争情景,唱出了穷人的心里话。1939年王有妻子病故,王有领着十多岁的儿子到盐池县大水坑石山沟村给人揽工放羊,维持生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王有创作了《父子揽工》。1942年,盐池劳动英雄王科到延安参加边区劳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王有听到这件事十分兴奋,为传扬劳动英雄王科发展生产、支前援战的先进事迹,王有创作了《劳动英雄王科》。从此,王有创作的东西一下子多了起来,当地老百姓都说:“王有能得很,给他指个东西,叫他编个词,他低头想一会儿就能编出来。”其间,他又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寡妇断根》《四季生产歌》《自由结婚多欢喜》《父想子能》《讲卫生不生病》《新旧社会不一般》《毛主席闹革命》等作品。由于王有亲身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饱受了旧社会的苦,尝到了新社会的甜,所以,他的作品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表达的感情是深厚的,道出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愿望,能够引起群众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不少作品一出来,就不胫而走,众口相传。尤其是他的《寡妇断根》,在“三边”一带很是有名。

《寡妇断根》揭示了事情矛盾的本质所在,也批评了县上、区上的干部。县上就把王有抓起来,关在监狱,说他侮辱了政府。通过批评教育后,王有保证今后不再唱了。十八天后,王有被放了出来。过了一个月,即1945年秋,王有再次被传唤。原因很简单,《寡妇断根》还在群众中传唱,范围大而影响坏。王有觉得自己委屈,进行了辩解。但自己不唱,别人在唱,追来追去,这首歌的创作者是自己,因此,他被迫接受劳动改造:白天担大粪、晚上收进大狱。原来,王有除了放羊之外,还学了个皮匠手艺,经常给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做些皮活。创作《寡妇断根》后,他不但在放羊时唱过,而且在做皮活时也唱过,就被一些乡野牧羊的和四处做皮活的匠人唱得沸沸扬扬,在盐池及周边地区群众中广为流传。虽然自己不唱了,但他阻止不了群众传唱。《寡妇断根》在盐池、陕北乃至甘肃环县、武威、张掖等地广为流传,它的生命力之强大,让人叹为观止。当时政府禁,民间唱,而且越传越远。据说有一次张资去西峰做生意,晚上住在旅馆,闲着没事,他对手下人说,我们到戏园子看戏走。等他们到了戏园,上演的竟然是《寡妇断根》。

李季的夫人李小为在写《李季创作〈王贵与李香香〉前后》一文中提到过《寡妇断根》,其中有:“×县长,太年轻,这个官司你断不清”,还有批评区、乡干部徇私的情况如“冒生秀,吃不够,小炒羊肉和烧酒……”这些在我所搜集到的文本中还没有。足见这首民歌在流传中有遗失,有改编。李季和其他几位同志到基层调查这个案件,最后弄清是件错案,县上配合选举公开向群众承认错误。王有编写的这首民歌真实地描述了案件的起因、过程和矛盾的本质所在,尖锐地批评了某些干部的立场不稳。由这件事使他认识到新社会的民歌,不仅长于表现青年男女相爱的真挚感情,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还能表现伟大的革命感情和雄伟的生活场景,同时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还是个锐利的武器呢。

据说李季调查此事的一天,王有放风的时候,李季找到了他,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李季劝王有:“你不要再唱《寡妇断根》这首歌了,叫人一说你为根,只要你改错,你的事我再向政府说说。”后来,县政府要求区、县政府给群众做工作,《寡妇断根》在盐池就没人唱了。因此,接受了三十四天的改造后,王有第二次被放了出去,继续到石山沟给人揽工放羊。《寡妇断根》不唱了,王有却在别人的捣鼓下,又编了一个《担大粪》的歌。后来,政府准备第三次拘捕他,是石山沟的群众保了他。李季又来给他做工作,对他进行了民歌创作上的辅导,劝他:“以后与政府不利的事不要编,不要创作影响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形象的歌。”从此,王有与李季熟悉了,慢慢地成了朋友。李季有事到四墩子,就到王有家,两人盘腿坐在热炕上,一杆羊骨烟锅,一袋水烟,相互轮换着抽,谈农事,唱民歌,李季粗糙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王有编唱的民歌。王有到了县城,就去看李季,两人屈蹲在火炉边,彼此谦让着喝边区米酒,吃山野菜,一同拉家常,说政策,编小曲。王有灵动的脑海中留下了李季教唱的曲调。初秋的日子,王有将李季带到野外摘蒿瓜瓜、挖沙吊吊;寒冷的小屋中,李季为王有烤好了山药蛋、甜红薯。是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把两人连在了一起,也是对人民一以贯之的淳厚感情,使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忘了年龄的差距、身份的差别、语言的差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演绎了一段相互濡染、相互唱和的绵绵深情。据说后来李季创作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也是他师从群众师法生活,更准确地说是师从王有的结果。

《寡妇断根》的闪光之处在于它用鲜活的形式,记叙了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情,而且王有通过这首民歌,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以村氓野夫的姿态完成了对事件的记录、对人物的臧否、世相的批判。当时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觉悟也不见得有多高,但是,他们内心有自己的价值认定和道德评判。我们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我们的工作有了问题时,王有这样的民间评判者以自己的表达方式批评政府,这是真正来自民间的声音。当然,那个年代,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老百姓茶余饭后总得有点噱头,于是《寡妇断根》里的人命案及其背后的桃色事件,成了老百姓的谈资。事关风月,多少有点香艳,于是燃起了俗众关注的兴奋点。这也是《寡妇断根》火暴的一大卖点。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个年代信息闭塞,《寡妇断根》真实再现了一个传奇故事,它的传播速度自然像一夜春风。另外,王有作为一个肚里没有多少文化的贫农,他的语言不避俚俗。他对故事中人物的评论就是骂娘。有的是作者骂,有的是借人物之口骂。这些话虽然粗俗,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符合人物身份,而且妙趣横生。而这恰恰就让生活在黄土地上的粗犷的盐池民众感到亲切。王有以老百姓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在表达,而且唱腔是“打宁夏调”,那调子相当于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着人马上呀上横山

一心闹共产

因为旋律简单,反复吟唱,无演唱难度,这也是它能盛传的一个主要因素。《寡妇断根》虽然语言明快,但因为粗俗以及毫不回避对当时政府的批评,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它只能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在传唱过程中,难免错讹,以至于人们只图口舌之快,口口相传颠倒了是非,混淆了事实,也对主人公原型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讹传是纪实民间文学作品的硬伤,这个不可避免。评剧《杨三姐告状》中剧情与告状的事实也有很大出入。如高家串通县衙以一百五十块大洋贿赂、高占英与其大嫂的奸情等都严重背离事实。《寡妇断根》也有类似问题。笔者搜集到的《寡妇断根》可能文本不全,仅李小为引的那两句,这里都没有。而且明显能感觉个别段落还有点逻辑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并完善。随着那一代人的谢世,《寡妇断根》的抢救和发掘越来越困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我们今天搜集《寡妇断根》,研究王有及其民歌创作,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盐池人民的革命性和批判性成就了王有作品的批判精神,正因为有这种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才使盐池成为宁夏最早解放的红色老区。我们应该肯定这种精神。

当然,《寡妇断根》固然有其消极的东西,但是,对于王有这个没文化没觉悟的农民,我们不必过多苛责。对《寡妇断根》我们要批判地接受。我们在批评其粗俗、臆断等问题的同时,应该肯定的是其作品文本上表现的积极的批判精神。这便是《寡妇断根》的积极所在。我们说,让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如何才能创作出让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呢?《寡妇断根》在当时的传播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给了我们很大启示。1973年夏天,李季又一次回到了“老三边”,看望日夜思念的乡亲们。针对当时文苑荒芜的局面,他对业余作者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调转头来,又要为劳动人民服务。”“文艺作品,只有劳动人民点了头,打了收条,才算好书妙文章。”他希望三边的业余作者“要忠于人民,忠于生活,忠于艺术”,写出《王贵与李香香》的续篇来。其实,《寡妇断根》在这几方面的表现力我以为远远超过了《王贵与李香香》,它写贴近我们生活的身边的事,它更鲜活,更灵动,更迷人。这是真正的原生态的、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纯粹的本能的艺术创作。

2011年4月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

———《寡妇断根》背后的血泪往事

1942年农历八月初三,革命边区盐池发生了一桩命案,三区三乡百家井人徐天宝被打死。当时擅编小曲的皮匠王有等人据此案演绎了一曲《寡妇断根》,在陕甘宁部分地区民间广为传唱。《寡妇断根》的传唱,使得徐天宝命案二十多年间被多次追查重审。《寡妇断根》是一部非常有争议的民间文学作品,就其创作、流传和禁唱来看,它又是一桩文案。一些与命案和文案有关或无关的人,或因之蹲监坐牢,或因之受谤蒙羞。